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思考

2018-11-25杨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意图荷花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其实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讀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

文中“由物及人”向读者讲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视野新鲜,写法独特,笔法朴实,风格清新隽永。单元提示中有明确的关于本组课文语言形式学习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尽管于教学中渗透道德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如果一味地作道德评判,过分强调道德的解读往往会使语文教学变成一道樊篱,“耕了别人家的田,而荒了自家的地”,走向一个误区——语文教育就是道德感化。如何让语文课回归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文本中关键词语“家家户户”“山阴道”等为突破口,理解“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内涵;2.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课文写作思路和主题,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导入文本

课件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荷花》,写花精致细腻,各式各样,形态丰富,着眼点是某一朵荷花,以表现荷花的具体的美的姿态。以旧知导入新知,唤醒学生对故有知识的理解,并为后面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此部分内容与课文内容的可比之处何在内容方面,都是写花之美,但课文内容并不着眼于某一朵的描写,而是从大处入手,从广处着眼,表现群花之美,因此,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为此展开深入对比分析。

二、细读文本,唤醒思维

1.提出问题:课文中三次提到养花的情景,分别是怎样的,这三次养花的情景又分别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课前已经安排学生阅读了文本,故本堂课必须以一个“大问题”来统摄整堂课的教学,否则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不好收聚。

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分不开的。理解是思维的结果,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和思维训练是不可分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有用思维去想,动脑,才能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

当目标确定比较合理了,内容也比较合理了,那么就是课堂的推进,课堂的顺序了。一堂课总有若干的环节,怎么做到环节与环节之间能够逐层推进?由于学生的思维最能接受的是线性推进的思维。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为什么要层层深入,要环环相扣等等,实际上人的思维是喜欢这样的,人的思维是不太喜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当我们形不成一个整体性的时候,课堂就会碎,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跟着会碎,学生就会分心了。我们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层层推进,这样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说设计问题要注意形成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环节和环节之间能不能形成这样的思维链非常重要。

2.分别出示“我”看到的三次养花的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三次感悟的层次性。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主题,孤立地就词解词,就句解句,很少和思维训练相结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推进过程中,适当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阅读障碍,比如:“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一句,明明是疑问句,却在此使用感叹号,何故?学生可能不理解,必须加以解决。

又比如“山阴道”,应适当引入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的典故,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为有可能会有一部分孩子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山中林阴小道。理解上的偏差势必会影响文本的整体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帮助其理解。

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紧密结合,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有用信息,自己动脑进行分析、得到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适时提问:“我”这三次感悟,顺序能否调换?

设计意图:语句中“你”是指一个人,个体,“人人”是两个人以上,“民族”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人构成的。程度上逐渐加深,第一二次感悟是为第三次感悟作铺垫的,顺序上形成线性的逻辑,由于有了前期朗读的铺垫和信息的搜集整理,本问题的完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理念。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存逻辑,并在朗读体验中发展阅读思维,体会景色之美,人心之美。

4.出示《荷花》片段与课文片段,朗读后老师提问,二者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此问题旨在引发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奇丽”一词的妙用,它比“美丽”更深一层次。如果说“美丽”所要表现的,仅仅是“花”个体的美,是单个的朵,是独立的美,而“奇丽”所要表现的,则不仅仅是“花”的个体之美,更是群体之美,是整个这社会中所有的“花”的群像,作为一个整体而表现出来的“奇异之美”。作者在这里,所要表现的不仅是“爱美之心”,更要强调德国的景色之美,人心之美。

三、总结,聚焦细节,唤醒思维

聚焦关键性词语“家家户户”,强化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与体验。

设计意图:此环节亦是为进一步强化作品主题而设计,时间上如果允许,可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豁然开朗。关注文本细节,关注文本前后文内容的呼应,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一个词语对作者心灵的演绎。因而,思想张力在文字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思维的发展表现出文字内涵的丰富。在品词析句中,我们才能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入手,感受德国人的美丽。再次通过对比,引发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在对比中,孩子可以感受到这个词在作者思想上所引起的震撼,同时也会被德国人的美丽折服。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空间正义理念下优质课堂联盟的实践研究”之“小学光合语文课堂”的成果之一】

杨乔,广东深圳中学龙岗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意图荷花课文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背课文的小偷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