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操作能力 促进主动探索

2018-11-26黄铁塔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具长方形正方形

黄铁塔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智力发育尚未成熟,对抽象的数学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因此,将数学中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抽象问题形象化的主要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其在边做边学中理解抽象的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鼓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这是教师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本办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从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心智得以更好的开发。学生只有通过接触和实践,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学会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二、適时引导操作,促进主动探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我让学生用纸折角,用铁丝、小木条围成长方形框架,让学生用手去触摸、感知,可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再如,用两个圆圈和三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让学生打开思路,展开想象。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拓展,思维能力自然随之提高。

三、注重操作过程,培养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的操作,在真切的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适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并在动手、思考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小长方形找朋友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移火柴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