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理论基础

2018-11-29王萍霞

唯实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民生共同体

王萍霞

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和生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实在的利益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关切。2016年3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增加了“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富民惠民作为“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旨在普遍提高全省人民的富裕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人民主体思想明确其主体向度,共同体思想提供其实现方式,公平正义思想蕴含其价值追求,新时代共享发展赋予其理念依托。

一、人民主体思想明确江苏实施

民生共享战略的主体向度

人民是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认识主体。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只有主体对客体具有一定的认识,在改造世界中才能做到有目的、有意识。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建立在主体意识不断对象化的基础上。江苏通过省社科院围绕“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思路与对策”的现代智库论坛,省政协常委会围绕“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咨政建言,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的反复讨论与修改,召开“百姓富”专题新闻发布会以及江苏“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具体工作部署,搭建江苏发展大会等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认识、理解江苏的发展战略,聚心聚力聚智,推动民生共享逐渐成为全江苏人民的共识。江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种多样方式,不断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引导广大江苏人民为幸福生活而奋斗。全体江苏人民对民生共享战略目标形成了正确认识,产生支持和推动民生共享的自觉能动性,从而推动民生共享战略各项部署的顺利进行。

人民是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实践主体。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是检验的主体。践行人民主体思想,就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细化为聚焦民生、聚力创新的富民惠民具体政策,动员全省上下再接再厉、奋发作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共建共享發展实践的自觉行动,鼓励人民有序参与改革发展进程,让人民参与到改革的决策、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各领域各环节的目标才会一步步实现。可见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是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得以满足的实现形式,强调发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切实维护、巩固和提升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历史创造者、现实亲历者和未来开拓者。

人民是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利益主体。人民主体思想以理论的感召力,彰显于江苏民生共享战略中,推进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不断前进。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实施五策并举,让农民腰包更鼓、工作更稳定、让收入和保障更满意,织牢民生保障底线,补齐“百姓富”短板,这有利于统一思想、稳定人心、促进发展。能否聚焦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新时代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治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

人民是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价值主体。人民主体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以人的实践为核心,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着社会变革。人民是实践主体,同时也必须是价值主体。人民群众在发现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客体对象的特点与规律,根据主体的利益与目的,进行着创造价值的实践。人民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价值的源泉,既是联系主观需要和客观存在的中介,又创造和实现了价值。人民主体思想认为,既然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价值的享有者。从主体维度考量,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努力实现价值创造与成果享有的辩证统一。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为人民群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主体,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偏离,“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发展目标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共同体思想提供江苏实施

民生共享战略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既有主体性又有个体性,人的发展寓于共同体之中。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的本质来思考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2]394。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人与共同体的相互生成是马克思理解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实质上揭示了当代中国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裂。新时代,江苏进入迈上“五个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就是通过构建发展共同体,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不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1。人类解放只有落实到具体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才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和彻底性。在马克思看来,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再也不存在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生产力处于高度发达水平,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运行也遵循公平正义原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当代中国,新时代利益格局各种矛盾交错,利益主体多元化,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个体,都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和谐。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就是找准“现实的个人”的位置,既把握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布局,有利于“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目标,又关注更多活生生的群众个体,尤其让弱势群体难有所助。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群体谋利益的发展战略,而是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在这个发展共同体中逐步获得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有个体意义,还有社会意义。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通过尊重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推动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机制和客观条件,以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和价值尽可能地充分实现。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个人与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以“真正的共同体”作为人获得主体地位的根本特征,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570。因而在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以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为纽带,实现整体与个体主体性的统一。共同体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在充分合作共享中实现自我,推动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和进步。江苏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合理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内心意愿和需求,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和自豪感。

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江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客观理性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基于区域情况的差异,江苏明确苏中、苏北发展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扎实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鼓励苏南全面小康建设发展较快的地方作为全省表率,率先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协同推进江苏整体发展。可见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通过构建区域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努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尊重人的主体性,彰显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归根到底,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就是逐步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意识与集体的主体意识逐渐融合,形成具有社会共识、利益共享、意义共生、秩序和谐的共同性的发展共同体。

