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式理论的“相互作用模型”在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23赵寰宇李铭娜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图式家具汉语

赵寰宇,李铭娜

(长春大学 a.国际教育学院;b.文学院,长春130022)

受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影响,汉语学习者更注重对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忽视了对语篇的全局性认知能力的培养,随着图式理论的引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图式理论运用到汉语阅读教学研究中。如何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阅读技能训练,是汉语阅读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图式理论的“相互作用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1 相互作用模型及其理论基础

(1)相互作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interactive model)是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D.E.Ruflelhart)基于图式理论提出的新型阅读模式,鉴于传统的“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和“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两种模型①只关注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方面,鲁梅尔哈特认为,阅读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配合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型”既重视微观上迅速解码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丰富背景知识和篇章结构,准确预测阅读内容,从宏观上判断阅读理解的方向和作者写作意图,从而实现两种模型的交互作用,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2)图式理论与阅读。图式理论是“相互作用模式”的理论基础。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flt)提出的,后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urtlett)引至现代心理学领域。鲁梅尔哈特经过大量研究,将其发展为一种完整理论,并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鲁梅尔哈特认为,图式是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并以抽象的构架形式有条不紊地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在大脑中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图[1]。

鲁梅尔哈特将图式的类型分为三类,即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这三种图式决定的。语言图式指对文章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形式图式则是对文章的体裁特点与逻辑结构的了解程度;内容图式指对文章的主题以及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语言图式是阅读的基础,形式图式是阅读的前提,内容图式是阅读的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①“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高夫(P.D.Goudgh)提出的,他认为阅读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作者用文字、符号及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编成语码,读者则从最小的语码开始进行解译。“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型是由古德曼(K.S.Goodman)提出,他认为阅读是一个猜测解谜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时,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利用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事先的目标预测,从而对阅读中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推论、修正,最终实现理解。

2 汉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障碍

(1)偏重“自下至上”的理解。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母语对比分析的影响,汉语阅读课多采用语法翻译法,阅读教学停留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上,强调语言材料本身,注重字词、语法的讲解,把克服语言障碍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的任务[2]。因此,学生的学习陷于被动,技能训练变成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灌输。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以字词为单位,逐字逐词阅读句子和边读边查词典等习惯,缺乏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宏观意识,造成阅读速度缓慢,理解时常中断,阅读变成一个被动的解码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狭小的阅读视域和阅读依赖,一旦脱离教师讲解和词典,面对大篇幅的文章时,便感到无所适从。

(2)忽视图式的建立与激活。鲁梅尔哈特认为,阅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有二:其一,读者未具备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无法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其二,读者虽然具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式,但文章的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于激活读者的图式[3]。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头脑中不具备与文章相关的图式或相关图式未被激活,那么阅读就会显得异常的困难和吃力。如《明式家具》[注] 本文涉及的课文均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汉语阅读教程Ⅱ》(第二版)。一文中并没有超纲的词汇和语法点,但由于学生缺乏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知识,无法激活内容图式,从而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在没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即使具备了足够的语言知识,仍无法对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影响了阅读效果。

3 “相互作用模型”在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要点

鲁梅尔哈特的“相互作用模型”是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是借助语言图式获取文本意义,“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则是借助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对信息进行预判和选择,那么,“相互作用模型”即是在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的相互补充,协同配合下的阅读模式。

(1)构建扎实的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指对文章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阅读的基础。语言图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文章中生词太多或句子过于复杂,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语言知识中,足够的词汇量和快速辨认的能力是保证有效阅读的基础。词汇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很多词在语义上互相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或网络[4]。如提到“银行”,就会联想到“存款”“取款”“汇款”“转账”“开户”“挂失”等词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图式”这一工具,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量相关的词汇。再如,教材中有关于春节的课文,教师可先将所有与春节有关的词语呈现出来,如饺子、春联、鞭炮、晚会、压岁钱、年货、红火、团圆等。词语虽多,但都存储在“春节”这一图式之中,便于记忆、存储和激活。

(2)建立清晰的形式图式。形式图式是对文章的体裁特点与逻辑结构的了解程度,是阅读的前提。不同的文章有各自的特点和框架,作者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来安排内容的。对某种体裁越是熟悉,对文章的框架结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文章思路、层次,阅读速度和效率也就随之提高。汉语学习者在其母语阅读过程中已利用文体结构特点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如能适时地激活并迁移到汉语阅读中来,即可充分发挥形式图式在预测文章内容上的作用,提升汉语阅读效率。如《风水》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前设置几个问题,例如: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你知道什么是风水吗?风水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通过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形式图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框架,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和主题的掌握程度。

(3)积累丰富的内容图式。内容图式指对文章的主题以及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是阅读的保障。内容图式跟学习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文化修养等有关,它决定了学习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5]。学生对主题的熟悉程度越高,对篇章的理解就越好。在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学生母语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如《宋代龙泉青瓷》一文,涉及中国古代瓷器制造工艺及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而这些内容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教师应在阅读前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瓷器,帮助学生建立这方面的内容图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插图、生词表的猜测来激活已有图式。

