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型风景区的转型与升级
——以苏仙岭景区为例

2018-11-29彬,周

绿色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名胜区风景区风景

李 彬,周 晨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风景名胜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8年的城市会议上,由国务院带头提出。随后,《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3]相继出台,都代表着我国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定义日趋完善。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新颁布的《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中新加入的一个类别,因其与城市建设用地有交叉现象,通过一定程度的人工建设,取得人工环境与自然风景的有机协调,具备一部分城市公园绿地日常休闲、娱乐功能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风景区[4]。且因为城市型风景区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特色的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对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提升、特色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渐渐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

2 景区总体概况

郴州,林中之城,群山连绵,伴随征战,百越之地逐步渗透楚、汉中原文化,继而综合楚巫、汉礼、道学、佛学等演化为仙佛文化,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化就是仙佛文化。而苏仙岭,为天下十八福地,是郴州仙山之首,奠定了仙文化的根基。苏仙岭风景区位于郴州市主城区的东北方向,为城景结合型风景区,属于典型的城市型国家级风景区[5]。

然而景区开发的程度不够、南北区域失衡、基础设施老旧、承载力受限、吸引力下降,导致如今景区对外影响力严重不足。如今苏仙岭景区面临着景源保护、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压力,且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不兼容性,而其本身有着丰富的苏仙文化,探究苏仙岭如何与周边的城市更好的共存,并且协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解决城市型风景区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为以后相关的城景共融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3 现阶段问题

苏仙岭景区面积较大,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开发的程度不够。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为南部景区,大部分景点都在此,包括历史人文景点与自然景点,也有相对成熟的游览路线与游览观光车,道路建设相对良好,沿途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北部、西部、东部则开发较少,区域多为原始地貌,如未开发的毛竹林,和开发严重不足的区域,景区面貌不过关,承载力受限。

现在的苏仙岭景区较为陈旧,基础设施落后,部分道路老化,对大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青少年及外来游客不愿意去苏仙岭游玩,而主要人群为去景区健身的老年人,整个景区慢慢变为大型老年活动中心,失去了其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意义所在。

景区的文化主要是以苏仙文化为主,大部分景点都涵盖着有关苏仙的传说,但是景区影响力日益渐衰,同时吸引力也下降,文化输出有限,加之2008年暴雪天气引起的冰灾,致使景区古树名木损毁严重,即使之后加以补救,引进新的古树名木,并对现有名木加强保护与管理,仍然不足以挽回景区的损失,导致整个景区对外影响力严重不足。

4 转型与升级的总体分析

4.1 外在因素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其本质是城市和风景区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综合系统,其面临的景源保护失控,区域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受阻,也是世界范围内风景名胜区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6]。城市风景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地域关系和文化精神联系不是始终如一的, 它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独立到难解难分的过程。城市风景区是人们在对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审美意识, 加以人化之后才成型的。从空间地域来说, 城市风景区总的说来是比较稳定的; 城市则一直处于发展壮大之中,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 城市用地与城市风景区资源和土地之间、城市建设与城市风景区保护之间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7]。从问题成因来看,风景区城市化内在动力(自身维护与稳定城市化)和外在推力(城市的发展)是无法有效的从根源上消除,因此城市和风景区作为整体如何统筹考虑,如何协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4.2 内在因素

整个湖南省有多达22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包括岳麓山、衡山、南山、崀山、万佛山等,这些景区都属于山景,都有很多相似或者相同的特色,要使苏仙岭景区与它们明显地区分开来,就必须展示苏仙岭景区所独有的特点。

首先,景区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从市场来看,郴州的旅游景点较为丰富,代表着佛文化的寿佛山,代表着农耕文化的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为了避免全域旅游区内的同质竞争,应将佛文化与山岳景色融合在苏仙岭景区,对内差异化运用旅游资源,对外塑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经典形象。

其次,应该整合一个文化主题,通过丰富文化主题,延伸出更多的子主题,每个主题都可以创造单独或者相互联系的旅游体系,将这些旅游体系做精做大,串联钻石旅游线路,组成全域旅游体系网。将苏仙岭景区提质成为精品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景区到城市的旅游形象提升。而南部核心区域,则是主要改造的重点,整个区域约2 km2,因其交通便利,夏季峰值锻炼人数达上万人,其中以老年人为主, 因此,南部区域正确的提质转型策略是重中之重。

5 转型与升级的具体措施

一线,即提出一条“福仙仿古登山线”,沿登山路串起福溪、福洞、福桥等主要景点,同时融入苏仙传说的各组故事——吞萍成孕、橘井泉香等,配合福仙文化讲述苏仙故事,辅以科技营建智慧景区,仙山福脉顺水入城,打造郴州市最具文化特色的仿古登山线。

一片,即改造一片健身区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健身游乐环境。

四板块,即优化基础建设系统——加强建设以车行道、游步道、健康步道为主的道路系统;统一建筑风貌,优化建筑系统;进一步明确生活、消防给水,将雨水与污水分开并再加以利用,提升水系统;补充指示牌、坐凳、垃圾桶等,完善配套设施系统。

整个南部区域提质的目的,即展现最深厚的福仙文化线、打造最亲民的四季登山节、提供最舒适的全民健身区。服务市民,形成最舒适最受欢迎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服务游客,使其体验一次难忘的郴州仙文化访古寻根之旅。

而对于中北部地区,主要分为:西山养生保健游览区、北山森林观光游览区、东山休闲体验游览区3个区域。目前这些区域开发程度低,需要重点开发改造,在许可范围内进行“医药+体育+旅游”的创新,由景点观光型转变为项目体验型,打造康体修身中心,增加新潮元素,赋予景区活力,吸引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疏解南部核心区游客。

相关案例在加拿大惠斯勒体育小镇有所展示。与苏仙岭景区不同,惠斯勒体育小镇聚焦户外专业运动,细分旅游资源,主题活动丰富,一直被评为北美第一旅游度假胜地、世界知名滑雪胜地。所以,在苏仙岭景区里,做精品牌,拓展产业,由单一运动引爆游客的热情,做专业运动的体验,融合其他运动,可以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

6 展望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型风景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型风景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一是国内对城市型风景区的理解与认识起步较晚,直到2000年才有相对明确的概念,至今还有许多方面的不足,因为城市型风景区概念较大,理论研究固然有许多成果,但具体实施还是不尽人意,对于如何将国外丰富的规划发展经验与转型升级的理念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来,还需要多加探讨。二是城市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型风景区处于被动高负荷状态,承载力的日益低下、自身修复能力遭到破坏、处于一个恶性的被动发展循环,都是需要直面并解决的严峻问题。三是目前基于城市型风景区的研究不算很多,对于其在城市里具体发展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也没有根本解决。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城市型风景区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研究不会停止,城市型风景区的种种问题也会慢慢地找到方法,其本身的特色也会渐渐展现,与城市的共融与协调发展也会日益契合,如何做到这些并且为未来更多城市型风景区带去有价值的借鉴意义,这些都将伴随着后续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猜你喜欢

名胜区风景区风景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视界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怪树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