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自主可控”做强“苏州智造”

2018-11-29李亚平

群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制造业智能

李亚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是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明确要求,也是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出的重要一步。苏州作为位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业大市,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挺身在前、勇挑重担。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重要环节攻关突破,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夺得先机、作出示范。

把握“四对关系”,深刻理解自主可控的概念内涵

自主可控,我理解,主要是实现所有权的主导和話语权的把控。就制造业而言,前者指的是在技术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所有权,体现独占性和排他性;后者强调在产业链领域拥有价值实现环节的话语权,彰显核心竞争力和安全控制力。因此,在关键核心领域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进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点节点乃至中心地位,是提高自主可控能力的必由之路。重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自主可控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成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更是成为价值链高端的主导者。要科学预判技术创新前沿趋势,前瞻布局先导产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同时要紧盯现有产业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自主可控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举措。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纵深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进程,积极谋求与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关键环节上形成相互牵制,有力保障产业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整体布局与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们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总体布局,深耕自身发展潜力,精挑优势领域进行攻关突破。此外,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全产业链模式存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大为下降。要深入剖析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挖掘高附加值的关键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快破局,不断提升在全链条中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围绕自主可控,政府的积极作为应聚焦在战略布局、规划指导、环境营造等宏观层面,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容易造成资源低效配置的错位、越位等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于技术的理解与判断,比政府更灵敏、更准确,也更迫切。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主导技术攻关和产业运用,真正把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

立足“四大优势”,深度认清自主可控的建构基础

自主可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基础、产业发展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打下了根基。

产业总体规模大,为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万亿元,连续五年超过3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创五年来新高;规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18.5%和23.7%。

产业行业门类全,为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国家工业行业分类标准41大类、201中类、581小类中,苏州已分别涵盖35、162、440类,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冶金、纺织、化工等产业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六大主导行业2017年共实现产值2.1万亿元。

产业发展层次高,为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支撑。2017年,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比首次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8%。现有省级以上各类专业园区基地、产业集群90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127个,其中新一代显示、光纤光缆、电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35%、30%左右。

产业创新能力强,为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2017年,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6.0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达1570件,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五位。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49项、国家标准1718项、行业标准2142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37人,其中创业类127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80%以上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涌现出亨通集团光棒制备技术及装备、绿的谐波减速器、汇川科技控制器、永年激光金属3D打印等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和核心零部件。

审视现状,苏州制造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多,电子、装备等主导产业上游的核心部件、中游的高端装备大部分被海外掌控;数字经济带动引领不够,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数字化水平还不高。此外,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在供给侧制约企业生产,在需求侧压缩产品出口,进而给产业发展带来安全风险。

突出“五个聚焦”,深入探究自主可控的实现路径

我们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加快布局、寻求突破、系统提升,努力探索一条重点突出、优势明显、自主掌控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路,把苏州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

聚焦自主创新,在提升关键技术控制力上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的支柱和基石。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实施原始创新能力跃升计划。重点聚焦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全力推动100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有效化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康得新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和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培东(苏州)纳米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为关键技术研发提供高平台支撑。有效对接军工大院大所,促进需求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着力打造省级以上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三是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动,在深化“放管服”和不见面审批改革、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实招,一如既往做好“店小二”服务,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聚焦布局优化,在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上求突破。产业集群不但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还能激发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力。一是做亮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张家港氢能、常熟智能汽车、太仓生物医药、昆山新型平板显示、吴江智能制造、吴中智能制造核心部件、相城数字经济、工业园区人工智能、高新区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努力打造10个千亿元级自主可控产业集群。二是组建各类产业发展联盟。产业联盟在破除地区行政壁垒、加快资源要素流动、共破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全市层面组建各类产业发展联盟,支持产业联盟制度化、规范化运行,通过行业自身约束,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抱团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三是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发展。搭建聚合研发设计、检测检验、知识产权、金融对接等功能的服务平台,为集群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坚持“亩均论英雄”与“创新论英雄”相结合,借助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转型开发、政府收储、融资平台回购等方式,加快腾笼换鸟,让处于关键环节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聚焦开放协同,在提升产业链条整合力上求突破。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扩容补强,提高产业链协作效能,增强产业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围绕薄弱环节补强投资链。突出强链补链,着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重点推进中科曙光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京东方吴江智慧终端、康得新先进高分子膜材料等一批百亿元以上产业链核心项目落地。二是着眼能级提升优化价值链。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切入点,实施新兴产业跨越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0亿、2000亿、1000亿和1000亿元。三是立足全球范围拓展供应链。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做強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国外开设研发中心、生产工厂,对产业链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展并购和长期合作,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聚焦智能制造,在提升信息化引领力上求突破。智能制造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是全力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扎实推进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提升现有装备的加工效率、生产精度和控制水平。到2020年,在全市重点培育10家智能示范工厂、300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二是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5G网络建设,不断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聚焦信息与物理的融合(工业4.0)平台,加强与紫光云引擎、树根互联、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年内建设3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工厂,15个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三是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中国(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中国制造业知识服务(苏州)中心和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等载体,不断完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聚焦市场地位,在提升行业标准主导力上求突破。产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就是标准之争,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一是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交流,支持企业以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力争到2020年,研究制定国际标准55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4500项以上;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采用国际标准达到90%以上。二是健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机器人、新型显示、光电缆、电梯、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检验检测、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开展对标活动,增强企业标准与国内外先进标准水平的匹配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成立苏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力争到2020年基金规模达2亿元,设立2家以上子基金和2家以上直投公司。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力争到2020年建成5家以上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形成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优势。

责任编辑:金雯

猜你喜欢

制造业智能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制造·AI未来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