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生成资源绽放精彩瞬间

2018-11-25孙艳倩宋翠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牛毛孔乙己预设

孙艳倩 宋翠玲

精彩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是教师精心的备课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但靠教学预设是创造不出真正的课堂教学精彩瞬间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在预设和实践中发展的,只有课堂预设和课堂教学相互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才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情况,有学生突然的卡壳处,有学生不小心的漏读处,有学生细微的质疑处……,看似这些教学情况的不经意,其实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合理处理好这些优秀的生成资源,让课堂绽放出精彩的教学瞬间,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捕捉学生卡壳处,绽放精彩课堂引导

笔者在教学《春》的时候,在“欣赏春天”这一环节,要求从文章中选择3个句子、词语或字进行赏析。

为让活动充分,把它作为家庭作业,早上先抽了两个学生,发现学生根本是无从下手,甚至不能区分比喻和拟人。把“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就顺势区分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接下来为给学生赏析的抓手,干脆就让学生找文章中比喻句进行赏析,学生很快直指第6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像牛毛”,学生一致认为,写出了春雨多、细。先肯定学生的积极,然后让学生调动自己知识储备,说一个含有“牛毛”的成语,学生很多回答,细如牛毛,我没有否定,要求迅速拿出工具书查阅,从字典中找答案,于是“多如牛毛”浮出水面,自然就领悟出了,是为表达春雨多的特点。此小环节,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暗暗引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像细丝”,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是细密的特点。我没有为学生的“胜利”冲昏头脑,顺势进行拓展。在领悟比喻的时候,关注喻体前的修饰语(或形容词),也许这个表达不太准确,只是考虑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修饰语,这个个人认为目前不太重要,只要学生能心里感觉。马上展示在讲比喻时候,准备让学生加深认识的句子: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关注喻体“羽毛”前的“洁白”,后句的“轻轻的”“漂浮”领悟描写云彩的洁白、轻盈之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彩比喻成一朵朵洁白的羽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彩洁白、轻盈之态。

课前预设与课中具体实施过程目的有些差别,改变了预设的目的,这需要教者不断观察学生课堂表现,思考教学行为,并实时调控,发挥最大效果。

“像花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刚开始学生认为是细。我退一步,让学生思考,朱自清是散文名家,《春》是经典散文,像牛毛写细,像细丝写细,现在又写细,名家名篇会犯这样的错误吗?学生会心一笑,意识到错误,这比劈头盖脸地批评更加有效,反而会打击甚至浇灭学生学习热情的“火苗”。接下来问,针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银白色,我又追问:如果一根银白色的针和黑色的针放在一起,会给人什么不同感觉?学生沉默良久,突然冒出:颜色不同,一阵哄笑,又引导,这是两者视觉上的差别,太表面。接着引导,注意针前“花”是什么意思?有个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写出了春雨明亮的特点。顿时掌声响起(不是我的授意),问题在艰难的追问,不断的变换,耐心的引导中解决了。这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不仅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我而言。这节课,在艰难中踽踽前进,虽然曲折,但“课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的课才有味道。

二、捕捉学生漏读处,绽放精彩教学契机

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学生在朗读课文的經常出现漏字、添字和错字的情况。其实,有时候学生出现这种不经意的漏读现象,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解决文本的切入点,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绽放出精彩的教学瞬间。

笔者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问道:“读完《孔乙己》,关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你最能记得的是什么?”以此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的懒惰。”学生真实又很拘谨地发言,课堂气氛有些“安静”。

出现这种课堂的“安静”后,“或者说,你对孔乙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又温和的变换了一下提问方式。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轻声地读着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学生读完坐下,我不露声色说:“这位学生漏读了一个字,大家能听出来么?”“怎么少了一个?我怎么没听出来?”紧接着一个学生说:“少了一个‘外字,应该是‘店内外”。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那能不能就改成‘店内呢?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本来就是在咸亨酒店内喝酒的,为什么鲁迅要写成‘店内外呢?”我抓住学生漏读的这一错误,追问了一句。

“大家想想,‘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这‘外字,会让我们读出什么来?”我的不经意追问生成了一次课堂的精彩瞬间。

课堂生成总是在不经意中突现,要么发现不了,要么即使发现了,为了“预设”机械执行课堂设计而舍弃。像火花一样瞬间消逝的生成,没有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是抓不住的,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也不会利用好的。

“我们先看看店‘内,有哪些人?都在干什么?”“短衣帮”“穿长衫的”“小伙计”“掌柜”“有的叫道”“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学生纷纷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鲁镇的咸亨酒店,聚集了这样的一帮人:百无聊赖,麻木不仁,以取笑同样底层的人的苦难为乐,冷眼嘲笑,挖苦讽刺。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冷漠麻木的看客。

“店‘外,外到怎样的范围?”“曲尺形的大柜台外”“鲁镇”,学生又谨慎地回答了。对初中的孩子们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难的。

细细推敲这“外”字,真是妙!小说中的“店外”,自然是簇拥在酒店柜台前,可这“外”的出现,恰恰是扩大了麻木冷漠的人群范围。这“店外”,就是镇里,就是镇外,就是整个社会内外。这些人“创造”了社会的冷漠、凉薄!作为老师,是多么期待学生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啊!

面对学生出现的窘迫,作为老师,我安慰学生,“没事,要读懂鲁迅的‘店内外,我想还是先来读读店里的相关细节,看看咸亨酒店里的人是怎么样惦记着孔乙己的伤疤和那被打折的腿的?”

……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鲁迅为什么要说‘店内外。孔乙己,无处遁逃,这内外快活的空气中,孔乙己必然是的确死了!”我为这节课做了小结。

课后我又对“外”字进行了的精辟分析:这“店内外”的“外”,很值得品味,前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一定来喝酒,但他们一定是来凑这热闹,他们的目的相同,都要在嘲笑孔乙己的话语中找到快活。我们可以想象,孔乙己的到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似乎有了默契有了约定,孔乙己的出现给他们无聊麻木的心瞬间打上一针鸡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应突破原有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顺学而导,教中求变,这“店内外”的错读,該是一个多好的生成契机!

三、捕捉学生质疑处,绽放精彩思维碰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善于引导学生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在学生的疑惑处点燃思维的火花。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自主提出问题,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经意的疑问更能够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思考力,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达成学习目标。

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整个课堂都在预设中进行,但课文探究完后,一位学生对“爸爸”的细节描写产生了质疑:“爸爸为什么举起他的手,看上面的指甲?难道从指甲上可以看出病入膏肓?”有的学生说这个细节多余,有的学生还发表了另外的看法:作者文化造诣很深,不可能写多余的文字。学生尽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的迸发出一些新想法,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预设是指向教学生成,但是教学生成不能因为完成预设目标而嘎然停止。当新的预设生成以后,教师要善于及时的形成新的目标,向新的预设迈进……。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及时及时把握住一个又一个的“不经意”之处,巧妙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预设,不断生成、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课堂精彩瞬间。

孙艳倩,宋翠玲,山东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范阳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牛毛孔乙己预设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春天的雨
孔乙己(下)
白帐篷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