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野下的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体系建构思考

2018-11-25彭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学

在通过经验的总结后,我们认为,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应该以审美功能为核心,在审美视野下,做到系统梳理、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努力构建序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文学作品审美特征,建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

(一)明确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審美特征,做到序列化

许多人认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零散的,前后没有什么联系的。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语文课程中,很难说清楚不同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在审美功能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序列性,表现在学段之间的前后承接上。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是在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扩展,而不只是一味的重复,在审美能力的训练点上,也要有不同侧重点。比如,四言古诗的教学,初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位于感受四言古诗的语言魅力,理解诗中抒发的质朴情怀,领悟诗歌中的意蕴美。而高中四言古诗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位于感受语言(四言诗句)的表现力,可以从“因声求气”的角度,探索诗歌的审美意蕴,评价诗歌中的表现的先秦古人情感。

(二)观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审美功能,做到系统化

除了序列化之外,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还要做到系统化。即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审美价值系统和审美功能系统。文学的价值,只有当其作品发挥效用与功利时,才能存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树立对“真”“善”“美”审美价值系统建构的理念。

审美功能系统,实际是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的“感受——感知——还原”过程系统的架构。读者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学习,领悟作者所传递的美的理念,由此反作用于社会,对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形成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在审美视野下建构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体系,就要围绕着价值系统和审美功能系统来进行系统架构。

系统化的要求,首先是要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属性)进行整体观照。

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功能。文学作品有其他的功能,但最根本的功能是审美功能。文学作品的其他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是通过审美功能实现的。因此,选定教学内容,首先应该从审美角度去系统思考。如从审美角度去设定《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围绕鲁迅深邃思想的表现形式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从寻找作者的思想出发,引出对文章结构、素材的选择,句式的变化,语言的运用等系统问题的探讨。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既感兴趣,又在学习中水到渠成的习得了系统的文学欣赏的能力。

对文本的阅读,有其普遍性的规律。阅读理解不同的文本,既有文本阅读的普遍性规律,也有因文本的不同而成的特殊性。文本不同,其语言理解的形式、内容、特征也就不同。如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表述准确,逻辑严密,表现为智慧的显现,满足人的认识需要和对人本身智慧的观照。而文学作品,以形象感染人、以情感打动人,以形象思维为基本特征,表现为情感性,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人的情感需要。所以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应该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系统的审美能力。

(三)聚焦学生文学作品审美能力提升,做到结构化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是在作者提供的文本的基础上,作出与其自身审美修养、文化心态相对应的阐释,他的理解是在作者的结构化引导下形成的,他的自由受到文本的约束。因此,无论从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还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都要有结构化的要求。即在建构体系的背景下,把要培养的审美能力建构成一个结构化的框架,能力点分布在其间。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主题或情感类型)来细分阅读能力的类型。比如按照审美范围来分,我们可以把阅读能力分为阅读崇高主题的能力、阅读悲剧主题的能力、阅读喜剧主题的能力……

按照审美活动的结构来分,可以分为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文学情感的体验能力,文学价值的判断能力,文学意蕴的发掘能力……再细分,则可以分为文学朗读能力、画面想象能力、节奏知觉能力……

按照这样交叉分类,就如一个十字型的分类结构,两个维度的交叉,就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阅读能力点。这些阅读能力点的总和,就构成了总体意义上的阅读审美能力,也就形成了体系的结构化。

二、建构教学内容体系,生成系统知识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去阅读高中教材中的文学文本,所要新增加的文学审美知识和技能策略。

(一)剖析文学作品文本的结构,生成文学作品阅读本体性知识

文学作品阅读本体性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知识。

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审美的对象,是一个多重因素构建而成的整体,要理解文学作品,就要从文学作品的结构入手。关于文学文本的结构,国内外的文艺理论有很多观点。综合这些理论,从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生成文学作品阅读的本体性知识。1.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感的语言;2.典型的审美形象和审美意境的构造;3.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含义;4.剖析文本间的联系和区别;5.揭示文学作品文化价值。

(二)指向文学作品的语言审美,生成文学作品阅读程序性知识

1.文学形象的还原。文学是形象化的艺术,作家把文学形象用语言文字创造出来,承载在文本之中。读者通过感知语言文字,把文本中的形象还原出来,文学审美活动才得以产生。这个还原的过程,首先是把书面的语言变成声音(表面上看,默读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仍然有发声的活动),然后通过词语和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之间发生联系,还原出审美的形象,使读者对审美的对象产生声音、画面、节奏,甚至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审美活动就从心理到生理得到了统一。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必然要让学生学会这方面的技能性的知识。

比如《荷塘月色》,学生就要通过对文章结构及语言的分析体味,领悟到作者所寓造的审美意境。《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想象中的美景都是承载了作者美好情感的载体,正是通过这些美的语言的咀嚼、品味,还原生活中美的情境,从而感受到朱自清对美的情境的描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才能体会他面对现实的无奈。这种真实的无奈又容易引起读者对自己生活情境的还原和联想,进而把自己融入其中。

2.审美情感的共鸣。文学欣赏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阅读过程,更是一个情感移入、情感体验的过程,“比德于物,物移我情”,“我情注物,照之则美”。【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首先要求读者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同时也要求读者要能够“动情”,一方面要能被“打动”,即要让自己的情感能够被作品借助人、事、景、物的描绘所传达的情感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欣赏者更要能够“自动”,即要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自己面对的艺术世界之中,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感同身受地细致体味作品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的对象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影响行动或深或浅,但是那影响总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是在情感上。

3.情感价值的评判。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需要出发去把握审美对象并對其作出评定。

文学的审美价值通过评价去认识。通过评价,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展开了裨性的评价,并通过这种对话促进读者不仅仅单靠的视、听等感觉活动,而必须同时以理性认识和思维活动去进行体验和品味,把握文学文本的本质与内容。

4.审美意蕴的发掘。文学作品语言的模糊性和多意义,以及文学文本的多喜忧参半次结构,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多重的、丰富的审美意蕴。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不仅仅是文本本身表现的主题,而且能反映特定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普遍真理,启迪读者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从而感悟到生命的内涵和终极的信仰。

(三)融合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生成文学作品阅读价值性知识

1.求知本能的满足。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能。文学作品文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无论内容知识还是形式知识,都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感。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知识量的增加,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的增长,从而确立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自信。

2.美好人生的感受。文学作品反映着生活,无论是对美的讴歌,还是对丑的批判;无论是对崇高的敬仰,还是对滑稽的揶揄;无论是对优美的享受,还是对悲剧的同情……这些不同的审美对象,展示了社会活动的不同侧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读者的情感的调动,使读者以形象的、情感的方式认识到了人生的美好,通过从不美好事物的批判,从而更增加了对美好事物向往和追求的情感。

3.生命内涵的领悟。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形象的说理,寄寓着作者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其中哲理的体悟即是对人生的一种重要的省察。文学阅读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中各种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会引导人们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符合群体利益、符合他人利益从而也符合个人利益的方向展开人们的思路。

彭英,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