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永州八记对朝鲜李廷龟山水游记的影响

2018-11-28

文学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针法永州柳宗元

韩 英

从游记一词的构成来看,“游”是“记”的文学内涵,“记”是“游”的文学体式,彼此双向互进,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而最终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学体裁。

中国的山水游记自魏晋时代正式诞生之后,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清代的衰变期和当代的新生期。成熟期的中国游记文学对韩国游记文学的创作初期,即朝鲜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韩国的山水游记创作在朝鲜时期达到高峰。朝鲜初期,汉文散文创作经历了一次变革,李廷龟(1564-1635),张维(1587-1638),李植(1584-16 47),申钦(1566-1628)汉文四大家反对十六世纪末“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他们展开了类似于唐代的古文运动。模拟古文,提倡新文风,更加注重文章的形式美。朝鲜宣祖38年选取‘韩柳欧苏’的文章出版的《文章宗范》,也印证了当时效仿模拟唐宋八大家这一事实。此时他们的模拟对象主要是柳宗元和苏轼。两者中,相比苏轼,柳宗元与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类似的经历,基于情感认同这一基调,再加上柳宗元成功塑造了形式美感的典范“诗人游记”,他们的山水游记创作受柳宗元的影响更大一些。因此,笔者有意于对柳宗元的游记文学创作是否对韩国朝鲜时期的游记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的文学创作中,吸收了古文运动的成果,同时他又以山水游记创作彰显了古文运动的成绩。唐代是诗歌创作的繁荣鼎盛期,柳宗元在诗性精神的熏陶下,不自觉地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情创造意境,从而成为“诗人游记”的典范,而这种创作方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时代游记的独创所在。永州八记的文学价值最大体现在其清新幽丽的表达技巧这一方面,在描写自然山水时,从形、神、声、色等多个角度入手,综合运用通感、比喻、夸张、排比、顶针等多种手法将永州的自然山水表现的淋漓酣畅。在语言表达技巧上,吸取六朝骈文的精华,化旧为新,骈散兼得,创造许多新的句式和语法。得益于柳宗元对语言形式的创新,合起来不过两千字的永州八记几乎写尽了永州的山山水水。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大量运用叠音词:“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用舒缓的语气表达了游览山水的闲适心境,有整齐之精致,又有变化之灵动;又如《石涧记》中,骈散文灵活转换与多样性比喻:“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此段中,骈散兼得,以散文体为主,流畅、通脱、平雅与淡宕共存,给读者浓郁的诗境与诗意。再加上多样性的比喻,山水的自然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袁家渴记〉中,四字句的连用:“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这段描写风的文字因八个四字句的连用显得节奏明快,声韵明朗,富有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除以上这些表达技巧外,柳宗元还将顶针法运用的相当娴熟,例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批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相枕而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苍然暮色,自元而至,只无所见”,“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娴熟的顶针法使文气贯通,一气呵成,无阻无碍。综上所述,柳宗元通过多种艺术性的表达技巧,在山情水态的把握上更逼真准确,在行文运笔的加工上愈锤炼精妙。柳宗元运用清新幽丽的表达技巧,创造出“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的永州八记,永州八记奠定了“诗人游记”的典范,永州八记的创作手法也成为许多文人模拟的对象。

不只是中国文人认同柳宗元,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力也是可以值得考究的。韩国朝鲜时期,山水游记创作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至16世纪后半期,韩国的山水游记最大的特征是反映性理学,把自然山水看做成道体。这样的创作倾向在17世纪前期发生了变化,这时朝鲜官僚文人,在形式上更加追求纯粹的山水游览,观赏自然山水是其唯一目的。当时官僚文人山水游记创作活跃度最高的是汉文四大家之首的李廷龟,下面将试考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朝鲜李廷龟山水游记的影响关系。

李廷龟,字圣徵,号月沙,其作品被他的门人崔有海整理成《月沙集》,共68卷22册。此文集中收录的山水游记按创作时间顺序整理如下:〈游金刚山记 (上/下)〉 (1603年),〈游三角山记〉(1603年),〈游朴渊记〉(1604年),〈游千山记〉(1604年) 〈游角山寺记〉(1604年),〈游松嶽记〉(1614年),〈游花潭记〉(1614年),〈游道峰书院记〉(1615年),〈游医巫闾山记〉(1617年),〈游曹溪记〉(1630年)。以上所列10篇山水游记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要对其进行具体考究分析。

李廷龟〈游金刚山记〉一文中可以看出多处活用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表达技巧。‘台下溪水积焉,有鱼可数百尾’是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借鉴。柳宗元通过描写水中百许尾鱼儿的游动,来隐示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表达上简洁干练。李廷龟活用这一表现技巧简洁地描写了大兴洞溪水的清澈。李廷龟‘石之突怒偃蹇,争为奇怪者,不可数’同样可以看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的影子。李廷龟为了表现出溪中水石鳞次栉比的模样而借用了柳宗元的表现技巧,但在借鉴过程中,李廷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一点体现在‘石之突怒偃蹇’和‘群水汇众壑,趋如万马赴’无论是在境界描写还是在语义表达上都是自然衔接的。激流的泉水和形形色色的怪石形成了协调的景观场面。‘平者深黑,峻者沸白’也是对柳宗元表达技巧的借用,这一表现手法出自〈袁家渴记〉,柳宗元用八个字简洁地描写出动与静的感觉转换,黑与白的视觉冲击。李廷龟同样用此八个字来描写潭水遇岩石成重洲,急濑之后激流的水势。然而李廷龟在借鉴柳宗元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比如前一句‘湍遇石必激,激而水势益壮,为重洲,为急濑’中则运用了顶针法、类字法两种表达技巧,使得文章更具有韵律性。

李廷龟〈游朴渊洞〉中大量运用四字句、列举法、对偶、反复等多种表达技巧,可以说李廷龟对永州八记的掌握和理解是十分到位的,将永州八记中卓越的表达技巧合理地运用自己创作中。表达技巧形成视觉上了精致美感,阅读上的韵律美感,这也说明了李廷龟扎实的汉文学功底。李廷龟的〈游三角山记〉中则运用了骈散结合的表达技巧,行文中大量运用四字句,并夹以长句,使得文章更具有音乐的韵律美感。李廷龟的〈游金刚山记〉中,作者模拟顶针法,叙述了其金刚山的游览过程。“过一峰作一洞,洞尽又有洞,洞皆有溪,溪皆有瀑有潭,皆殊状异态”。这一部分顶针法的模拟源于〈始得西山宴游记〉,而李廷龟对顶针法的模拟与探索,不只体现在他的〈游金刚山记〉中,〈游朴渊记〉等文章中同样也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对李廷龟的山水游记创作的表达技巧做了初步考察,李廷龟在山水游记创作上对柳宗元的模拟倾向在文章字句中可以获得证实,也可以说明朝鲜当时官僚文人对柳宗元山水游记表达技巧上的关注,并在实际的山水游记创作中有所具体体现。李廷龟的山水游记创作中字句的选择,骈散文的并用,比喻的切实使用,顶针法的灵活应用等这些表达技巧,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的模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创作之法,李廷龟在熟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基础上,又以自己浑厚的汉文学功底为基石,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将柳宗元山水游记创作的表达技巧加以变动,从而更加符合自己的文风,进而领跑17世纪官僚文人山水游记创作新的追求。朝鲜时期官僚文人突破了以前只追求内容的框架,在大胆探索新的文风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朝鲜时期的官僚文人在山水游记创作时,对集大成者的文章进行了批判性的收容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兼容并包的治学态度。

猜你喜欢

针法永州柳宗元
永州的雪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江雪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