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怎一个“品”字了得

2018-11-25孙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典故手法意境

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我们应该把握四个原则:知、读、品和背。而这四个原则中,品味古诗词是个关键,是提升阅读素养的核心。

技巧一: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辩证统一。在马致远的“秋思之祖”《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意般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萧杀荒凉的意境,渲染了作者凄凉、冷清的思乡气氛。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上阕写月明风清的景象。词人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乡村夏夜图,渲染了轻松、悠閑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陶醉在累累硕果中的欢乐之中。

技巧二:品语言

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抠字眼。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用的很好,历来被人称道。“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和“暖”用词巧妙,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情态,两个动词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和生机。

技巧三:品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分析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如杜牧的《赤壁》这首咏史诗,作者用意在于借古讽今,意在告诫当朝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暗示统治者:要建立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的无能为力。读完此诗,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赤胆忠心在焦急、在呼吁。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是立意深远,思想性强。诗人在屋破淋了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读书人都有广厦住,自己冻死也感到满足。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正是诗歌所表现的主题,这种立意不是非常深刻的吗?

技巧四:品手法

初中的古诗词常见的有:巧用典故、化静为动、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典故手法,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借用了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的抒发了自己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化静为动,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它可以使静的事物富有生机、增强静态事物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作者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动原奔驰的跃动,此时此刻诗人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机勃勃,生动活跃。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千古传诵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透射出恶劣环境下诗人的高昂乐观精神。人们怎能不为雪而陶醉,怎能不为诗人精神而折服?

技巧五:品哲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有的引人深思。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警句,不仅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显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富有哲理性。再如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尽管道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如此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为作者的执着追求和信念而钦佩。

同学们,愿大家灵活把握这五个技巧,去品读古诗词,去感悟诗词的魅力,在品味中提升阅读素养,积极体验知识瑰宝的无限风采。

孙光,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中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典故手法意境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层递手法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