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的人民情怀

2018-11-26谭智俊

百年潮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刘少奇群众

谭智俊

刘少奇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以人民勤务员自勉,以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我的一生只做过一件事情,就是群众的事情;只做过一项工作,就是群众的工作”。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我们翻开历史文献,回顾刘少奇与人民群众的点滴往事,一同来探寻这样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请你们告诉我实在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刘少奇坚持问计于民,向群众请教,坚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展现出了他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高贵品质。刘少奇总是这样告诫身边的干部,“不能在一切时期和一切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能及时提出正确的任务、政策及工作作风,不能坚持真理,不能在有错误时及时修正错误,那就要脱离人民群众”。

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回到家乡湖南宁乡县和毗邻的长沙县进行农村调查。图为刘少奇同农民交谈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探究经济困难之因,寻求脱困之策,刘少奇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专门前往湖南进行了一次为期44天的深入调研。下乡调查前,他反复交代要轻装简从,自带行李,不得打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调查期间,他先后住过王家湾“万头猪场”饲料房、天华大队队部土砖房、炭子冲旧居。44天的调查,有33天吃住在农村,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个别谈话上百次,写出数十万字的调查笔记。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他深入田间、山林、医院、食堂、社队企业、社员家庭察看,亲口尝了农民吃的野菜、糠粑粑,收集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过程中,为了使群众讲真话,他一再鼓励大家“请讲心里话,讲真话实话,好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讲错了也不要紧”,并宣布一律实行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的“三不主义”。他明确指出:搞调查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说假说,不要带框框。他要求基层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要有“五不怕”的精神。他还率先垂范,勇于承担责任,多次向群众作自我批评,甚至向群众鞠躬致歉,承认中央决策的失误。

通过这次深入细致的调研,刘少奇对当时农村形势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为党中央及时调整和制定农村政策提供第一手参考材料。随后召开的1961年五六月中央工作会议,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2月西楼会议、5月中央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进一步确定并坚决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重大方针和具体政策。

除了实地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之外,刘少奇也非常重视人民来信来访,他认为,领导同志外出调研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难以兼顾全面,只有广开言路才能真正了解真实情况。刘少奇曾郑重地在给农民通讯员王升平的信中说:“对于我们乡间的发展情形,我是有兴趣的,关心的,望你们经常来信,例如每年有一次至二次来信告诉我乡间的各种情况,对我是很有用的。但请你们告诉我实在的情形,是好的就说好,是坏的就说坏,并且最好能说具体些,说明事情的发展经过,而不要有任何夸大或隱藏。这须请你们注意。”刘少奇也十分注重维系这条连接他与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在1961年回乡调研期间,刘少奇专程安排工作人员去联系农民通讯员过来座谈,向他当面了解当地农村情况。在交谈中刘少奇得知,关于当地农村的状况王升平曾经给自己写信反映过,可是自己却没能收到信,可见是被什么人给扣押了。刘少奇听后非常生气,他对王升平说:“谁查问你告状,你就再告他们的状。告几次不行,信被别人扣了,不见回信,你就来北京,我出路费,在北京吃、住,我出钱。”对于王升平反映的食堂存在的问题,刘少奇高度重视,当即决定让他回去代表省委工作组宣布解散食堂,并嘱咐他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

“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仅是刘少奇自己的原则,也是他家风最鲜明的特点。他教育家人要多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有半点特权思想,告诫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要永远把人民的需求装在心里。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的七姐刘绍懿托人给他送来一封信,里面写道:“我在塘边,一边打水一边想,我弟弟在北京做大官,可是我在这里打水……”原来,受1950年实施的减租退押政策影响,原为地主的七姐一家没了收入来源,生活过得颇为艰难。七姐希望刘少奇能够为自己向地方打个招呼,或是接她们一家去北京享福。

面对七姐的诉求,刘少奇并没有答应,反而做起了思想工作。他说,“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你现在自己提水作饭给别人吃,那就是给了我们以光荣。你以前那些错误的老观点,应该完全改正过来”。“你们以后应该劳动,自己作田,否则,你们就没有饭吃”。

