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需要有信仰

2018-11-25杨裕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信仰读书老师

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新时代,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处于学校领导岗位的教师,在我们这个基础学段,我认为教育是需要有信仰的事业,教师是一个需要有信仰的教师。一位德国教育思想家说过:“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很多时候,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对知识与能力的过分强调,而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与道德教育很缺乏。早年朱自清也指出:“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由此我个人认为,在眼下新时代,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日益盛行,我们的信仰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并冲击着教育,所以我们要巩固与重建教育信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在谈到本科教育中,陈宝生对整个中国教育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他特别强调,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信仰,强调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针对我们的学段特点,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依据小学生特点,结合社会与家庭,在学校除正常的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生活等常识性教育不能放松,也刻不容缓。当前的小学生,尤其是我们城市里的小学生,在学前幼儿园时间,很多的都是在进行知识教育。在美国,是严厉禁止幼儿园里进行知识教育,主要是让儿童参与到各种游戏当中。也许是杜威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使美国的教师工作者,在任何时段都尊崇和践行这种教育观念与信仰,促使美国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列。如果真的要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教育就是不让学生输在真实实在的生活中,学会做事、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帮助父母;做到有爱心、懂礼貌、有谦让。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坚持这种教育信仰,才是我们老师教学的根本。作为老师,我们要真正知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的智育,已经直接导致对生活教育、成人教育造成严重的损害。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教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人成人教师必须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因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作为小学老师,尤其要懂得教育的真谛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人,把持这种信仰去履行和实施我们的教育。

我读过《苏菲的世界》一书,里面关于教育的句子我记在心底。《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书中说“……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小学教育,又何尝不是要保持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有好奇心呢?很多情况下,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扼杀着孩子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却是习惯、规律、制度、纪律、道德、法制、模式,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天性、灵气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好奇心应该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润滑剂。读完这本哲学史小说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经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教学活动才能更充满灵气和活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活跃的氛围下去积极主动探寻真知。同时我们要像《苏菲的世界》中的神秘人物关注着苏菲一样,去关注我们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能通晓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实际,对学生适时合情合理地进行鼓励和赞许,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些确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要保持和发扬的信仰。

教育是一个充满理想与创造的职业,是教师用美好、善良、正直、向上去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伟大事业。有此种教育信仰的教师,他们理解教育、理解人,他们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老师们用智慧锻造着学生的灵气与智慧,用正气沐浴着学生的心灵,用善良培育着学生的品质。这样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用爱使学生形成爱。通过此种教育也即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国民的素养不断得以提升,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得以不断巩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教育造就的世界公民也将会使世界更加和谐美好。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教师又是这一希望的实施者与桥梁,因此,教师对教育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敢说有了教育信仰,教师就能一呼百应,教育就会完善万能。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教育信仰,那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只有贵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持有教育信仰,相信教育、相信爱,愿意付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甚至整个世界才会充满希望。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育中努力培养学生要有爱心,用这种信仰去面对我们的教育,实施我们的教育。

我常说,做一个老师,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你觉得你的职业很简单,我认为你已经不配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今天的老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因为老师的授课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老师面对的学生也不是以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说很多学生掌握的知识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老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是很正常的。没关系,这是考验我们的定力和耐力的时候,坚持教育为本,与时俱进,努力形成敬业、精业、乐业的递进,形成职业、专业、事业的修炼。诗词大会擂主夏昆老师讲的故事,让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某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晚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期望:“希望你们毕业后,尽量能做到每年读一本书。”学生听后都颇不以为然:教授似乎太小看我们了,一年何止读一本书呢?

十年后,这些学生开同学会,又请来了这位老教授。当老教授问他们:十年前我提出的要求你们都做到了没有时,绝大部分人都沉默了。走出校门之后,生活的奔波,工作的压力,他们这些昔日的名牌大学学生现在每年能读一本书的,已经几乎没有了。

我毕业前盼着能挣钱每月买一两本书读,结果也一样一年也读不完一两本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可能生活得很简单很快乐,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其不快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读到能够拯救他的书,能启发他如何更好工作的书。读书带来的丰厚学养,能让我们融会贯通,能帮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游刃有余。那我们的时间去哪了?我们回答肯定是被工作占去了,这不是理由。教师经常要做到的是读书而不是教书,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执着读书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执着教书的工作者。

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之所以火爆,说明国人已经意识到读书的意义。在节目里,主持人董卿朗说:直到今天,中国每年人均读书量还不到5本,而这正是董卿做《朗读者》节目的意义所在。从朗读节目让观众“听书”,到白纸黑字让读者“看书”,董卿正一步步实现自己推广阅读的理想:通过朗读爱上阅读。

白岩松说:读书和吃饭某种程度上是一回事,吃饭保证人身体健康,读书保证人精神健康。董卿在受访时,谈到阅读她说:我觉得大家不要给书赋予那么直接的一种功能,像强心针一样,我最累的时候读一本书立刻就振作起来了。但它一定是存在于你的内心的,它会让你觉得,你找到了很多的方法,面对自己和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这个是最重要的。书,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真正摆脱平庸。读书,读教师应该要读的书,是我们每个教师做好教师的前提,也是我们教师终身一定要秉持的信仰。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是的,选择了做教师,就是在平凡中选择了崇高与伟大,选择了与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同行。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要有情怀与信念,上下求索,永不懈怠。

杨裕民,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信仰读书老师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爱读书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六·一放假么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