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词教学例谈

2018-11-25康鲁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

在小学学习古诗词主要是让学生对之建立初步的感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古詩词、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并对古诗词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而到了初中就要求学生更深层理解古诗词,不仅要能感觉到它的美,而且要能读懂精神内涵。所以,进入初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浅层的学习向深层的学习转化,实现从“感”诗词到“悟”诗词的进阶目标。

另外,我们知道,在教写作时,教师总会反复强调“有感而发”,写作要以真情实感为引领——其实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同理,先要有“感”才会有“悟”,没有“感”作为支撑,“悟”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带领学生学古诗词时,由“感”开始达到“悟”的目标,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教学过程。怎样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实现由“感”到“悟”呢?

一、从感官开始到情感体悟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教学目标:抓住这首诗独特的画面感,引导学生以画入境,从画面中领悟作者深远的思乡之情。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可以称为唐诗巅峰上的绝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传说李白登黄鹤楼弃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这首诗是多么的经典。这首诗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以画写情,除了尾联的“乡关”“愁”这三个字之外,字字入画。前两联是“虚拟动画”,后两联是“实景描画”,虚实结合,几不带乡思却又句句乡思。

依据这首诗的这个特征,我采用了从视觉加听觉,用感官刺激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乡思”:先给学生朗诵一遍这首诗,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逐句带领学生由画入情。“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课件画面播放一个神仙乘仙鹤飞离黄鹤楼动画,并同时伴随着慢板的古筝音乐,静止的画面停留在“黄鹤楼、白云和作者三个孤单的身影”上——用一个动画的“离”和一个静画的“空”来引导学生理解当时作者孤单的心情,引出思乡情绪。“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用一个烟波迷蒙的黄鹤楼实景来展示诗歌画面的空旷感。通过“模糊不清”的远景来引发学生望眼而不能见的“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何处是”的疑问。

二、从构境为端到引情为径

教学内容:曹操的《观沧海》。教学目标:让学生领悟曹操当时写作这首诗的情感,从深层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此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优秀的诗歌不会无病呻吟——特定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如此饱满的情感。这首《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恒胜利归来,解除北方后顾之忧之后写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个关键背景,曹操不可能产生统一南方的雄心。所以,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把握住这首诗,就必须从“源头”入手。

一开讲,我先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从官渡之战开始,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一直讲到灭袁尚和袁熙残部。过程中,还同时播放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截取的视频片段,增强视觉冲击。这时,学生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那段历史情境中,与作者的经历产生了共振。当讲到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经碣石山、登山望海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观沧海”主题的国画,进一步强化历史沧桑感——从学生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与曹操这个人物产生了深度交融,似乎就是“自己”站在秋天的碣石山上,畅想着统一南方的大业。

此时,饱含激情地朗诵这首诗——“东临碣石……日月之行……歌以咏志!”趁着学生情感处于“高峰”,逐句解读,并讲解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伴随着“砰砰”的心跳声,学生深度触摸到了曹操像海一样难以平静的心情,理解了他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壮志的产生基础。

以上,通过两个案例探讨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感”到“悟”的方法。我认为,带领学生深刻领悟古诗词中情感,必须依据学生思维特征,从感知开始入手,以领悟为落脚点——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危政霖.感悟意象,开启古典诗词鉴赏之门[J].中学语文,2013(6):70-72.

[2]王蕊.横看成岭侧成峰——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感悟[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4):13-16.

康鲁生,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观沧海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观沧海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陶瓷绘画《观沧海》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己丑年夏日再登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