APP下载

释放科教资源活力

2018-11-29孙斌沈瑾秋

群众 2018年19期
关键词:院所成果科技

孙斌 沈瑾秋

江苏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高校专利授权数也全国领先,在苏两院院士数量一直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更好地开发利用和挖掘江苏科教资源富矿,最主要的是为高校院所做好“支前”服务,把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进一步释放出来。

进一步完善聚才用才机制,激发创新人才潜能。以靶向引才为关键,充分发挥战略科技人才的集群效应。以“链式反应”来形成人才持续集聚涌现的局面,针对院士、学术带头人、领军型企业家及团队的需求,量身定制引才政策。建设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库,形成全球一流人才、團队、机构的动态跟踪清单,作为集聚引进人才的重要依据。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加快带动青年科技人才的能力提升。以近期出台的“科技改革30条”为核心,加快推动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加大对重大科研任务领衔人员的薪酬激励,对全时全职承担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或平台建设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实行年薪制,为青年科技人员潜心专业研究进一步松绑。以专家举荐为手段,不拘一格推动非共识性人才脱颖而出。将人才“举荐制”作为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硬性条件,免去逐级申报、层层审核、筛选评审的繁琐程序,将人才的推荐权、评价权、选拔权交到举荐委员手中,让市场来说话。以校友经济为纽带,面向全球吸引我省杰出人才资智回归。我省拥有众多高校,大量顶尖高层次人才活跃在省外乃至海外创新创业一线,应充分合理地开发“校友经济”,盘活校友资源,推动智慧、成果、人才、资本等资源回归,为全省发展注入不尽活水。

进一步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效能。统筹规划全省科技资源。以打造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为核心,整合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金融、科技创业载体、科技企业、创新同区等资源,构建跨部门统筹与管理单位参与相结合的共建共享管理体制、政策激励与公开评价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线上集成与线下交易相结合的虚实结合服务模式、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化增值服务相结合的联合竞争服务内容,有效提升全省区域创新效能。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在现有大装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若干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支持和引导鼓励我省高校院所和企业机构广泛参与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在设施建设、团队培养、项目管理、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等方面开展机制创新,推动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和重点领域的引领突破。发挥大院大所的引领作用。继续深化与国际国内大院大所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创新“朋友圈”,吸引原创技术成果在江苏进行二次开发。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继续加强与地方合作力度,建设专业研究所,引进高端创新团队,实施重大技术攻关。

进一步促进科技产业对接,打通成果转化堵点。从高校端、中间端和企业端分别发力,最大限度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和活力。高校端,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优化知识生产和应用的基础结构,着眼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科学设置专业学科,合理配置资源力量,增加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增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双向互动”关系,促进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任务、重大技术攻关以及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匹配定向基础研究任务。中间端,构建新型产学研生态圈。借鉴国际国内经验,以高校院所为依托,推进“校区、园区、城区、社区”四区联动,推动普惠性创新创业,营造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氛围,构建新型产学研生态圈,实现依托力量从“科研小众”到“创新大众”转变。企业端,大力支持建设中试平台。加大对企业建设中试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中试基地,加强各类高新园区在中试放大、成果转化、验证测试等环节的中试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功能,推动我省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在江苏企业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院所成果科技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大成果
科技助我来看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