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期儿童武术基本技术选学研究

2018-11-26杜俊儒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1期
关键词:套路演练武术

杜俊儒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体育部,北京 100083)

中国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其文化价值深厚且影响深远,而今,中国武术已发展成为形式多样、内容丰满,并具备诸多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学龄期儿童武术基本技术学练进行选学研究,揭示武术运动与学龄期儿童发展的相关性,归纳学龄期儿童学习武术的规律及特点。本研究将学龄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武术运动特征相结合,揭示学龄期儿童武术基本技术的规律,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学龄期

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阶段(相当于小学学龄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儿童体格的增长相对稳定,到了学龄期的末期,除了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基本达到或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力发育也相对成熟,在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强化和巩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

1.2 武术基本技术

武术的基本技术是武术运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具有规律性和训练共性的一系列技术动作,并具备武术运动的技术风格和演练特点,通过各种组合方式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过程。武术基本技术以长拳类的技术练习方法为主,主要包括基本手形、基本手法、基本步形、基本步法、基本腿法、基本身法、平衡和基本跳跃动作等。

2 学龄期学习武术基本技术的相关性和必要性

2.1 相关性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一技之长的形成,支持孩子学习和训练武术技能已成为一项实现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武术以强身健体、传承文化、锻炼意志为现实功效,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教育价值,吸引了众多的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已经成为武术训练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群体。

2.2 必要性

武术运动竞赛的改革、现状与发展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精湛的武术技艺和优异的运动成绩,武术运动的学习和训练必须从儿童抓起,但是儿童的早期武术训练不等于 “专业化”的训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特殊的时期,其特殊之处在于在进行早期武术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在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素质的考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龄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由于学龄期的儿童已经度过了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5~6岁),进入了青春期前(7~9岁),这个时期的身体发育情况表现为头大、躯干长、四肢短、重心不稳、皮下脂肪较多分布于四肢的现象。其肌肉力量较小,肌纤维很细,肌肉成分中水分较多,而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较少。肌肉的力量、耐力、韧性都相对较差;到了12~14岁,身体各个机能发育相对健全,运动能力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学龄期儿童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软骨组织较多,骨质相对柔软,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关节囊韧带伸展性相对较强,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骨的弹性和柔韧性好,虽不易骨折,但容易发生弯曲和变形。

儿童心率较成人快,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决定了其神经兴奋性较高,学龄期的儿童血压较成人低很多。如果其运动过程中运动强度达到一定范围,其心输出量主要依靠心率增加,所以要注意其运动强度。

学龄期儿童的呼吸道黏膜易受损伤,其胸廓小,肺活量也小,呼吸频率较快,在运动过程中主要依靠增加呼吸频率来增大通气量。其成长期间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自然表现为兴奋状态,注意力不足够集中,在动作形成和表现上则准确性较差,不易定型。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特征有三个:(1)由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过渡;(2)由随意性占主导逐渐过渡为自觉性为主导的状态;(3)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个性意识。学龄期儿童在模仿能力、道德感、洞察力和记忆力、自制力等方面都在发展和提高。

3.2 武术基本技术选学内容及学练方法探究

3.2.1 选学内容 (1)基本技法:正压腿及侧压腿(注意动作规范,静力拉伸时间较短,可进行多次练习)、肩及背部韧带拉伸、腰及髋关节韧带拉伸(如下腰、坐盘)。(2)基本手法:掌(立掌)、拳(平拳、立拳)、钩手。(3)基本步形:弓步、马步、仆步、歇步、虚步,由于学龄期儿童骨质较软,不宜长时间进行步法的静力支撑。(4)基本腿法: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单拍脚、侧踹腿、弹腿、蹬腿、前扫腿、后扫腿等。(5)基本身法:涮腰、乌龙拍打、行步、翻腰、行进间仆步穿掌等。(6)基本跳跃动作: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外摆莲、侧手翻(或侧空翻)、旋子(或旋子转体)等。另外,对于套路的学习应从动作组合和短套路学起,如五步拳,初级长拳等,在基本技术练扎实之后进行规定套路或者自选套路学练,在拳术演练相对成熟之后,可以学习短器械、长器械和传统项目。

