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晴隆苗族“格尼角抓旮”传承价值分析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晴隆原生态苗族

杨 盼

格尼角抓旮,汉语译为“牛角酒迎客舞”,是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苗家女子结婚后返回娘家时欢迎男方家来客的一种迎客舞蹈,是依存于苗族传统婚姻礼俗,主要出现在传统婚嫁习俗中。它是一种群体性舞蹈,整个舞蹈围绕苗族的姑娘出嫁后第三天回娘家时的情节发展,舞蹈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列队盛酒迎宾朋,二是欢歌曼舞三敬酒,三是新衣长裙展风采,四是芦笙悠歌幸福长;其舞蹈动作有以下几个环节:上酒、倒酒、敬酒、赞赏新娘漂亮的衣裙、对新娘新郎地祝福、依依惜别等。“格尼角抓旮”融合了舞蹈、唢呐、吹芦笙、敬酒、唱歌为一体,以360度不断移动旋转和丰富多变的腿脚动作为主要特征。舞蹈无特定音乐伴奏,有一人领唱,其余舞者以歌相和,表演者手持牛角轻盈起舞,以足踢踏,节奏感强,形成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整个舞蹈简洁明快、庄重热烈,极富民族特色,因其长裙在跳舞时随风而飘,好似一把把撑开的花瓣伞,其形状与芭蕾舞《天鹅湖》中的某些片段相媲美,而又胜于《天鹅湖》的厚重,所以“格尼角抓旮”被誉为中国的“天鹅湖”。

一.晴隆县苗族“格尼角抓旮”的基本情况

2018年1月,课题组到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苗族村寨走访传承人杨兴琴,据她讲述,“在很早以前,他们这支苗族的祖先出了一位女首领,在与外族作战过程中,因战败躲避追杀,于是决定带着她的族人逃跑,为了逃避凶残的统治者追杀,她把这支民族从江西带到了深山老林中。女首领为了保护手中的“玉印”不致失传,将玉印的图案绣在自己的衣服上,交给后人保存,以图东山再起。此后她的后代辗转流亡,迁徙到现今晴隆的偏远山区定居。但是族人在逃跑地途中许多舞蹈使用的大鼓、号子、芦笙都因太过庞大而被丢弃了。”由此可知,舞蹈从江西被带到了晴隆县,而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女首领,传承了这支舞蹈并在自己的衣袖和服装正反面绣上四个方格而酷似“玉印”的图案,帽子则是酷似女王的皇冠,顶上呈长方形,边缘下垂系着串串五色彩珠。初到此地,舞蹈也曾被族人遗忘了,传承人受到母亲叮嘱,决定把舞蹈一代又一代地教下去,不能让它失传。正因如此,“格尼角抓旮”才重新回到族人心中。多年来,舞者坚持不改变舞蹈的任何一个动作,以此来保证“格尼角抓旮”最原生态的模样。其丰富地舞蹈给生活在条件艰苦的晴隆地区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他们借助舞蹈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和解放身体的乏累,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娱乐庆祝方式。

如今,“格尼角抓旮”大放异彩,深受人们关注,在晴隆苗族人民的努力下慢慢地走进了大众视野,并获得了一定成就。如:“格尼角抓旮”参加了“中天投城杯”2009“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原生态舞全省半决赛;2011年迎邀参加晴隆县的春节联欢晚会;2012年在“中天城投”杯2012“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西南选拔赛中问鼎原生态类舞蹈冠军;2013年,又一次应邀在兴义参加兴义市春节联欢晚会等。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格尼角抓旮”不仅稀少,而且独特,苗族人民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民族舞蹈的优秀及其价值。“格尼角抓旮”正处于一个民族风情沸腾的时代,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进这个民族,开始重视这支舞蹈的价值。

