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2018-11-28

文学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素养

余 恒

一.树立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一)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追求为人与为事相统一,德能共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在职业教育本位观嬗变的过程中,人文主义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人文素养的探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追求人的精神、人格的健全和完备,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注重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高等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求名”甚至是“窃名”,而不是“立名”,背离了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的古训。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势必导致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人的价值、社会存在、人生去向等人文精神的关注,导致学生功利心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进入工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培养理念,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以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为目标,教学始终要贯穿“工匠精神”,培养诗人精神和文艺气质的高技能型职业人才。

(二)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学校形成特色的办学模式。办学模式指的是兴办、经营、管理学校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法等要素构成。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办学模式是否具有特色,是否能够实现政校企行等多领域的有效协同,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变革的实用性技能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的实现是通过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作用于学生培养的质量来实现的。办学模式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应将高技能与高素养相结合,即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优化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着眼点不在于传授严格的科学知识和训练具体的职业技能,而在于通过通识课程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懂得真善美,自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人文素养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无一例外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讲授法、解析法等,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选修课和基础课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短期内能够起到知识记忆理解的目的,但把学生都当成学习的机器,启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远来看起不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75.6%的同学不喜欢老师满堂知识讲授,喜欢充满互动和活跃的课堂。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动感彩色的人文课堂。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多的选择诸如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使课堂更加动感彩色。建立动感彩色的课堂,老师要积极吃透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幽默技能,调节课堂氛围。

(三)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学生实习实训课堂。由于高职教育年限较短,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较多,可以考虑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中,使学生无论在上任何课程中都能渗透出人文素养的营养和滋味。行业、企业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行业充分合作,挖掘学生所学专业与该企业、行业的文化精神,使学校、企业、行业协同联动,起到共同育人的效果。

三.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要建立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组织协调、培养培训、教育提升等多渠道多维度的途径和措施。只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重点加强对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人文素养的培训。一是在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方面,首先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在新教师培训的课程中,要加入一定比例的人文素养的培训课程,内容以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为主,辅以讲授,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结业、考核方面,要加强对新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考评,只有通过考核考评的新教师方可结业,走向岗位,否则仍然参加培训。从教师进入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开始消除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渠道还是课堂,还是教育教学实践。因此,要严把教学实践关,严把课堂关。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互动中切身体验,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学生管理、教育实践等各个环节要着重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其中,始终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学生为本。三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外,还要接触到学校管理部门的老师、后勤工作人员等等。对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要重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训和教育。比如工作中穿制服、服务中注意礼仪规范、交往上注意素质等,越是薄弱环节,越要注意加强。

四.构建具有人文特色、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和场所。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国内著名学府都有凝练的校园精神,如清华大学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南开大学的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

第一,特色活动展现校园文化。学校要结合特色和定位开展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结合重大节庆日或者重大发现事件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座谈会等活动。开展好科技创新节和文化艺术节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类活动。按照一院一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品牌活动,比如护理专业开展南丁格尔护士节活动,通信专业开展电信日活动,汽车专业开展汽车保养进社区活动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的拓展提供了载体,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学校精神承载校园文化。每个学校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学校精神,这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并且奉为真理的治学之道。学校精神包括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字图片,也包括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思想意识。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高度重视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以此激励历届学子,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开展传唱校歌、校训征文等活动,历届新生参观校史馆,学习校歌等。开展校风学风宣传月,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教育校风学风。

第三,校园环境寄托校园文化。学校环境包括学校设计、建筑物样式、亭台楼榭、道路植被等等,一花一草总关情,一楼一路寄思想。对于大门的设计、楼宇名称、道路名称的命名、校园内植被的种植、教室、宿舍、办公场所的装饰等都应该体现校园文化的气息。让学生游走于校园何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第四,校园网络创新校园文化。瞄准青年学生这一重要网民群体、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性,积极建设融专业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查询、文化艺术熏陶等于一体的网络新媒体宣传平台。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以践行校训校风精神为核心,建设好学生学校网站群、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学生喜欢的网络新媒体文化平台,打造成学生喜欢、教师认同、全员参与的学院校园网络文化特色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对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的必然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幸福生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渠道,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人文素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