3.2.2 学练方法探究 (1)力量、速度练习。力量是肌肉能力的外在表现,武术套路动作的完成和完整演练,需要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协调配合。力量训练包括上肢力量练习、下肢力量练习、核心力量练习、小肌群训练等。学龄期儿童时期脊柱生理弯曲小于成人,缓冲作用相对较差,应避免其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蹦跳练习,减少软骨损伤,以免影响骨的正常发育。

按项群理论划分,武术运动属于难美性项目,但是套路演练在速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在跳跃行进的过程中、原地多动作组合演练等,都需要在动作速度上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充分体现出套路自身特点和演练者的水平,学龄期儿童不宜过多进行快节奏、大幅度、高强度的扭胯摆臀动作练习,否则会影响髋部正常发育。

(2)灵敏性与协调性练习。灵敏性是指在条件突变的环境下,不损失身体平衡、力量、速度或身体控制能力,进而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力。武术套路的动作本身已具备了武术运动攻防技击的特点,在每个动作出手之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已做好了防守和再进攻的准备,不仅要求动作快速灵敏,还要求动作准确有力,这便要求演练者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协调性和攻防意识。

7~12 岁(即学龄期)是我国儿童灵敏素质、速度素质的稳定提高期。适用的灵敏性练习有原地站立、半蹲、坐卧等姿势的快速起动,转向折回跑等(徒手练习),另外,对于徒手动作的模仿也是有效训练灵敏性和协调性,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有效实现其训练效果,如动作模仿抓人游戏、听口令做指定动作等。

(3)弹跳与耐力练习。弹跳训练应伴随着协调性、速度和力量训练的结合。弹跳训练可通过单足跳(行进间、原地)、立定跳(连续,简称蛙跳)、跳(跑)台阶等,武术基本功训练中的跳跃动作也是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腾空飞脚、旋风脚、外摆连、侧手翻、旋子等,也可以通过多种跳跃多种的组合练习进行弹跳素质的训练,如高虚步上冲拳-击步-旋风脚。对于学龄期的儿童不宜采用负重练习,如负重起踵练习、负重深蹲等。

一套完整的套路演练时间由一分半至五、六的分钟不等,时间长短依照套路本身特征和演练要求进行。例如,长拳演练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分半钟,太极拳演练时间在三至五分钟等,一个完整的套路中涉及动、静、疾缓过度等演练形式,要想将这些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动作串联成一个完美的组合得以展现,需要演练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呼吸调整能力。

(4)专项组合练习。为了提高学龄期儿童的学习和竞技能力,采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辅助练习较适宜,对于学龄期儿童(7~10岁),一般身体训练应占训练量的70%~80%,专项辅助练习占20%~30%,如拳术中多以长拳基本技术为主,多进行动作组合和短套路练习,注重培养学龄期儿童的模仿能力,对于学龄期儿童(12~14岁)专项训练量和时间都需相对加长,套路可以学习相对复杂的动作,如旋风脚旋转角度由360°增加为540°等。组合练习可精选长拳套路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功动作经串联创编而形成的组合动作,对于器械练习,主要以技术规范及演练风格与长拳相符的刀术、棍术、枪术和剑术为主。

(5)精气神和心理素质训练。精气神是指武术演练者的表演体现出的精神面貌、神态、形体表现力等元素,包括摆头、演练速度、眼神、动作幅度等,这方面的提高和改善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进行强化练习,如摆头动作和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既体现节奏感,也体现武术套路快慢结合、张弛有度的演练特点。

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学龄期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其吃苦耐劳、不畏病痛、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的品质,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完善要在平时的模拟比赛场景、模拟表演场景等训练当中进行培养,既要尊重其自尊心的形成,又要激发其强大的心理潜能,努力克服消极心理和情绪的产生。

4 结 语

学龄期儿童不仅在身体及生理条件方面具有特殊性,而且在心理成长与成熟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其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培养。

学龄期儿童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提高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是其在成长过程中提高和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空间过程。身体素质训练和武术专项训练相结合,是提高和实现竞技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学龄期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进行高强度、大负荷、密度高的训练,这样不仅降低学习和训练效率,也会损伤其身体和生理功能,对其成长过程带来障碍。应因材施教,了解其个体差异,对心理素质、身体结构等方面做详细了解和分析,注重科学训练。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示范,并有效讲解动作攻防含义,耐心指导和纠正动作。应革新训练手段,提高教学趣味性。

猜你喜欢

套路演练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