三、公平正义思想蕴含江苏实施

民生共享战略的价值导向

公平正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增进人民福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真正的公平正义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私有制,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资料,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正义的问题凸显在民生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4]225现阶段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面临苏南、苏中和苏北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等民生领域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江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利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目标的实现。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把推动生产力进步与实现公平正义相结合。基于较高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平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性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公平正义,主要是推动社会各种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与平衡,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困难群体得到有力救助,全体人民在各尽所能、创造社会财富共建共治的基础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5]110公平正义是引导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以聚焦富民为基本导向,努力推动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力水平同步,推动富民增收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争取既尽力“做大蛋糕”,又公平“切好蛋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因为它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6]。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公平正义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7]13,而且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96。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丰富性,不仅包括收入、财产、福利等经济利益,而且也包括机会、权利、地位、尊严、生态等非经济利益,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走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通过政策制定与实施来调整与平衡各种关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抓好经济民生、政治民生、社会民生、文化民生和生态民生,努力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尽量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和各项利益,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彰显对绝大多数人利益诉求与实际需求的回应,逐步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习近平總书记指出:“我们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经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能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7]96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和人民权益的权威性配置,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要在“七个更”上取得更大进展:通过持续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上升的中等收入人口,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大力推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健康江苏”工程,以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标要求;以实现总体现代化为目标推动省域教育发展,争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拥有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更加浓郁的创业致富氛围,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等。江苏民生共享战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努力让全省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便利、舒适、安心、有尊严,推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获取经济利益,而是要解决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

四、新时代共享发展赋予江苏实施

民生共享战略的理念依托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逻辑和价值属性。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指明发展价值取向,强调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更加注重保障与改善民生。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从人民的立场观点出发,解决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问题。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进一步重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44江苏实施民生发展战略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民生导向和执政担当的具体实践,既要把实现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目的,又要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强劲动力,坚持共享发展,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让江苏发展有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更加理想的社会状态。

共享发展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旨归,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径。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在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协调推进中展开:既要在社会生产领域扩大物质财富,夯实增进人民福祉的物质基础;也要在制度设计领域坚持公平正义,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更要在精神文化和个人发展领域,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人的意义,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坚持共享发展,更多强调发展的总体性意义,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既指全体人民要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重大成就,也要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在各领域的平等权利,要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权利平等、机会公平等,“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9]216。

共享是发展目的,更是发展动力。共建主体与共享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建的目的是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据此对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必须展开系统谋划。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仅需要纯粹的道德教化,更加需要社会制度作保障。江苏从制度上保障共享发展,维护人们持续追求共享价值的动力,使共享实践成为自觉行为。2016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33条意见中,“聚焦富民”是主题之一,集中力量、资源以及政策,拓展富民增收渠道和空间,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近年来,江苏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像抓显性指标一样抓民生保障,把民生改善列入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民生共享,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社会发展与个体幸福的良性循环。推动各项制度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人民群众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尊严感、幸福感。

共享发展指引江苏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指示精神,顺应江苏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落实江苏省“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新时代共享发展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认为,人民生活要高质量,要解决好“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首先,面向大多数,关注最底层,集中力量解决关乎群众生活工作的重要事情。其次,群众利益无小事,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小事情再小都要重视。最后,解决民生难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步伐相匹配、相同步。江苏省委确立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不断加快惠民富民步伐,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2018年江苏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可见共享发展不仅局限于收入的单纯增长,而且意味着更具有综合性和人文关怀的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教育福利、就业创业等政策的施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俞可平.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N].北京日报,2007-05-2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理念的共同体意蕴研究”(16ZHB007);2017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研究”(BRA2017112)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还受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系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常州工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民生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道德愤怒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