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古画品录》 悟陶瓷艺术设计瓷塑雕塑

2018-11-28郑甲墙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画德化布袋

郑甲墙

《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由南朝齐画家、中国第一位绘画理论家谢赫撰写。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品评了三国至齐梁画家27人,并归纳总结出了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标准——“六法”: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我研读《古画品录》,受益匪浅。今天我把从中悟得的人物雕塑之道写出来,与同仁共享,若有误识,敬请批评指正。

有人肯定会问,《古画品录》是真对人物画进行品评的书籍,是指导人物绘画创作的,跟雕塑艺术不是同类,怎么能中悟得人物雕塑之道,此说法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虽然绘画和雕塑是两个艺术门类,但艺术是互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艺术思想、理论是可以通行的,何况雕塑艺术一至受绘画艺术的影响。

我先说一说我对《古画品录》中谢赫对人物画归纳的“六法”的理解:

1、气韵生动——人物画的总要,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

2、骨法用笔——指用笔的艺术表现,即要表现出人物的“骨相”,用笔遒劲、劲健。古代的人物画全以线条勾勒造型,人物的结构、体态、表情、姿势,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所以“骨法用笔”也是要讲求体现画者对于线条的认知程度及对画面意境的探索;

3、应物象形——指描绘物象不仅要追求对象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精神;

4、随类赋彩——指设色的方法。“类”即“万物之类”,要求讲究物象的固有色,然后随物象之类,在形象特征上赋以概括性的色彩表现;

5、经营位置——指章法、构图、布局。要求绘画之前要对画面进行精心构思、设计;

6、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模写有许多益处,可以学习基本功,可以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可以从中悟得艺术真谛……。

“六法”是在对三国至齐梁人物画全面分析后总结出来的系统理论,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道出了用笔墨表现对象的方法。

“六法”之外,《古画品录》也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史料。谢赫之后,南朝陈姚最撰写了《续画品》(所录始於梁元帝,终於解蒨,凡二十人,各为论断),唐朝李嗣真撰写了《后画品》、僧彦悰撰写了《后画录》,唐代张彦远撰写了《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这些保留了历代名画的书箱也为后世从事人物雕塑艺术的艺人们提供了史料和人物原形。

人物雕塑,其实是将画在纸绢上的平面人物,用雕塑之艺术手法将其立体化。因此,同样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的表现,同样是在用线条塑造人物的体态,同样需要写实。虽然人物雕塑与人物画是两类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其中有一个核心的必要的内在联系——人物塑造。我在研读中国绘画理论的时候,总能从中悟得雕塑艺术创作的一些道理,有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总能从中国绘画理论中获得启示,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实,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自古就有内在联系。“在古代早期,人们将从事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家称为工匠,但是在经过南北朝时期后,绘画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艺术形式逐渐得到完善,而理论也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很多文人雅士也主动参与到绘画艺术的创作中。因此,绘画艺术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登上了大雅之堂。绘画艺术的创作观念对雕塑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雕塑作品都体现了一定的绘画特性,其主要体现在佛教的绘画和雕塑上。……我国古代雕塑作品都是将绘画进行还原和加工,这一特点在东汉时期尤为显著,这体现了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在审美以及风格方面具有共通性。”

我们都知道,德化瓷塑以塑佛像(塑造佛教文化中的人物)著称,世世代代的德化陶瓷工作者都以之为传承主脉。德化最著名的塑佛像者是明代的雕塑艺人何朝宗先生,人们都赞何朝宗先生的佛像有“吴道子之风”。吴道子是何许人也?是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大师,最著名的佛图大师。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佛图,成就最大者有二:一是北齐画家曹仲达,一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由此可知,“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无论对人物画中的佛图,还是雕塑艺术中的佛像都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可以从中悟得人物雕塑之道,研究中国的绘画理论,可以指导雕塑艺术的创作。

我是德化一位专事陶瓷瓷塑雕塑的艺人,注重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能够表达自己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我尊崇何朝宗先生的艺术成就,所以我有许多仿何朝宗先生艺术风格的雕塑作品,如观音像、达摩像等。我也遵循自己的心,因为我喜欢国画,我始终认为国画里的许多东西是雕塑艺术可以借鉴的,因此,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研究国画,临摹国画,我也从国画中获得了创新雕塑艺术的一些门道。

比如我的陶瓷艺术瓷塑雕塑作品《老子》,就采用了南宋画家梁楷的简笔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梁楷是开创简笔写意人物画的鼻祖。他的人物画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读其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梁楷善于“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梁楷的简笔人物画是一种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的写意画,如他的《布袋和尚图》:“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我从《布袋和尚图》中获得启发,在塑造《老子》时,精心塑造刻划人物的头部,人体的却简约塑形,特别是人物的长须,没有学传统丝丝细刻,而是粗略地刻画,并以墨彩(具有墨分五色之效)表现长须垂于胸前与衣服在光照下呈现的光影效果。将绘画和雕塑艺术融为一体,自觉有独到之处。

我的瓷塑雕塑《弥勒福》则是借梁楷对“布袋和尚”人格的理解表现其精神面貌,根据自己查阅的“布袋和尚”故事情节的体会,想像其在某个场景下的姿态塑造其形,并以传统的雕塑技艺精雕细刻我心中的亲切、憨态可掬的“布袋和尚”。

从事陶瓷艺术瓷塑雕塑创作多年,中国画和中国画理论对我来说是助推器,它让我对雕塑艺术有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当然,我是雕塑艺术的后来者,我定当虚心学习前辈,师法传统,为德化传统雕塑艺术的更加辉煌添砖加瓦,但我也热衷于创新,因为我深知,只有创新,才能使我所热爱的雕塑艺术长青,才能与众多德化陶瓷雕塑艺人一起让德化陶瓷雕塑艺术随时代灿烂。

猜你喜欢

古画德化布袋
沿古画里的山水走一走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古画中的梅花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烧脑古画——《重屏会棋图》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古画中的那些猴
放下布袋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站不起来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