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及实践策略

2018-11-28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品德小学生生活

(贵州省桐梓县芭蕉镇中心学校,贵州 遵义 563209)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部分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是单方面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没有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是将自己作为全部的课程教育主导,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课堂氛围非常的沉闷无聊,导致了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也让他们没有主动将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知识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最终使得课程的实效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二)教学环境主要是课堂为载体

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开展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和学习书本的各种知识,而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没有给学生创造出接近真实的知识教育氛围和环境。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育期,他们也没有太多日常生活经验,对社会的了解也非常少,难以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技能,长此以往也会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教师兼任的现象

笔者走访调研时发现,部分小学由于教师定编人数有限,同时学校更加重视类似语文、数学等科目,在教学人员紧张的情况,就出现其他科目由兼任教师来实施的现象。兼任教师往往很少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兼任的人员也往往随意性很强,部分学校是安排教师的课时的多少来安排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该的教师实际专业、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该课程的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二、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创新及实践策略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政府重视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其也是提升小学生道具品德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提高个人的认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创新工作,让课本的知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笔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就非常注重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他们耐心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实际问题,并充分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分析和体会这些知识,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来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要充分生活的科目,其中的知识内容和道德观念都是非常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该课程非常重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让他们能够形成“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的感悟。因此,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学生教学情境与日常生活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出带有丰富生活色彩的课堂,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享受到成长的幸福,才能激发出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品德不能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还需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无论教师的讲述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被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变。

(三)创新课堂导入方式

良好课堂导入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导入环节非常关键,良好的课程导入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学生注意力都放在认真学习之中。教师设计课程的导入环节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也可以通过互动游戏、角色表演和影像视频等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加深对道德品质的理解。

(四)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色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试着去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要让学生把所学回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让他们能够有条件去进行真实的道德体验。因此课堂应适时安排一些户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猜你喜欢

品德小学生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活感悟
我是小学生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