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

2018-11-29孙景云

文学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文史高中语文历史

孙景云

自古文史不分家,当今同为人文学科,二者的关系仍旧密不可分。随着新课改的趋势,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出现了更多的交叉和渗透,跨学科教学已成大势所趋。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代代相传,众多学科中,语文的传承作用举足轻重,当然,历史文化知识之于语文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材中经典的文学作品、作家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等,每一方面都与历史息息相关,将历史文化知识适当地、适时地渗透于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可以弥补历史课的缺憾,还可以发挥历史文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史交叉与融通的方式,发挥历史文化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建构文学史观的意义

1.课堂教学以历史文化知识导入,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

很多历史知识本来就具有故事性,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导入,也是教师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里面就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和故事、古代文化常识等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可以以《霸王别姬》的歌曲引入,进而提问歌曲中的“我”“你”分别指的是谁,这必然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答案对他们来说不难,然后教师总结:这首歌是作者根据项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项王歌》改写而成的,从而引入“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故事,并让学生带着“项羽为什么走向失败”的疑问,去《鸿门宴》中寻找答案。再如苏洵的《六国论》,涉及秦灭六国的历史,教师可以以苏轼进京考试的故事导入,进而让学生猜一猜苏轼最后行的酒令是什么,学生必然会一下子来了精神,并且很自然去联想与“六”有关的历史故事,而之前的历史基础很容易让他们想到“秦皇吞六国”的历史,由此引出本篇课文,并且让学生带着“六国怎么会一个个被秦国灭亡”的疑问,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一些设计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丰富了历史知识。

2.阅读教学中恰当补充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增加课堂趣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需要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对话,直至达到创造性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联系语境来揣摩语言。而在这其中,把握具体语境里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名人典故等历史文化知识对于促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典,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全词共用了五个典故,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就需要教师将“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老矣”五个历史典故讲解清楚,学生才能比较深刻地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忧虑和悲愤。

3.写作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历史文化素材,可以增强写作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薄弱环节,一写作文,学生就头大,感觉无话可说,如何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其实关键问题在于他们平时不注重积累,缺乏素材,基于此,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你最欣赏的作家”“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等,先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历史文化类的材料和资源还是很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以国为重,临危不屈,前赴后继,这些人的故事就是写作的好素材。比如展现爱国时,就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杜甫等历史素材;展现自强不息时,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惨遭宫刑,忍辱负重,仍成《史记》”的司马迁等素材。如果学生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会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有话可说,同时立意组材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近年来要求教育青少年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历史文化”类作文的写作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素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除了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应具有更开放、广阔的视野,大力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活动资源,构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其中,历史文化类的资源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一部分,可以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极好内容,尤其是历史人物对本地意义深远,所以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化为活动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采访本地老居民、旅游管理部门,并且实地去考察了博物苑、纪念馆等人文景观,还上网查阅图片、书籍、故事、诗联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对历史名人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了解了家乡的历史。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发了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实践机会,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落实了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构建策略

1.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建构文学史观的素养

在培养学生文史兴趣的过程中,老师本身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起着启蒙引导、循循善诱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虽然没有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对课本中所涉及的文史要有一定的理解。

作为语文老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生搬硬套教学资料,而是能够把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历史典故讲明白,把课讲得生动形象,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史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史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授古诗文的语文必修知识时,还应阐明清楚文章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把作者和人物事件放在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启发学生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向学生讲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刘邦先破咸阳而称王,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夺下函谷关。欲杀刘邦而后快,刘邦见势不妙立即前往项羽鸿门营地赔罪项羽设宴招待,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背景。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历史背景知识积极地渗透并融入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程内涵、增加教学厚度,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

3.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文史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方式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由传统的板书教学演变成现在便利的多媒体教学。我们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要思何才能让科技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而不是仅仅减少我们教学的劳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很好地将声音、图像动态地结合起来,避免了传统板书的死板。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文史兴趣。一般意义来说,学生对动态影音的兴趣要大于枯燥的课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穿插加入一些影音资料,达到培养学生文史兴趣的目的。

4.开展课外活动激发文史兴趣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对于学生自身的情感意志、智力情商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文史兴趣。

作为高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好胜心,因此,竞赛就是一种适当的培养学生文史兴趣的课外活动,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组织成语典故知识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成语本身意思,还懂得了成语所蕴含的历史典故,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史兴趣。

三.小结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史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不断总结文史结合教学经验,探求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历史素养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文史高中语文历史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早自习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新历史
文史春秋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