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8-11-25杨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事物诗人诗歌

所谓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对同一问题思考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思维。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灵活敏捷地对阅读材料进行顺向、逆向、多向思考,形成稳定的审美思维习惯,就能使发散思维在敏度、广度、深度和新度方面得到拓展,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发展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背景提示,侧面点拨,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学生阅读诗歌常在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感到困难,例如教学杜牧的《秋夕》学生对这首诗歌主旨理解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认为表达诗人不得志的郁闷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轻罗”“小扇”代指妇女的背景知识,再指导学生回顾教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勾连,对于主旨的理解就不再困难了。学生很快认识到诗人通过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的描写,表达的是对不幸妇女的深切同情。

古代诗歌经过一定历史文化的浸染,某些对象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梧桐”“细雨”寄寓离情,“落木”萧萧而下使人产生悲愁之感,“雁”,是传信的使者,“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在古诗鉴赏中有机地渗透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这些知识,几年下来就构成了庞大的知识网络。联想的翅膀在宽大厚实的知识基座上起飞就有了强劲的驱动力,思维的触角就能四处开花、触类旁通、快速敏捷,达到与作者心神相契的艺术境界。

第二,由表及里,纵向点拨,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注意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还要注意事物内部的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找出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解剖诗境、对表象的充分感知,并对诗歌提供的艺术境界進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是准确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

例如教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学生能够体会诗人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却很难体会诗人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考。这样学生的认知就停留在肤浅的思维层面上。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扣住诗人所描述的二十三年宦海浮沉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所写的《思旧赋》,以及据传晋时流传的烂斧柯典故等内容,就能够深刻认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只有经历人世沧桑万千变化又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才能悟透人生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逆转的。

古代诗歌存储着丰富的表象资源给我们提供深入探究的平台,可以说每一首诗歌就是我们进行思维深刻性训练的极好教材。

第三,由此及彼,横向点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诗歌中的形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加工创造和历史文化的浸染,饱蕴着丰富的意味与旨趣。但诗人的经历不同、艺术追求不同,自然又有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同样是写鸣蝉,同处在诗歌繁盛的唐代,虞世南笔下的蝉清华隽朗、高蹈出世,骆宾王笔下的蝉高洁自许、遭受囹圄,李商隐笔下的蝉清贫难耐、满腹牢骚。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同理,同样是抒发愁绪,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语给予它以长度,易安居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给予它以重量,而贺铸用“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给予它以广度。

古代诗歌中的梅竹兰菊、花草虫鱼、风云雷电都浸透着诗人不同的艺术追求,散发着馥郁芬芳的艺术魅力,走进诗国的百花园中只要我们细心辨析、仔细比较就有无尽的乐趣与情调。

第四,质疑求异,逆向点拨,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定势思维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让定势思维束缚了头脑。

我们在教学陆游《书愤》一诗时,学生对教材关于“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句中“气如山”的注释提出了不同看法。学生认为这个“气”应为立志报国的一腔豪气,而不是北望中原面对破碎山河的激愤之气。到底应该肯定那种看法呢?有经验的教师不必急于作出答复,应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充分辩论、广泛探讨,然后由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这两种理解不仅不矛盾,还相互补充相互参证。正是对“气”的反向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也更促进了对陆游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理解。再如教学贾岛《题李凝幽居》,当讲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中用“敲”妙还是“推”妙时,就有学生完全推翻了韩愈的意见,大家各抒己。有人认为李凝的居处偏远幽静平常很少有人来往因而夜不闭户柴门虚掩,用“推”恰到好处;有人认为月光皎洁万籁俱静,用“敲”恰好反衬夜的幽静。

杨春,湖南汨罗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事物诗人诗歌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奇妙事物用心看
诗人与花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