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的路径建构与教学实践

2018-11-25林舒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散文

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文字为载体,短小优美,情思丰厚,形散神聚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初中散文阅读的路径构建要基于散文文体的一般特点,以文字品味为基本手段,以剖析散文之“神”为主线,构建高效、完善的阅读路径,从而将散文阅读教学向更深处推进。

一、意义构建:散文阅读路径构建的意义

散文阅读路径构建将改变当前语文阅读体例不明、思路不清的现状,强化师生散文阅读教学意识,帮助学生自主开展散文阅读搭建支架,从而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促进阅读思维“拔节”

中学生正处于阅读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就文论文,缺乏系统的阅读教学思维,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中“体裁”教学意识的弱化。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拔节”,学生阅读思维不清晰,体裁意识弱化,不能根据不同体裁的阅读文本采取差异化阅读措施。散文阅读路径的构建,将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拔节”,使学生阅读思维获得滋润,从而促进学生散文阅读思维的觉醒,并促进学生散文阅读思维成长。

2.搭建自主阅读“支架”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展,散文阅读路径的构建将基于散文体裁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引领,改变传统阅读支离破碎的阅读现状,从而使学生掌握散文类文本阅读的一般思路与一般方法,以课堂散文阅读为起点,向课外散文阅读扩展,为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支架”,实现由扶到放,真正实现学生散文自主阅读行为的自觉发生。

二、路径探寻:散文阅读的路径建构与教学实践

散文阅读路径的构建需要我们跨越可视文本,向隐形文本资源扩展,进而透过散文语言面纱,在整合散文之“形”、追寻散文之“神”中,构建起一条通向散文精髓的思维通道。

1.挖掘文本之“隐”

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向我们昭示文章是“时”与“事”触发下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摆脱当前散文阅读教学的短视行为,从显性文本阅读向“隐性文本”阅读扩展,挖掘文本之“隐”性资源,走进彼时、那人,明确散文阅读价值导向。

走进彼时就是需要我们通过挖掘资源,掌握散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因为作者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散文是作者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只有走进散文创作的那时,我们才能深得其精髓,悟得其精华。

走进那人就是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机缘,作者的个人经历、感悟、文风等都将影响着我们的散文阅读路径构建,只有走进那人,我们才能为学生散文阅读还原场景,使学生在场景的帮助下,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进行“合心”的散文阅读,感受作者的创作个性。

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在预习环节,我布置了一项自主预习任务:了解作者的生平资料,把握写作背景,初步体会本文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挖掘隐性文本资源,了解到作者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在作者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学生在挖掘文本隐性资源中,自然将散文文本与作者结合结合起来,通过散文文本几件平常的小事,感受到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以及对伟大而无私母爱的歌颂。

2.揭开语言之“纱”

语言美是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作者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散文阅读路径的构建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揭开语言之“纱”,感受到散文语言之美,从而获得丰厚的审美体验,并借助语言载体向文本深处漫溯。

散文语言之美美在用词,美在修辞,美在多样化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沉入词语,感受词语之丰富的表现力;品味修辞的句子,感受散文文本辞藻之美,以及借助修辞传达的思想、情感与哲思等;要引导学生品鉴运用表达方式的句段,如议论、抒情、描写等句段,往往能够捕捉到作者潜藏的情思。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本中的用词俯拾皆是,如雪地捕鸟一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透过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将捕鸟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较好地突出了乐园之“乐”。

再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单是……”一段,“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句式工整,景物特点鲜明,绘形绘色,“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又将百草园之景有机整合起来,乐园之乐在语言品鉴中得到自然而然的流淌。

3.整合散文之“形”

散文之形散是指散文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的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成法。这是散文阅读的难点,然而形散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无论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与语言形式,都将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的整合,或抓住散文的线索,或体悟散文结构上的特点,或体会表现手法等。

线索在散文中往往起到一线串珠的效果,将散文看似杂乱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结构的安排往往体现出作者的独特匠心,能够使学生把握散文的整体架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通过探究表现手法,能够让我们抓住散文写作上的特点,进而游刃有余地进入散文文本,完成对散文的有序、有效解读。

仍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这篇回忆性散文相对较长,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有机的整合,抓住整合点,就能够做到就熟驾轻。这篇散文在阅读时,我抓住两个整合点进行整合。

整合点一:抓文题解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非常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点,我们可以从文本题目入手,就能够引导学生清楚地把握文本的结构,从宏观上把握文本主要围绕“百草园”与“三味书偓”两个方面来写;

整合点二:抓手法解主题。《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我引导学生将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对比手法为整合点:1.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否定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2.三味书屋与小院相比,突出小院虽小却是自由的天地。3.先生上课与孩子偷偷做游戏相比,突出儿童的天真活泼。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主題呼之欲出。

4.追寻散文之“神”

追寻散文之“神”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升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隐性资源,透过文本之载体与看似杂乱的形式,深入到散文之“神”,感受散文的情感美、哲思美等,从而将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哲思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散文之“神”主要引领学生感悟蕴含于散文中的思想情感与理趣等,从而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追寻散文之“神”是对文本的高度融合,需要通过语言,整合意境,领悟作者之匠心,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效的细节,同样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抓住一个细节“三哼经”引导学生追寻散文之“神”。“三哼经”这一细节既具有荒诞性,又符合真实,对于一个毫无地位的保姆来说,将《山海经》误为“三哼经”太过于寻常,但是对于一个文盲来说,却能够对一本毫不熟悉的《山海经》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且能够在别人不感兴趣、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能够达成我的愿望,我对这位保姆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须多言,却言于溢表。

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自己锻造成一位真正的“匠师”,开动教师的匠心,构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自主成长,使散文阅读成为学生走向阅读广袤领域的起点。

林舒青,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散文
学校里的“百草园”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三味书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