二.晴隆县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传承价值

(一)体育价值

1.健身价值

晴隆地处偏远山区,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基本上依靠耕种田地养活一家人,而且他们缺乏养生和健身理念,他们在劳动时经常超负荷支出体力,劳动结束后也没有进行相应地放松调整。长期频繁的体力劳动对苗族人民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果得不到适当地调整,将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格尼角抓旮”舞蹈地跳跃对身体四肢地活跃十分有益,其主要体现在舞蹈是由舞者脚步旋转、踢踏、跺脚、跳跃而完成,“舞蹈能使腿部的韧带、关节、肌肉得到充分地发展,时常参与该项运动,不但能锻炼腿部的肌肉、伸展关节韧带、增大关节活动范围,而且可以全面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促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1]此舞蹈柔里带钢、刚中带柔、动作流畅、四肢协调,增强了人们运动系统的准确性与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便,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絮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轻松灵动的舞蹈可以调节劳动人民疲乏僵硬的肢体,使他们恢复体力和调整身体,以更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完成剩下地劳作。而舞蹈中伴随地歌唱、呐喊声,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地生长发育,使肺活量增强。

2.健心价值

“格尼角抓旮”是民族舞者利用自己的歌声和靠着彼此的默契配合而完成,使舞蹈的每一个舞步都展现着他们的生活,如:新郎回门时背上背着的年粑,围绕着亲人兴奋的转圈,无不透露着族人在表演舞蹈时的轻松愉快。平时,村民们主要时间都在进行耕作劳动,没有机会和意识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而“格尼角抓旮”舞蹈中的大幅度转圈、跳跃,“对于他们一些疾病如神经衰弱、发烧感冒、心脏病、慢性气管炎、消化道疾病、关节炎、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确实有一定的治疗、改善、控制和预防作用。”[2]舞蹈还可以作为人们休闲的活动方式,适当的跳舞运动对当地人们的心理是非常有益的。舞蹈和其他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地恢复。“格尼角抓旮”作为一种高级地运动形式,以它原生态的独特舞步和民族歌声充分地结合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娱乐价值

晴隆地区的人们经济相对落后,繁重的农活压榨着他们,现代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并没有在此地发展兴盛,只有劳作贯通着他们生活的从头到尾。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文化和经济条件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很多社交、娱乐APP和娱乐设施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有点儿遥不可及。在此背景下,“格尼角抓旮”舞蹈便充当了社交娱乐的作用,作为当地人们沟通与娱乐的重要媒介。在盛大的节日中,他们能暂时放下疲劳的身体躯壳,身心愉快地投入到来之不易的氛围中,释放着生活带来的压力。当有远道而来的宾客时,他们会在山寨口,唱着敬酒歌拿着盛满米酒的牛角,让人们喝下一杯杯醇香的“拦门酒”,并载歌载舞,以歌传情、以舞会客,场面甚是热闹。他们通过舞蹈热情地欢迎款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展示着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作风。人们围陇在一起欣赏舞蹈,纵声交谈,巩固彼此之间的情谊、加强主客之间地交流和联系,以求宾主尽欢,感受社交的愉悦。对他们来说,舞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他们放松的迎接崭新的一天。这是“格尼角抓旮”作为民族舞蹈所具有的娱乐价值。

(三)历史价值

舞蹈是从人类最初社会活动中肢体演变而来,是对各活动中情绪的表达,是历史的见证及传承。如在进行战争前,人们通过充满战意的舞蹈及祈求胜利的舞蹈来表达对军队儿郎的美好祝愿。“格尼角抓旮”舞蹈凝聚了当地人的感情和美好愿望,是苗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改造与总结来的智慧结晶。它是一个记录者,是一个载体,就像笔和纸张书写记录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在经济落后的黔西南晴隆山区,当地人民以他们独特的舞蹈记录着他们的特有文化和精神诉求。所以今天我们能感受到“格尼角抓旮”的魅力和苗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并感叹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宏观的角度看,代代流传的“格尼角抓旮”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证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和民族性。从微观的角度看,“格尼角抓旮”呈现了苗家人民的民族风情和精神风貌,承载着苗家人民的生活态度。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原生态舞蹈,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与当地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古老舞蹈艺术和当地生活方式等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成为很多地区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伴随着旅游者文化程度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成为最吸引旅游者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3]民间舞蹈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发民间舞蹈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外来游客好奇求知的文化心理追求,其文化艺术本身的观赏性、娱乐性与趣味性也能极大提升旅游价值,创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热点。”[4]晴隆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众多,而“格尼角抓旮”正是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独特舞蹈,其动作幅度大,风格独特,队形多变,阵容强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格尼角抓旮”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2015年“格尼角抓旮”在晴隆古城参加旅游发展大会,为当地旅游文化项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除此之外,据下一代继承人杨三妹说:“他们的舞蹈受到了众多人地关注,有的人家办酒席都会不惜万里,花钱邀请他们去一展风采,”一次次地亮相让原生态苗族文化更加魅力四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兴义晴隆,只为一睹“格尼角抓旮”的风韵,“格尼角抓旮”为族人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这是“格尼角抓旮”舞蹈带给创造它的劳动人民的馈赠

