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情训练对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

2018-11-23杨欣妤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移情维度

杨欣妤,汪 凯

(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心理学系,合肥 230032)

攻击行为是指使用言语或肢体等对他人造成身体或者心理伤害的行为。攻击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等均为不同表现形式的攻击行为,无论哪种攻击行为都会对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灵上的伤害,少年儿童时期的攻击行为更应受到关注。从个体角度看,童年时期的攻击或欺负行为对个人心理与行为发展、成年后社会交往等均存在较大负面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罪犯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与儿童时期的攻击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成年后反社会行为的严重程度。小学高年级儿童处于青春期早期,也是攻击行为多发的时期,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目前已有针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多种干预手段,如父母为主导的家庭行为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1];使用药物或抚触按摩进行的物理干预可以降低青少年的攻击倾向[4]。学校是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情境,校内的同伴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更多在学校背景下进行的干预手段被广泛应用,如开展心理课程,团体干预等。大量研究也表明了在学校背景下的干预手段呈现出良好的干预效果。

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针对个体因素的干预中,将个体因素又分为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移情为个体心理因素之一,是指对他人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识别、感知,包括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并想要提供帮助等,可以分为认知性移情和情感性移情两个维度。儿童攻击行为与移情水平呈现出负相关,移情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儿童表现出较少的攻击行为, 而一些有破坏性行为障碍的青少年儿童则显现出明显的移情缺陷。 有研究表明,移情中情感性移情和认知性移情与攻击行为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这两种成分的不平衡发展可能导致儿童选择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2]。

移情训练,一般指以提高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分享能力为目的,对受训者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已有研究表明,移情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分享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移情训练可以影响并降低幼儿的欺负行为和攻击行为;在中学生和成人中进行移情训练则可以有效降低攻击或虐待行为[3-4]。而针对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进行的移情训练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移情训练,观察干预前后儿童的攻击行为和移情水平的变化,以此探讨移情训练对降低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合肥某小学五年级14个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级共178人,分为实验组2个班和对照组2个班。实验组儿童90名,平均年龄为11.01±0.46岁,其中男48人,女42人。对照组儿童88人,平均年龄11.02±0.45岁,其中男47人,女41人。两组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移情训练

本研究参考Otfinnowski、刘红霞等国内外移情训练方案,使用12小节移情训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识别、情绪情感体验、情绪与情境的联系、情绪情感的正确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以小游戏、故事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进行。在实验组2个班级每周进行一次移情训练课程,每次时长35分钟,连续进行12周。在此期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移情训练课程。

1.2.2 效果评价

本研究在12周干预前后使用由 Amold H.Buss 和Mark Perry 编制的攻击性问卷 (Aggession Questionnaire, AQ),以及Jollife 和 Farringtion 编制的基本移情量表(Basic Empathy Scale, BES),对两组被试的攻击行为和移情水平进行评定。AQ攻击行为问卷共29个条目, 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

BES基本共情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维度。问卷测评由主试在班内统一施测,被试现场填答后统一收回。主试在施测前对被试进行了培训,并严格按照指导语要求进行施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间移情水平比较

(1)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BES基本移情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t=-0.114,P>0.05),其中认知移情(t=-0.597)和情感移情(t=0.264)两个维度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

)2)干预后,对照组儿童基本移情量表得分与12周前得分无显著差异(t=0.44,P>0.05),其中认知移情(t=0.099)和情感移情(t=-0.010)两个维度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实验组儿童基本移情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83,P<0.01),其中认知移情(t=-5.349)和情感移情(t=-3.527)两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基本移情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其中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维度实验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被试12周干预前后BES评分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间攻击水平比较

(1)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AQ攻击行为问卷得分差异不显著(t=0.449,P>0.05),其中身体攻击(t=-0.402)、言语攻击(t=0.659)、愤怒(t=0.344)和敌意(t=0.597)四个维度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

(2)干预后,对照组儿童攻击行为问卷得分与12周前得分无显著差异(t=-0.688,P>0.05),其中在身体攻击(t=-0.396)、言语攻击(t=-0.268)、愤怒(t=-0.138)和敌意(t=-0.428)四个维度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实验组儿童攻击行为问卷总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81,P<0.01),其中身体攻击(t=6.009)、言语攻击(t=5.905)、愤怒(t=3.403)和敌意(t=2.224)四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基本移情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1),其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均实验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被试12周干预前后AQ评分比较

3 讨论

攻击行为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也对成年后进行社会活动有着深远影响。对少年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是心理健康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12节移情训练课程作为干预手段,观察其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称情水平和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2周移情训练干预后,接受移情训练的实验组儿童的移情水平显著提高,在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维度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相较于未接受移情训练的对照组儿童,实验组儿童的移情水平以及移情的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移情水平,在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不同的维度上均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经过12周移情训练干预后,接受移情训练的实验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降低,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上较干预前均有显著降低,相较于未接受移情训练的对照组儿童,实验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上的攻击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移情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攻击行为,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等不同维度的攻击行为上,均呈现出显著效果。

目前,国内外关于移情训练的研究甚多,虽然移情训练方法各异,但主要的目的还是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提高受训者对情绪情感的识别、理解和做出正确应对及体验和分享的能力。本研究参考其他研究者的移情训练方案,结果表明,经过12周移情训练,实验组儿童在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维度上均有提高,整体移情水平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移情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移情水平。移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一直在研究和争论中。研究表明,高移情水平的少年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移情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愤怒、攻击行为和欺负行为。同时,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水平的不均衡可能引发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不同研究发现:欺负攻击行为与低情感移情相关,而与认知移情无关;攻击行为与低认知移情相关,而与情感移情无关;或攻击行为的发生与高认知移情相关。虽然研究结果各异,但移情水平作为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维度的总和,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攻击行为与移情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这也为通过移情训练来干预攻击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先前已有使用移情训练干预攻击行为的研究。田维的研究中表明,移情训练可以降低留守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5]。张金秀将移情训练与交往归因训练整合,研究结果显示出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降低[6]。杜红梅等使用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干预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显著减少[7]。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与先前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儿童的攻击行为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与没有接受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儿童也呈现出更低的攻击行为,在攻击行为的维度上,均显著低于未接受移情训练的儿童。特别是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维度。从攻击行为的表现方式来看,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偏向于外显性攻击,而愤怒和敌意偏向于内隐性攻击。移情训练对于降低儿童外显性攻击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于敌意和愤怒内隐性攻击行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者更加复合的干预手段来更有效地帮助降低。

本研究随机选取被试,在进行测评以及移情训练时均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实验组可能存在一定的“霍桑效应”,即在移情训练时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实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在后续的研究设计中需要进一步改良,或通过双盲程序来消除实验者效应和“霍桑效应”。但本实验中移情训练后所表现出差异的显著性并不能完全用实验者效应或“霍桑效应”来解释。移情训练对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在被实验中是确实存在的。

综上所述,经过12周移情训练课程的干预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移情水平显著提高,攻击行为显著降低,表明移情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同时为儿童攻击行为的预防提供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移情维度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光的维度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