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观基础学科教学改革

2018-11-26张珍李峻

文教资料 2018年21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张珍 李峻

摘 要: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但在基础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功利性”教学理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知识体系不健全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和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基础学科教学改革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基础学科 教学改革

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中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还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1.创新人才的内涵。

习近平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由大学本质属性决定的,即通过教育实现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转化[2]。因此,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特色的办学定位,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人才。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创新人才在此时代背景下赋予新的生命力,所谓创新人才就是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于一身,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某一领域为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做出重要创新贡献的人。

2.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第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客观现实发展的需求,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更新观念,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愿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富有新颖性和质疑性。第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以探索出新观点、新理论与新事物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考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探讨而得出新的结果。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活动必备的“工具”。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以实现最终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精准地获取最新信息及解决突发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创新人才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了解其他关联学科,在不断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础学科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功利性”的基础学科教学理念忽视创新意识培养。

大学基础学科教学理念呈现出功利性色彩,强调“教育工具论”,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导致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限制于基本的单一性知识,忽视学生思维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国大学主要分为科研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大学,不同层次大学的办学定位各有侧重,然而部分高校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应用类大学盲目追求升级,从普通本科,到重点院校,再到研究型大学,脱离自身实际情况,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专业设置都照搬国内知名院校发展模式,导致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基础理论不足,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知识体系不健全难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挥。

当前,科学技术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软件和系统的更新速度令人应接不暇。然而,现有的基础学科教材更新速度过慢,教材内容通常是过时的技术和陈旧的理论,不能满足学生对最新基础学科科研成果的认知需求。而且教学内容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要具有创新思维,就必须有广泛的知识视野,不健全的知识体系无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另外,高校开设大学基础学科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为学生以后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而当前高校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学内容只是单纯满足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则难以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自己专业上的实际问题,必然导致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出现理论与实践断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3.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能力开发。

我国高校基础学科教学经历了几次改革,但目前一直沿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多是模仿型人才,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特点,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前,高校基础学科教学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但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大班授课除了学生人数多外,还出现一个教室内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的情况,选修和必修的学生包含其中,课堂教学组织困难,这种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可以迅速获取知识,但同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被弱化。此外,大班授课最大的缺点就是侧重共性,忽略个性之间的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缺少对学生创造思维的指导,使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009年国家制订“珠峰计划”,旨在通过数、理、化、生物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培养创新人才,基础学科教学不仅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相应的手段和方法,还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应由“理论知识的满堂灌”向“思维能力培养”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当今社会发展是多层次与多元化的,高校基础学科教育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高校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质疑和自主创造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2.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学科是教学改革之基石,课程是基础学科之灵魂。要建立科学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鼓励基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授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制,将最前沿的基础学科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中,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前沿成果。并且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学习。其次,设立合理的基础教学内容,在原先的基础学科内容中删除与高中阶段重叠的内容,重新组织和归纳知识单元,梳理出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主体结构。最后,优化基础学科的课程结构。在基础学科的整个教学期间采用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方式,在低年级开设基础类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应用类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以知识为工具解决生活中實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训练。

3.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是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桎梏”[3]。陶行知曾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高校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分析法,学生分组讨论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探究答案。此外,高校应积极寻求与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平台开设企业创新班,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创新是一种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没有好的平台提供给学生,所有创新设想都无法实现。而深化校企间的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既锻炼能力,又拓宽学生眼界,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2]姜朝晖.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8(1):3-11.

[3]洪林,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1):72-75.

课题来源: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独立学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编号:JG30717006)。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