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德教育与武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11-25朱国栋许乃丹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9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人才

朱国栋,许乃丹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武术是中国的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几千年来,中华武术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武术道德,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有新的要求,新时代武术人才的培养更要发挥武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1 武德的内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中华武术以独特的民族性与多元化的价值得以流传至今,武德正是其中重要的文化精髓,撇开武德谈武术,就否认了武术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德育功能。

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道德标准。在古代,武德是作为军事伦理思想提出的。“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这里的武德指的是禁止暴虐、制止战争、保卫天下、立定武功、安定人民、安和万邦、丰裕财富。随着时代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作为武德信条。虽然武德的内容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武德发展到现代,必然要与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中国武术协会制定的《武德守则》中把武德概括为十个方面的内容: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弘扬武术,以德为先;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强身健体,文武兼备;遵纪守法,伸张正义;维护公德,尊师爱生;爱岗敬业,勤学苦练;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知行统一;仪表端庄,礼貌待人。这些内容既是对传统武德的继承与发扬,也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注解。

2 武德教育在武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帮助武术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武术人才不仅是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后备人才,重视大学生武术人才的思想道德培养关系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建设。而武德教育就是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而设立的武术道德行为规范,特别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将武德教育渗透于武术人才的每一堂训练课中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通过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树人的一种体现。如在拳谚中提到的:“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以及“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等拳谚中均有提到“武德”的概念,这充分地体现到了武德在武术中地位以及重要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武术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其今后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的都具有着理想的效果。

2.2 锻炼武术人才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锻炼逐渐养成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等特点。意志品质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不难想象从紧张的高三生活中突然步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但如要保证学业和训练顺利的开展或者成功实现一个既定目标,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通过武术训练以及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将这种在武术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来,便可使人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武术是一项对于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运动,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学生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体验通过训练使身体慢慢将动作动作连贯起来的成就感。同时在平时的训练中武术对体能的要求很高,这对于缺乏坚持性、自控力和意志力的学生能起到很大的锻炼作用,经过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使学生的忍耐力逐步提高,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培养武术人才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随着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优秀的中华儿女正在不断创造着辉煌的历史,不断培育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便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的中医、哲学、教育、军事等因素密切相关,相互融合借鉴,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特又富有智慧的运动体系。武德作为武术的思想精髓从古至今都将“爱国主义”作为核心内涵。中国武术提倡的爱国意识已经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之中。在中国武术的历史中,有许多技术精湛的武术人才和普通的武术习练者都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保卫国家不畏强暴,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民族英雄岳飞,将精忠报国作为自己的坚决抵抗侵略者的座右铭。诸葛亮南征北战,誓死报效蜀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这些能征善战、秉然大义的英雄人物无不是武德教育对人爱国主义思想长期培养的体现。

3 武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3.1 武德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

武德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约束大学生行为、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武术教学中武德的培养重视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现行的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对于武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习武先习德”的思想变成了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逐武术技术的教学,忽略了武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品格及思维的塑造,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意在将武术技术教学工作做好就行,从而忽略了“育”,即对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塑造,常常认为在教学课之前施个抱拳礼就是武德教育,这种思想缺乏对武德教育的深刻认识。(2)由于武德教育的显性效果较低,无法明显地看到其进步的效果,进而使一些武术教师将武德修养看作是习武人自身的修养问题,因而导致武德教育的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武德培养与当下教学内容的融合性较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课程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原有武术套路课程基础上,增设了擒拿、武术散打、自卫防身术等武术技术课程。虽然课程的教学种类逐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逐渐多彩,但武德培养与当下教学内容的融合性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在种类繁多的武术教学课堂当中,大多数武术教师以学生掌握技术多少来衡量课堂标准,学生以教师传授技术的多少及传授方式是否有趣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忽略了武德教育在武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武德是武术教学的中独特内容,应结合武术课堂的特点,将武德教育寓于课堂之中,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首先武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武德修养。对学生的武德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教师的谈吐、行为、仪表等方面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其次学生要端正态度,增强武德修养意识。不要只是一味地追逐“术”,从而忽略了“术”以外的“德”。

4 武术人才培养中武德教育的路径创新

4.1 提高武术教师的文化素养

每位武术人都应当是武德传播的使者,对武德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武术教师作为武德传播的重要使者,在武德传播里有着重要地位。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因此教师应对自身品德修养有所提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及模仿性较强,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及模仿的对象。由此武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及提高。(1)武术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武术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的品德及品质教育有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因此教师不管是从穿着仪表还是言谈举止都是学生学习及模仿的对象。(2)武术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支撑本专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指导实践重要推手,并且要讲理论实践相结合,不能空谈理论而忽略实践,也不能只看实践而忽略理论的重要性。(3)武术教师作为武德传播的重要使者,应对自身武德修养、道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提高,武德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对学生提出的各项要求,武术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到。同时,在对传统武德的内容了如指掌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对当代社会道德素养有所了解。找到传统武德与当代社会道德的最佳切合契合点,使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晦涩,而乐于去学习。

4.2 建立武德标准

武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演变,从起源时的“打”,到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为了追求和平,将“武”字解读为“止戈为武”。而“打”是武术本身起源及世人所赋予的功能,“不打”则是武术自身发展中渗入了独特而优秀文化沉淀后的提炼。(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由此可以看出渗入文化后的武术经过时代的演变而逐渐有了“武德”。因此“文武兼备,德艺双馨”一直是培养武术人才的理想目标,在培养武术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武术技术与武术德育同时进行。如果只注重武术人才在武术技术方面的才能,而忽略了武术德育方面的培养,这种人才到社会上很难让大众认可,甚至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如果武术人才在德育方面修为较高,在武术技术水平方面修为相对较低,虽然这种人才也并不是理想的武术培养的目标,但却达到了武术培养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应尽快在高校建立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武德考核标准,打破以武术技术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考核方式,增加武德考核标准的多元化形式,谨防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使武德培养真正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当中。

4.3 丰富武德教学方法

武术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但要讲求技术动作的身体规范性,即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更要求精神与动作的高度契合,即与精、神、气、力、功的契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对武术的渗透与渲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运动形式。这种独特的运动形式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历练,有助与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等诸多方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丰富与完善武德教学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武德教育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爱武术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接受武术中的武德教育等方面。丰富武德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实践教学当中,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武德的意义与内涵。例如,武术套路的演练,要将每个动作力度、高低、方向等方面进行反复雕琢打磨,这其中的过程非常枯燥乏味,要求练习者要有异常坚定的决心与毅力。而武术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挖掘大学生的这种潜力,进而形成大学生自己的优良品质,并将这种优良品质带到生活当中去,形成一种优良作风。(2)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竞赛之中,以便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武术散打团体比赛,对于初学武术散打的大学生来说,要鼓励其在双方对抗中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就要对弱者加油鼓励,克服畏难情绪,战胜自己;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就要求双方都尽可能地展示出最好的自己。这样一来,既是切磋技艺、拉近感情的好机会,又是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好时机。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人才
人才云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