多年后,刘少奇回乡调研。他的六姐刘绍德还在农村,生活依然十分清苦,姐夫也已去世,刘少奇虽心情沉重却依然坚持原则,没有破例给予什么特别照顾,只给姐姐留下了一些吃的东西,不过是几斤大米、一些饼干糖果和一瓶猪油几个咸鸭蛋。东西虽然不多,但也是刘少奇一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聊表他对家人们的一片情谊。

对待子女,刘少奇更是从严要求。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在父亲的教导下,聪明、刻苦的他,学业一直非常好。成绩优异的刘允斌高中毕业时,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跨入钢铁学院那年,品学兼优的刘允斌还光荣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屡次遭到他国核威慑。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确定了12项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被列为首位。要发展原子能技术离不开人才。为了支持祖国的发展,刘允斌作出了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改学核专业,搞核研究。从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的刘允斌转入莫斯科大学,成为核物理学研究生。

1958年,中苏关系交恶。1959年6月,苏联以正在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试验的协定为由,停止对中国的核项目的援助,单方面撕毁合约,撤走了全部的援助专家和设备。危局关头,刘少奇给长子寄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信中写道:“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利益。”

面对祖国的召唤和父亲的叮嘱,刘允斌放下多年的研究事业,冲破重重阻力,背着简单行李,在妻儿的哭声中毅然踏上了返回中国的列车。

在物质生活方面,刘少奇也要求子女时刻以人民为先。1959年到1962年,共和国迎来了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与其他地方一样,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刘少奇的几个孩子正在读寄宿学校,在学校里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

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孩子们每次回家都会瘦上一圈,心中实在不忍,就多次向王光美建议,把孩子们接回家吃饭。家里虽然也很困难,但是大人们多省一些,孩子们总算是能吃口饱饭。可王光美总是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不同意,少奇同志更不同意。”刘少奇常对家人说,现在全国人民都非常困难,怎么就我的孩子不能挨饿呢?他们不能特殊,尝尝饿肚子的滋味也好。

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忍饥挨饿,作为父亲的刘少奇又怎能不心疼,但在他的心中有着更多期许。他希望孩子们也能知道挨饿的滋味,这样,当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为人民做事了,就能够吸取这个教训,永远记住,“千万不能再让人民吃不饱饭了”。

这样的家风也影响着刘家的第三代人。刘维孔是刘少奇的侄孙女,从解放初期一直到1957年高中毕业,都在刘少奇身边上学读书。刘少奇看着她长大,对她十分疼爱。刘维孔当时一心想要考取大学继续深造,可是偏偏成绩不够没能考上。

刘少奇知道此事后非常关心。他专门找刘维孔谈心,询问她今后的打算。刘维孔说自己想去广州找父亲,在那里复习一年,再考一次。对于这样的想法,刘少奇并不赞同。他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对刘维孔说道:“你是革命者的后代,应该到人家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你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好不好?”但是刘维孔想上大学的想法非常坚定,根本没有务农的思想准备,对于叔祖父的建议默不作声。刘少奇看出她思想不通,便谆谆教导她:“我们应该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外国人说我们贫穷、落后,我们就应有志气,使祖国富强起来。我们这辈人把反动派打垮了,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责任,就落在你们这一辈人的肩上了。现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农民。你有文化,应当回家去,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这是光荣的,一定会记载在历史上。”

其实刘少奇哪里会不知道,在那个时期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能留在城市,过上比在农村好得多的生活。可是刘少奇一心为民,尽管内心牵挂,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后辈都能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他专门嘱咐夫人王光美找了一些有关农业劳动方面的书送给刘维孔。在她即将离开北京时,刘少奇又是千叮咛万嘱咐,一遍遍地告訴她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提醒她“要当一名好社员”,“不要过早当干部,要尽力帮助老百姓”。

“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

刘少奇非常注重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常说:“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他要求每一个好党员、每一个好领导者,都要能做到“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常牵挂在心,把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作头等大事。他曾多次借用安泰的故事来告诫党员干部,要坚持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永远不要脱离群众。

