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课新教精彩纷呈

2018-11-25李红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蛐蛐蝈蝈新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从2018年秋季开始,全国使用部编教材。为此,从上到下,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力求让执教的老师能深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和体系,顺利完成新旧教材的交替,科学安排和实施部编教材的教学。

在日常的交流和参加部编教材培训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教材变化最大的就是文言文分量增加了,课文总体数量减少了,其它的都是一些微调。似乎与过去的教材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培训归培训,教,还是旧瓶装新酒,老调调。

是不是真是这样,新旧教材没什么大的差别,教法还是老一套就可行呢?

针对这个问题,于是仔细研究了新旧教材,对教材体例和板块内容做了逐一比较后,认为上述观点认识有偏颇。

新教材在旧版教材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较大的调整。始终贯穿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重视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讲究课堂教学的一课一得,把科学的思维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切实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因此,沿袭过去的教学理念,照搬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当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为例,谈谈自己使用新教材,老课新教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有以下四篇:《雨说》《星星变奏曲》《蛐蛐与蝈蝈》《夜》。

以往一般采取听听名家朗诵,学生自由诵读,老师讲解,引导学生赏析,课后模仿写作,练练笔就算圆满结束课程了。

诗歌与诗歌之间的教学基本无差别,教学目标要求也差不多。教学没有新意,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于是形成老师不太喜欢讲诗歌、学生不太喜欢学诗歌的局面。

参加新教材培训后,明确了诗歌教学尽可能遵循传统,尽可能让学生在吟咏中品味和体悟,从而陶冶情操,培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课一得,得得相加,天天都有获得感。

于是采用老师引读,学生品读,师生共读,收获提高的创新方式来教学这四首诗歌。而每一首诗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又有所区别。

一、诵读感知情意

本次诵读,教师不作要求,放手学生自由诵读。诵读结束,启发学生初步说出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老师引导学生齐诵某些诗句,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掌握诗歌的大意。

比如《雨说》,引领学生一起诵读第一节、第五节、第六节和最后一节。学生再结合全诗,基本就能明白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对儿童的喜爱和祝福。

《蝈蝈与蛐蛐》的情感表达较隐晦,老师就引领学生朗读几组词句:“沉醉于盛夏的繁华;舒适地栖息;寂寞的冬天夜晚……逐渐升高的暖气”,让学生通过诵读,领略到这些诗句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的反复吟咏,实则在强调缺少光明,追求星星就是在追求光明。

二、诵读品味意象

“诗言志,词言情。”在理清诗歌的情志后,就要去寻找承载诗歌情志的意象。

学生寻找意象很积极,准确度高。这是课堂学习轻松的一环,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欲望。

老师适度质疑激趣,然后点拨小结,形成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譬如——

《雨说》,老师发问:

1.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天使,爱的使者)

2.雷电、风、蓑衣、斗笠和我的到来有什么关系?“旗子的笑”可以换为“小溪或者树枝”的笑吗?

《星星变奏曲》有哪些意象?哪些意象反复出现?可以把这些意象根据相似点分为两类吗?每一类各自象征什么?

闭上眼睛,分别想象两类意象组成的画面,你的内心会有什么变化?

三、诵读理清结构内容

《雨说》第一节和第四节的对比照应;四次“我来了”的总分总关系,让使者形象更具体生动,突出了爱的使者形象。

《星星变奏曲》扣住“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不愿意”,“谁愿意”这几句,自然能理清诗歌情感推进的脉络层次。

学生在学《蝈蝈与蛐蛐》时,十分活跃。竟然分析出了五个维度的写作层次。

第一、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来把诗歌分为了两个层次。

第二、老师质疑、激趣——这两个层次能否交换顺序?请看学生思考分析后的回答,绝对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致回答不能交换。理由有五点。

1.从白天写到夜晚 2.从室外写到室内

3.从夏天写到冬天 4.从自然写到房屋炉边 5.由宏大到细小

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诗歌充满了热情。理解后,诵读起来更有感情,更能读出层次感。通过诵读领会到了诗歌的情趣与理趣。

四、诵读鉴赏品味诗歌艺术特色

“歌咏言。”阅读诗歌,传统教学不仅在于诵读,更在于练字练句,因此,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是重要一环。

《雨说》中的铺排——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别打开,别关起,别忙着……见了我,见了我,见了我;反复铺排,有很强的音韵感,从多角度表达我的真诚与热情,我的爱与希望。

质疑、激趣——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拟人,亲切,符合儿童心理。儿童的口吻,真实、自然、热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星星变奏曲》领读与齐诵相结合,分角色与轮流诵读相结合。通过诵读。找到诗人借助的意象着力要表达的中心,要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找出意象的修饰语。找出比喻句和通感句。

质疑、激趣——

“闪闪烁烁、朦朦胧胧、寂寞、瘦小”这些词,似乎用得不太恰当,细想又很精当,说说为什么?

《蝈蝈与蛐蛐》质疑、激趣——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这两句意思一样,为什么不直接重复,而要在文字表达上略微变动一下?用自己的话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怎么说?和诗句的表达比较,你更喜欢哪种表达?

2.把“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这句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从结构和内容以及写作技法上去思考。

结构上把蝈蝈和蛐蛐联系在一起,对全诗作了一个总结。内容上,蝈蝈和蛐蛐都是大自然的歌手,都是自然勃勃生机的代言人。手法上,化实为虚,联想想象,生发出蓬勃的美感。

五、诵读陶冶情操、抚慰心灵

通过层层推进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激发出了阅读诗歌的兴趣,收效良好。

这几首诗,通过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思想情怀,给予人美的憧憬,美的思索,美的体验。从而净化灵魂,升华境界,心神得到舒缓。

由此,读诗可以陶冶情操,抚慰心灵。

過去诗歌教学诵而不读,读而不诵,或者纯粹当成现代文教读。部编新教材强调诵读指导,强调学法,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因此才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李红霞,重庆万州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蛐蛐蝈蝈新教材
斗蛐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你听,蝈蝈在唱歌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