(五)教育价值

“格尼角抓旮”这一原生态舞蹈映入众人眼帘时,就引起了轰动。其舞蹈是从江西迁徙到晴隆地区后族人为纪念女王而传承下来,可以说,其形象的传承了女王战斗故事本身包含的教育苗族后代勇敢战胜困难的精神,所以他们才在恶劣的崇山峻岭中生活至今,并且视“格尼角抓旮”为最珍贵的东西。杨三妹说,一位记者曾用一句话形容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藏在深闺人未识,火一样的民族,火一样的热情。”是的,他们贫穷,经济落后,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但即便如此,他们一样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格尼角抓旮”不仅展示他们的劳作状态,更是他们传承和教育后代积极乐观生活、勇敢战胜困难的精神寄托。所以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有意聘请当代传承人杨兴琴到学校担任讲师,借助学校教育的优势力量,传承“格尼角抓旮”的教育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顺利完成个体化成长过程。”[5]

1.德育

“格尼角抓旮”舞蹈由10人左右完成,要使舞蹈完美地展现出来,需舞者之间通力协作,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差错,都能破坏舞蹈的美感。所以学习“格尼角抓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舞蹈,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躯体酸痛,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学到舞蹈的精髓。这就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使学生意志坚定,学会克服困难。

2.智育

具有悠久历史的“格尼角抓旮”,对于晴隆苗族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来源于新娘回门时的习俗,沉淀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提升身体的运动智力,而且舞蹈动作复杂多变,脚步踢踏地板的声音震耳欲聋,可以增强人们的视觉观察智力,要求人们记住舞蹈脚步的踢踏方位、队形的变换顺序,这对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性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3.体育

“格尼角抓旮”舞蹈的特点主要是全身性的运动,如:腿脚踢、跺,手提裙旋转、腰部扭动等,节奏较强烈。如今学生在校的课程作业多且难,学习压力较大,经常性都是在校坐着上课、回家坐着写作业,对于正处在发育期的他们不宜久坐,而跳舞可以调整他们的骨骼生长、活动关节,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他们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因此“格尼角抓旮”对青少年身体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美育

“格尼角抓旮”原生态舞蹈,其动作、歌声都是苗家舞者自己创作和歌唱,具有民族特色,蕴含了苗族的悠久历史。舞蹈的动作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其中舞者手拿牛角向新郎新娘不断“敬酒”,手臂前后舞动“上酒”“倒酒”,动作稳健有力,节奏强烈紧凑,感情自然丰富,保留着原始浓郁的民族风格。由此可看出,“格尼角抓旮”独特的艺术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别优秀文化的能力。

三.总结

“格尼角抓旮”作为晴隆地区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舞蹈,被当地人民传承至今。它包含着苗族人民对它的喜爱和热衷,也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智慧,舞蹈展现的不仅是苗家的民族风情,更是苗家人的精神寄托。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挖掘,而且附带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缓解人们白天劳作疲劳的效果,不仅如此,源远流长的“格尼角抓旮”因为历经战争,当地人民借舞蹈中包含的“勇敢战胜困难、团结奋斗精神”传承教育下一代。这些价值可以鼓励当地人民努力地生活,积极探索的“格尼角抓旮”的宣传方式以及传承方法,让全世界人民领略苗族的文化魅力。传承“格尼角抓旮”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保证中国文化的完整性,而且“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均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晴隆原生态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铭记姜仕坤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