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竞争优势视角下六安瓜片产业集群突破路径分析

2018-11-28刘宏笪傅磊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

刘宏笪 傅磊

摘 要:长期以来,六安瓜片形成了政产学研销的产业聚合体,成为六安甚至于安徽的一张产业名片,在经济发展中甚为重要。而随着国内茶叶市场的转型升级,六安瓜片面临着高端市场冲击、低端市场根基不稳的问题。保持核心产业的主导地位,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是六安瓜片茶叶转型的重要突破点。文章通过产业集群网络、品牌效益和外部要素等角度的研究,报告了六安瓜片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性提出强化内外部沟通、建设品牌管理体系等优化路径,以此形成六安瓜片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持续竞争;产业集群;六安瓜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9.006

Analysis on the Breakthrough Path of Lu'an Tea Industry Clu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LIU Hongda, FU Lei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Lu'an Guapian has formed an industrial aggregate of government, industry, research and marketing, and has become an industrial business card of Lu'an even Anhui, which was very importa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domestic tea market, Lu'an Guapian faced the problem of high-end market impact and the unstable foundation of the low-end market. Keep the core industry dominance and form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Lu'an Guapian tea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dustry cluster network, brand benefit and Angle of the external elements such as study, reported Lu'an Guapia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proposed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the optimum path of br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to form the Luan Guapian industry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 continuous competi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Lu'an Guapian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集群发展促进了多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强有力地推动我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在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西“钢铁产业群”、东北“重工业产业群”等正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演化而成[1];而同时,随着我国产业格局改变以及学研实力逐步强劲,我国也依据人才资源的分布形成了长三角、津京冀高端制造业产业群。但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我国集群数量、规模的增加,集群间的内部竞争与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如何稳定产业的集群状态、契合市场发展的新规律进行新一轮的集群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六安瓜片产业为例,其形成了品牌依托、文化资源的产业集群。但在发展中遭遇了其他茶叶的价格压力,一些劣茶假茶的出现也降低了品牌质量与口碑,在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下,形成六安瓜片产业持续竞争优势极为重要,以此构建自我强化机制应对外界挑战与市场变革。

已有研究中,眾多学者分析了产业集群带来的效益。龙小宁等[2]认为产业集群能有效改善集群内企业的履约环境和融资环境;姜明辉等[3]通过C—D生产函数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认为技术创新因素可作为集群识别的重要因素。也有部分学者剖析了不同集群产业的形成机理,刘媛媛等[4]提出“资源禀赋为基础—规模经济为诱因—政府培育为路径”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张治河等[5]认为政府、市场及其他主体和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卫龙宝等[6]也从茶叶产业视角研究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信息共享、资金流动能有效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但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中对于集群演进的路径研究较少,基于持续竞争优势角度对茶产业的集群发展分析处于空白状态。茶业作为农业产业的关键部门,其形成集群的压力较其他部门、产业较大,同时不同茶叶种类、品牌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笔者从集群网络、产业品牌和外部要素出发,研究六安瓜片的集群优化演进路线,以期六安瓜片这一经典茗茶重新焕发光彩。

1 六安瓜片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获得分析

1.1 产业集群网络与持续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聚焦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7]。其有助于相互竞争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延长、增宽产品产业链,使产业整体稳定性、抗市场风险性、抗替代产品威胁性显著提升,是一种“抱团”式的发展形式。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使企业彼此接近,在强有力的竞合关系下,部分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前沿理念很容易溢出到区域内的其他企业,再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交流,使新技术快速传播并迅速市场化运营,从而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产业链逐步从链式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由于网内企业(集群企业)拥有相似的空间接近性和市场背景[8],可以加速显性知识的传播,使集群整体能快速捕捉市场缺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传动进一步促成显性知识的传递。集群的网络系统既是知识、资本的流动,也是信息的互通交流;既包含集群内部的交流,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形成“情感与关系”网络,引导集群企业趋于内部化、稳固化,也包含集群整体与外界的交易活动,即信息、资金等资源的交换。正是集群网络的内外部作用力,使集群网络不断壮大与稳定。集群网络结构是一个流动、灵活的动态体系,时时刻刻与外界进行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的交换,如图1。

六安瓜片产业的发展是集群网络的代表。由于六安瓜片本身属于种植业中的茶业,本身的经济活动较为单一,即种茶、制茶、销茶活动。随着产品市场的逐步广阔,产业中涌入了大量的新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资本和前沿动态,引导产业进行变革,在转型过程中促成大量的竞合关系,企业间的线性关系逐步确定。同时,产品链也从单一的茶叶横向拓宽到茶周边文化、茶庄生态游等产品,以稳定的产业网络助推六安瓜片产业的集群发展,以网络化的运营体系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1.2 品牌效益对产业集群优化

在我国,产业集群的一大标签式特征即为品牌[9]。随着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演变发展,我国形成了多样的品牌文化,诸如贵州茅台、北京烤鸭等。通过品牌的树立和稳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逐步掌握了产业的主动性,拥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成为行业的领头羊[1]。伴随着竞合关系的不断交替,产业从单一的领头企业变为企业群,产业横向中包括了经营同一产品的竞争对手,而产业纵向中包括了提供技术、资金的学研和融资机构等,至此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随着产业效益的不断增加,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由于这些企业多依靠地域文化起家,因而倒逼新老企业选择在这些特定区域集聚竞争,抢抓市场,形成了第二阶段的产业集群。随着内部竞争的愈演愈烈,部分企业间形成合作关系对抗其他企业群,产业集群内部分化,而外部却依旧高度集中,以此来占据这一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产业链也在集群内部不断加长加固,对外界有着较高的进入门槛,至此彻底形成了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如图2。