(4)不同阶段的图式应用策略。汉语教学实践表明,汉语阅读教学呈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学习阶段,三种图式强化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具体来说,在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词汇、语法和习惯用语等语言知识是训练的重点,即重点应放在语言图式的构建上。在阅读训练的中高级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形式图式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以及不断积累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根据文章大意猜测和推断的能力。

4 “相互作用模型”在汉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策略

(1)图式激活策略。图式激活策略即让外部新信息与大脑中原有图式产生联系,发生反应,以便理解新信息[6]29。阅读理解就是一种猜谜游戏,猜谜之前对谜底的范围作出预测限定从而更容易获取答案。任何文章都为阅读提供线索引导,如果能发挥图式在理解中预期作用,在尚未读到文章内容前就激活预测,就能帮助阅读者更准确地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对比、类比、猜测、回想、联想帮助学生建立和激活图式。

(2)图式监控策略。图式监控策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材料的理解和监控行为[7]。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一旦判断的结果和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相矛盾,原有图式可以发挥其监控作用,帮助校正我们的理解和认识,保证阅读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图式监控策略往往出现在阅读的这一阶段,教师常采取设计读前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促进学生使用各种监控策略。

(3)图式重建策略。图式在理解中还有对记忆的组织作用。在阅读之后,学习者对于阅读语篇中的词汇、语法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通过练习将这些知识重新糅合进原有的知识信息中就可以达到大脑图式的丰富、完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为图式重建[6]30。图式重建通常由练习题来帮助完成。

5 相互作用模型在阅读课堂的应用实例分析

使用教材:《中级汉语阅读教程Ⅱ》周小兵 张世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学对象:中级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常用语法和1200个左右词汇)

教学目标:通过相互作用模型的实施,指导学生建立在形式、内容图式的宏观阅读和语言图式的微观阅读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相互作用阅读模型

教学内容:第33课阅读3《明式家具》(见附录)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策略及分析 课堂导入阶段围绕“家具”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的房间有哪些家具?你们还知道哪些家具?你们知道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它们又是怎么设计的呢?展示英国温莎式家具,法国路易式家具和中国明式家具图片,并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播放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的视频,播放完毕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课前图式激活和建立课文的内容超出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背景,这将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前应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和建立新图式。提问法是一种有效激活图式的方法。学生在思考回答具体家具名称(如单人床、衣柜、书桌、椅子、电视柜、沙发、餐桌等)的同时,激活了与家具相关的词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提问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预先激活文章的形式图式(本课体裁是说明文,文章为“总—分—总”结构,中间两段分别讲明代家具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比照法也是一种有效激活图式的方法。通过与西方传统家具作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和激活相关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利用多媒体方式建立和激活图式。教师利用视频动画向学生介绍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使学生对中国明式家具更有直观的感受。 课堂引导阶段略读课文并回答问题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什么是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材料分几类?分别有哪些?明式家具在制作和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精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文章中生词的含义。“榫头”是什么?“造型”的意思是什么?“涂清漆”是指什么?长难句的分析。如:家具的设计也很有科学性,家具的各部分都是用精密的榫头来连接的,完全不用钉子或胶水,连接得十分牢固。文章细节的理解。明代为什么有很多好木材?为什么说明代的家具和房屋配合得很好? 课堂的图式监控通过对课前提问、比较以及视频的观看,学生对明式家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建立和激活了相关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图式的监控作用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教师可以对相关图式进行重新激活。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通过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体裁,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形式图式,使学生建立在预测文章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此外,通过给学生规定时间和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不要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细节上,而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扩展他们的形式图式。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该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通过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生词和对长难句的理解分析,监控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巩固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并且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课堂总结阶段课文复述请同学们总结出文章的各段落大意,并复述课文大意。小组讨论按照国别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学生本国传统家具与明代家具有什么异同? 课后的图式重建通过课前图式激活、课堂图式监控,学生头脑中应已建立和激活了与中国传统家具相关的图式,为了巩固新建图式和完善已有图式,教师可采用课文复述、分组讨论和课后写作等方式。

教学步骤教学策略及分析 课后写作请模仿《明式家具》的结构,写一篇关于你们国家传统家具(工艺品、建筑等)的作文 课文复述在考察理解,巩固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图式加以整合。学生能够按照课文的结构对课文内容简单表述即可。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会再次激活。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小组的旁边指导,与小组进行交流,在提供必要词汇的基础上,也可提出一些问题,帮助讨论进行下去。课后写作是图式重建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写作巩固和扩展新建图式。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汉语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相互作用模型”,以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作为阅读训练不同阶段的突破口,激活旧图式,构建新图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图式,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练就清晰的逻辑结构,获得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在“相互作用模型”指导下的汉语阅读教学也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图式家具汉语
学汉语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