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2018-11-29安徽省望江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8年2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高中历史

●安徽省望江中学

陈 虎

素质教育把民俗文化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历史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职能。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授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时,要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以便推动学生责任意识。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提高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受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仍旧把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当成主要教学目标,这就使得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科知识当成核心教学内容,不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触的民俗文化知识有限,并且还难以受到民俗文化知识的熏陶,从而制约了高中生的民族情感、责任意识及优良品德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要想确保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全面发挥,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成育人目标,将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到与历史学科知识教学等高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了解民俗文化知识、体会民族文化魅力与教育意义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民俗文化的教育,最终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民俗文化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掌握优秀民俗文化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创新,他们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主动为学生分享民俗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把民俗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挖掘教材民俗文化知识

教材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与中心,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及学科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深度解读教材内容,尽可能地把隐藏在历史故事及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民俗文化知识提取出来,甚至根据教育目标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聆听或者观看民俗文化素材的过程中,受到心灵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发,最终推动高中生逐渐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及文化认同感。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单元标题下虚线框中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知识,激励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能力与知识等同步提升,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新民俗文化的教学方法

要想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效果,教师就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地把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措施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借助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较大冲击,从而让他们能以更高的兴致参与到民俗文化知识的感知与体会中,最终获得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生动的教学方法,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播放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的优点,可使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感知与理解民俗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刻理解,还可激励学生将优秀的文化思想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民俗有关的老照片,让学生对历年来我国人民风俗习惯的进步情况有更为直观与生动的了解,从而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我国人民追求文明、民主、进步的积极思想,最终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民俗在民间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稳定性、社会性、多样性、地方性及传承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各种积极情感与良好习惯的绝佳素材。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识,并大胆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与体会。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高中历史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民俗节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