六安瓜片,源于“六安茶”,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长期畅销于江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域,并作为国礼馈赠外宾。1997年起,六安市独山镇正式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六安瓜片正式从家庭作坊式生产演变为工厂企业化运作与家庭制作并存的发展格局。2008年,六安瓜片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六安瓜片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六安瓜片为代表的茶产业迅速发展,而六安瓜片也通过原产地的区位保护,形成了以六安为核心的区域品牌,提升了消费者对六安瓜片的认知和信赖程度。六安瓜片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也形成由低到高的价位层次,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但随着产品价格的分层,一些劣茶、假茶混淆市场,扰乱了六安瓜片的定价机制,也引发市场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由于六安瓜片的生产仍以家庭制作为主,其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和管理体制,导致部分商家谋求短利,以损害品牌效益为代价获取较高收益,使六安瓜片的品牌受损。

就持续竞争角度而言,六安瓜片产业应迅速完善品牌保护机制,以建立集体商标为基础,逐步限定六安瓜片的合法经营者,维护品牌价值。同时,持续的品牌保护投入、商标宣传、广告营销都是对维护六安瓜片产业集群稳定状态的有利行为,短期内的高昂投入往往能换取六安瓜片的长久经营,这是其集群再壮大的关键路径和策略。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本就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若六安瓜片丧失了区域品牌的特色优势,不仅会对领头企业造成损失,也给所有经营者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1.3 外部要素对产业集群优化

专业化市场通过集中式市场经营,降低经营者的运作成本,实现社会化协作和精密化分工,促成集群内部企业的高效合作和良心竞争,从而培育集群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近年来,六安瓜片通过线上营销、外地专营店等手段,扩大了市场份额,但这种各自为政、各自经营的分散式经营,使集群内部企业、家庭作坊的竞争压力加大,也逼迫各家经营者投入大量时间、人力、资金成本于销路开拓过程中,最终得不償失。六安瓜片产业应当通过建立品牌集销中心,集聚各家企业、作坊,规模经营、统一管理,降低生产运作成本的同时,还可促成更多合作关系的形成。各经营散户也可更自由地发展,抢抓其他茶品的市场,而无需顾及六安瓜片的自由市场份额。专业集约经营可避免六安瓜片产业的内部损耗,也为其开拓广阔市场提供动力,逐步优化调整期运作结构,将内部竞争的压力转移到外部市场中,大大释放其竞争优势,这就强化了其持续竞争的资本实力。

在集群优化中,政府也往往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一,政府形成强有力的监管体制,维护产品的质量,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有序竞争;其二,政府和集群产业品牌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企业集群化需要政府在初期给予一定的激励补贴,形成转型动力,而在长远的发展中,政府也通过展销会、商务洽谈等形式推动地域品牌进一步优化,以获取更为广阔的产品市场。长期以来,六安政府开办多次茶叶展销会,大大提高了六安茶叶的知名度,使其获得了长远的持续竞争优势。六安瓜片正是借助了政府的助力,形成了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清理了部分伪劣茶叶,提升了整体产品质量,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六安瓜片能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经济名片。

2 六安瓜片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

通过对六安瓜片产业的集群分析,并针对稳定产业集群状态、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目标状态,笔者提出了下列建议,以促成六安瓜片产业的稳固发展、优势形成。如图3。

从集群网络体系优化来看,既是形成产业集群体的初始状态,也是内生动力的起点。一个良好的网络结构体系,能促成产业更好更快更长远的发展。对于产业内的诸多企业而言,知识、信息的流动伴随着集群网络的延伸,逐步形成了合作鏈、资源链,随着这些链条的稳定,再逐步对外辐射、溢出,使产业体从单一链式壮大蜕变为网状结构,对市场的“抓力”也就越大[3]。在此阶段中,集群内部的企业要注意沟通、学习和创造,使所有要素流动起来,快速聚合成集群雏形。

而在产业发展中期,品牌效应则起到关键作用。维护品牌质量、逐步扩大市场宣传范围,可以吸引更多资源要素的集合,也可提高产业整体的素质和风貌。政府要及时给予产业支持,协助茶叶协会等机构制定质量监察、管理体系,维护好品牌力量。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定型阶段,外部要素对产业调整起到决定作用。集群体与外界的交易活动、政府对集群体的决策影响等都会决定集群体的发展未来。政府应予以产业一定的发展自由,并通过一些商务活动进行产业推广;集群体也应和外界保持良好的竞合关系,而非一味地抢占市场、注重竞争对抗。最后通过产业内部的自身调整以面对市场的变革,形成核心竞争力,把握持续竞争优势,使六安瓜片产业继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明,徐飞.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及其机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6(4):13-18.

[2]龙小宁,张晶,张晓波.产业集群对企业履约和融资环境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5,14(4):1563-1590.

[3]姜明辉,贾晓辉. 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6):154-161,183.

[4]刘媛媛,孙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03-111.

[5]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32(1):24-28.

[6]卫龙宝,李静.农业产业集群内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安徽省茶叶产业集群的微观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2):110-111.

[7]耿帅,李靖华,郭雯.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动态能力的理论与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3):75-80.

[8]魏江.持续竞争优势:制度观、资源观与创新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39-45,59-80.

[9]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18-21.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