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维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018-11-22陈华锋王馨张丹

商情 2018年48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政治

陈华锋 王馨 张丹

【摘要】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从教育主体、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多元构建教育内容,运用新媒体思维,采用亲和力的教育载体和方法,实现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目标同向、内容同构、思维同频和情感同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四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可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从教育主体、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发挥高校师生双主体作用,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运用网络等新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师生双方思想共鸣、情感亲近,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教育主体维度的师生教学目标同向

随着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的99、00后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体,他们基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鲜明的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自我发展目标同向显得尤为关键。

第一,目标同向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大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拥有专业本领,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整体发展目标同向,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与个性化的教育目标的同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实施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教育目标,又要兼顾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目标,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重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教育目标要求更容易有效地被学生接受。

第二,提升工作队伍的亲和力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教育主体的目标同向,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施教主体,要注重提升自身工作亲和力,塑造德在人先、利在人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高尚的人格,尊重和真诚对待学生,寻求正确的教育方法,恰当地解决好学生思想问题,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不断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亲和力”,促进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提升。

二、教育内容维度的多元化内容同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内容真实新颖通俗易懂,呈现形式多样有趣,学生就才容易接受与认同,其亲和力和感召力才会增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从社会价值性、社会规范性和对象需求性三方建构。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大学生应有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已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指明了方向。其次要突出社会价值性内容。社会价值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通过传播社会共识、塑造社会信仰、促进价值认同、建立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让学生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点,明确自身角色和在社会中的定位,实现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精神文明的有效融合。再次要充实社会规范的内容。各种社会规范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是非判断和行为取向提供了现实参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从法律道德、制度纪律等多个层面,不断充实和丰富社会规范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可遵循的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度、认可度和践行度。最后要及时更新学生实际需求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需要的变化,及时关注和解决学生面临的新问题,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第二,教育内容要体现“四性”合一。一是坚持教育内容的真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实需求选择素材,保持内容的真实、生动和鲜活,拉近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感。二是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及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及时充实和调整教育素材,保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三是注重教育内容的文化性。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鲜明的政治性与文化性的辩证统一,深挖文化育人点,不断拓展文化资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四是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从教育素材和内容可读性增强其趣味性。通过选择深受学生喜爱的真实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素材,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教育过程,充分体现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教育内容从书本走进学生、走进生活,增强教育内容的感召力。

三、教育载体维度的新媒体思维同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是培养师生新媒体思维。网络时代,对媒介信息有敏锐的反思和判断能力,能准确对网络信息进行搜索、加工和储存,筛选和整理教育资源与素材,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必备能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运用新媒体思维,在掌握思政工作内容,提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主动加强新媒体媒介素养,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度,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积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新载体、新途径。高校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制能力,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让网络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是突出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采用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和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增强教育亲和力。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通过“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用学生身边的素材,通俗幽默的语言吸引了全国20万青年大学生关注,每年回答学生咨询量超过10万,网络平台辐射到了全国数百万师生。

四、教育方式维度的师生情感同心

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丰富的内容和载体,还需借助滲透、体验、网络等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方法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建立师生情感认同,提升教育亲和力。

一是渗透式教育。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照本宣科,不接地气,说不到学生心坎里,激不起学生思想共鸣等现象。因此,强化思政课的教育渗透力,就要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和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生动的教学艺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还需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着手,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政教育显得自然亲近。

二是体验式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使用情景模拟、生活体验等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等,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做合一,增强教育实效。

三是网络式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网络偏好,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网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思维,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思政教育,满足学生网络接受偏好,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2]叶飞霞,夏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四维视角——基于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刘恩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现代大学教育,2003(5).

[4]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4(6).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