刘少奇同小女儿潇潇在一起

安泰是大地女神盖娅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是一个有力的巨人和角力能手。安泰和敌人作战时,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就可以从他的母亲——大地女神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但是一旦离开地面,安泰的力量就会消失。后来对手正是利用了安泰这个特点,把他举向半空,使他离开了大地母亲,无法获取力量,最终把他杀死。刘少奇借用这一故事阐述党和群众的关系:“我们脱离了母亲——群众,就会同安泰一样,随时可能被人勒死。”

1948年10月,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发表的讲话中,又一次谈到安泰的故事,他这样说道:“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共产党人也会被人扼死的哩!党什么也不怕,就怕这一项!”同月,在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又讲道:“我们共产党什么也不怕,美帝国主义怕不怕呢?我们不怕;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怕不怕呢?我们不怕,从来没有怕过。但是共产党怕一件事,就是怕脱离群众。”他常说,一切共产党人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为人民服务,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

共产党员要紧紧依靠群众,永远不脱离群众。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万里长江航道上盛传着一段“国家主席救船夫”的动人故事。

1960年5月15日至17日,刘少奇视察河南、陕西、四川后,带领几名水利专家,从重庆乘“江峡”轮顺江而下,考察长江流域。一天傍晚,途经湖北宜昌段时,江上天气骤变,刚才还是星光闪烁的夜空瞬间变成漆黑一片,空中乌云翻滚、暴雨倾盆。平静的江水一改温顺的面孔,汹涌的波涛带着惊人的呼啸,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客轮猛扑过来。船上的水手告诉随行的工作人员:“今晚我们遇上龙卷风了,大家赶快回船舱里去!”为了保持正确的航线,客船打开了探照灯,照向了浪花飞溅的江面。这时还没来得及返回船舱里的人,猛然发现江面上还有几条未来得及靠岸的小木船。风雨越来越大,小木船在江面上任波浪随意摆布,没有一点抵抗之力,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面对险情,客船的工作人员犯了难。一方面,情况紧急,人命关天;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天气下救人存在较大风险,保证刘少奇同志的安全也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正在船舱内批阅文件的刘少奇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地说:“就因为这是国家主席坐的船,更应该抢救落水群众,请船长指挥,立即行动!”说完大步走出船舱查看险情。

船员们和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都被国家主席爱护人民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感动了,都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人抢险之中。救人的过程十分艰险,虽然老舵手经验丰富,但风雨实在太大,客轮摇晃着向落水者靠近,中间甚至擦过一段浅滩。客轮刚一到达位置,绑着锁链的水手们就纵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游向落水者,把他们紧紧地抱在怀中,再靠船上的人拉回甲板。几个回合下来,大家体力消耗巨大,可是谁也没有停下救人的脚步。可是这样救人速度还是太慢,狂风暴雨愈演愈烈,江上的巨浪一浪高过一浪,其他几艘木船也都危在旦夕,大家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刘少奇见状,立刻向船长下达命令:“把客轮横在江心!”这样做十分冒险,客轮横着受风面更大,倾覆的危险大大增加。可是为了抢救人民群众,刘少奇早已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客轮横在江面停好后,给在风雨中飘零的小木船们制造了一个人为的避风港,水手们再次跳入水中,为每一艘木船系上缆绳,牢牢地把小木船和客轮固定在一起。这一条条缆绳成为风雨中的生命线,把国家主席的心和人民群众的命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二天清晨,雨過风停,江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小船安然无恙,小船的船夫激动地握住客轮船员的手,流下热泪,不住地表示感谢。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首位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刘少奇非常平易近人,他的心始终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心连在一起。1959年10月26日,第一次全国群英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部分参会代表。刘少奇径直走到了掏粪工人时传祥身旁,一把握住他结满老茧的手,热情地同他打起了招呼。刘少奇非常关心地向时传祥询问起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他连续问道:“这几年生活过得怎么样?清洁队的工人同志累不累?”当得知时传祥和其他掏粪工人近况良好时,刘少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语重心长地对时传祥说:“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临别时,刘少奇又问起了工人们的学习情况,“你们现在学习了没有?学得怎么样?”还专门把自己随身的钢笔送给了时传祥,勉励他好好学习,让他常给自己写信。

回首往昔,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至今仍然广为传诵;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正在继续书写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壮丽篇章。(编辑 黄艳)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刘少奇群众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回延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