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母亲》:思到极处是无言

2018-11-25耿兰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姑母母爱儿女

1943年,44岁的老舍先生写下了《我的母亲》一文。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了一篇经典之作。而我读懂《我的母亲》,亦是在中年之后。《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散文,脉络清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母亲的一生。作者从开始的平静讲述到结尾的痛到无言,在“心痛!心痛!”中结束全文。如果我们不深入到文章中细读品味,很难理解作者沦肌夹髓的思痛;很难领悟这首感恩母爱与感恩母亲二重奏的震撼效果。

一、因为懂得才更挚受——感受母爱

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母爱在字里行间流淌,我们感受到一位平凡而伟大母亲的可敬可仰。

(一)战乱动荡环境下母亲的坚强刚柔

父亲死了,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十岁的三哥,十二三岁的三姐,还有一岁半的“我”,一个40多岁的老寡妇,在满城是血光火焰的北京城中,在兵变内乱不断的北京城里,在战乱火团不时落下的院中,是何等的惊恐与紧张!然而对于母亲来说,不仅仅是惊恐和紧张,她还要筹划一家的饮食,考虑儿女的安全。如此的世道与担当,一位柔弱的母亲又如何扛得起!可坚强的母亲,她硬是“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文字不多,但语言的巨大张力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身处动荡战乱中的母亲要忍受多少的艰辛与苦难!但无论怎样艰难,母亲却硬生生地为儿女们撑起了一个家,用她的刚柔和坚强保护着儿女。白描手法所展示的场景中,母亲的坚强与刚柔跃然纸上。

(二)多舛命途下,母亲的隐忍顾全

生活在动荡战乱的时代,已是母亲的不幸。42岁的她中年丧夫,生下的八个孩子,有三个夭折,这一切对母亲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一岁半,父亲死了”“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平静的叙述下面,透出的是一位不幸母亲的凄苦和无奈。一位母亲眼睁睁地看着三个见过面的孩子在眼前夭折,那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和灼伤,只有为人父母者方能懂得!多舛命途下,母亲为了顾全一家的生活,每次含泪接送外出学徒做工的十几岁的三哥,内心多少的不舍和无奈啊,又有谁能理解母亲此时内心的熬煎。

父亲脾气极坏的寡姐常住家里,不仅不帮着料理家务,还“单在鸡蛋里挑骨头”。姑母不仅吸食鸦片,还喜好摸纸牌。面对这样的姑母,母亲却从没反抗过。姑母死后留下的破桌子烂板凳被不知哪里来的所谓侄子搬走时,母亲不仅能做到一声不吭,还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送他。母亲有着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如此的隐忍顾让,才能承受如此多的苦难!

(三)穷困贫寒家境里,母亲的勤劳能干

母亲生在“养不起牛马”的农家,当家庭遭遇变故,需独力扶养三个未成年孩子时,不会有任何经济上的外援。家庭得以支撑下去,完全靠的是母亲的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和孩子的帮忙。因为不停劳作,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洗衣,晚上与三姐一块替人缝补衣服“直到深夜”。因为有母亲的“终年”忙碌,没有休息,才使得家里的院子是清爽的,桌椅是干净的,连残破的铜活也是发着光的,院中的石榴和夹竹桃是年年开花的。文章中第8自然段中的两处“终年”,两处“永远”,还有“老使”等词,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母亲劳作的画面。母亲靠着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为孩了们撑起了一个贫寒却温馨的家。

(四)清苦窘迫生活中,母亲的好客助人

穷困贫寒的家境,日子过得拮据,但无论手中怎么窘迫,只要有客人来,母亲总要设法款待。遇到自己掏钱买酒肉的舅父与表哥,母亲会难为情地脸上飞红,但仍有殷勤为他们温酒作面的喜悦。少到也许只是两吊小钱的份礼,是母亲对亲友的尊重与惦念。会刮莎,会给婴儿洗三,会剃头和会绞脸的母亲,只要穷朋友们需要,她都“有求必应”;只要亲友邻居需要帮忙,她都“跑在前面”。母亲克己奉人的好客和热心真诚地助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缺吃少用的贫穷是经济上的,但母亲在设法款待客人中,在殷勤侍奉亲戚时,在热心帮助他人中,成为儿女心中精神上的富豪。

(五)难难困苦生活中,母亲的大义牺牲

在亲友们的眼里,小学毕业后的我该去学艺,以帮助母亲。但当我偷偷地报考师范学校,需要交十元保证金时,母亲是“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帮我筹到的十元保证金。每一位借过钱的穷人都知道其中所经历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岂是用劳苦酸楚概括得了的!母亲深明大义,“只要儿子有出息”,她敢于面对一切,甘愿为儿女们做出一切牺牲。除夕夜,在阖家欢聚的传统节日里,母亲内心是多么渴望我能留下来。但我该走时,母亲却只是一句“去吧,小子”。廿三岁该结婚我却不要,廿七岁该守在年近七十的老母身边,我却去了异域英国。动荡的年代里,年迈的母亲有多么惦念她的幼子,但她却“不便说出来”。已近古稀之年的母亲,内心多么渴望面前有儿女的侍奉之欢,膝下有儿孙的天伦之乐。为了儿女,她像天下绝大多数伟大的母亲一样,牺牲自己,成全儿女。

二、因为挚爱倍加怀念——感恩母亲

文章如果只写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许不能如此深切地感动我们,文章感动我们的还有儿女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怀念以及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悔。

(一)在娓娓叙述中,流露出对母亲的敬爱

作者所流露的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中俯拾皆是。第8自然段中的“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全仗”二字,写出了一位母亲在儿子眼中庇护神的角色与地位。院中年年盛开的花,不仅使清寒的院落充满亮色,也为作者的成长岁月增添了亮色。母亲把屠户们黑如铁的布袜洗得雪白,是做事永不敷衍的一个写照。对阎王般姑母的隐忍顾全,对我报考师范四处筹钱的无言支持,对战乱岁月里母亲的坚强刚柔……文章在娓娓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母亲的敬爱。

(二)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对母亲的感激

作者多次从多件事中提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养成了“好客”的习惯;形成了“软而硬的个性”;“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在作者这一次次的阐发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感激之情。

(三)在追憶往事中,痛陈着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自古忠孝难两全,热爱母亲却给了母亲最大的打击。虽已廿三岁,却没有遵循母亲的意愿结婚;远赴英国,留给已近古稀之年的母亲不尽的牵挂与思念;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救亡运动,作者又跑到西南,无暇侍奉与陪伴老母亲。文中的一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这饱含热泪的句子,有着多少的无奈酸楚与追悔莫及,以至于让母亲带着遗憾老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大山一样地压在了作者心头。

(四)阴阳两隔中,倾诉着对母亲的思念

又一次的泪眼迷离,但这已不同于除夕夜同母亲的生离,而这是一次永远的别离!再也见不到慈母了,慈母不会再侯盼着我了。我来了,母亲却永远地走了!当我在万里之外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母亲已去世一年了。我亦成为瓶中失去了根的花,空留短暂的色与香。再见慈母,已是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无望;想念母亲,却只能是一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找寻。这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愧疚,这痛楚,谁知?谁晓?文章在“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中戛然而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有尽而情未了,思到极处是无言。我们从作者回忆母亲的文字中,享受到了感受母爱与感恩母亲这曲爱的二重奏的创作美感。

耿兰华,山东潍坊科技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姑母母爱儿女
担凉水
天山儿女
母爱大于天
江湖儿女
母爱
最后的快乐时光
母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