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古诗背诵法探析

2018-11-25宋燕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诀窍古诗语文

诗歌是具有词语凝练、节奏跳跃却意味深长等特点的语言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也是诗歌最大的特点。可是也正因为它的凝练、言浅意深与时代久远,对于小学生来说,碰到词句简单朗朗上口还好,去记诵那些稍显拗口难懂的诗就成了一个“难题”。那要如何去帮助学生又好又快地完成古诗背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一、“过目成诵”是否真的存在

提起背诵,我们几乎都听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些成语,远到历史中有名的王粲,近到“最强大脑”、“出彩中国人”这些综艺节目的一些“奇人”,甚至还有小说故事中的冯衡、黄蓉母女,几乎所有人都想自己也有这样的“超能力”,可是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几乎不曾见到过。那“过目成诵”真的存在吗?就以小学生记诵古诗为例,可以期望着依靠“天份”来定输赢吗?是不是学生背不好古诗就是天生的记忆力差,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学习?

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成立的。我不否认人的天份会有所不同,也许世界上真的会有一些“天才”无法以常理来推论,可是身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一些“平凡”的孩子,他们的优点不是体现在是否具“天分”,而是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如果凡事都以天资来论断,又怎会有“伤仲永”的存在。

二、以兴趣为引,以理解筑基

以往的教学,多是“写写写”“背背背”,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相信勤能补拙,都认为只要无限地去重复抄写和诵读,就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事实上,这样确实是有成效的,因为即使再不好记的诗句,字数也不是很多,这样一遍遍重复下来,以学生普通的智力水平,怎样都可以复述出来了。但是这也只是“复述”而已,先不说这样的记忆能保持多久,难道身为教师为学生讲授古诗的最终目的就是机械地背出来吗?

上文提到古詩的背诵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死记硬背”可以达成目的却忽略了学习古诗到底是为了什么。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同时学会背诵才是应尽职责。如《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一个写景,一个叙事,但又都有说理和抒情。我们学习古诗的课堂应该是活泼而有趣的,比如请学生回答自己登山或者去乡村旅游的经历,幻想一下自身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或是安详静谧的乡村。诗是需要理解的,因为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百年前诗人对话的过程,掌握了诗的感情基调,背诵起来才能自由顺畅。

三、背诵有诀窍,使用需谨慎

上文提到,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背诵是古诗教学最合适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诗毕竟是诗,不管是从原句到学生理解到的意思,还是从学生理解的语言再到诗的凝练之语之间都是一种跳跃,前一种跳跃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悟性来完成,那后一种跳跃又要如何?毕竟即使理解了意思,学生要背诵的依然是讲求平仄、押韵、格律的诗句,作者在创作诗时为了符合诗的格律选词用语必然是经过揣摩的,再加上古今异义的存在,所以单纯的古诗背诵,要想不落到“死记硬背”的窠臼,就要选择能让背诵变得事半功倍的“小诀窍”。

这些诀窍,指的是我经常会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用来提高背诵效率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图画法、联想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小手段来进行。这些方法是具有个性色彩的,如“相看两不厌”可以通过“相看两相厌”来联想;比如“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以鼓励爱画画的同学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图景;还可以去记首字等等,只是,这也只是一些帮助学生快速加深记忆的小手段而已,古诗的美还是要靠发自内心的诵读和理解来感受,从中学习先人的高尚品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必修之项,而背诵则是与理解古诗相得益彰的活动,是学生将来能否具有“出口成章”的文学素养的前提,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懂得学习古诗的乐趣,不再将记诵古诗当做负担。

参考文献:

[1]戴贤玉.《背诵古诗五法》[J].贵州教育,1996(06)

[2]季爱华.《古诗,还可以这样背诵[J].小学语文教学》,2015(02)

宋燕燕,山东日照市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诀窍古诗语文
果树夏剪有诀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绿豆汤有诀窍 解毒消暑重在“皮”
“放牧+补饲”春季种羊饲养有诀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书就是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