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危害和治理技术

2018-11-22曹涤环

科学种养 2018年8期
关键词:漂浮物洪涝农田

每年雨季的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各地农田在外洪、内涝的双重影响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洪涝灾害后的农田进行必要的治理,不仅关系到秋冬季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同时也关系到灾后是否会发生病虫害的蔓延等。

一、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危害

1. 土壤流失加剧

特别是坡地,经暴雨冲刷后,表土层(耕作层)的肥沃土壤被带走,底土砾石裸露,土壤的良好耕作性能受到破坏。据测算,坡耕地表土层平均减少了0.2~0.3厘米厚,平均每亩耕地流失表土20多吨,地表腐殖质全部被冲刷走,光山秃岭、崖石裸露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

2. 地势低洼的湖田(冷浸田、泥烂田)有毒物质增多

一般情况下,各地均有地势低洼的农田(特别是湖田),有的由于无法及时排水,致使浸泡的时间长达1~2个月,长期的积水浸泡后会出现泥温低、泥脚深、泥烂而难以耕作,土壤中还原性强的有毒物质大量聚集,导致土壤耕作性能下降,生长的作物根系容易受其危害而腐烂,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如不及时加以改造,这部分农田很容易成为作物高产的拖腿田。

3. 被淹土壤结构破坏严重

在暴雨的冲击下,各地水打沙压(即受到雨水的冲蚀和带来的流沙堆积)的农田逐年增多,洪水挟带的泥沙打压被淹的农田,使农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原来的耕作层被沙覆盖,退水后土壤表面出现了一层厚薄不一(一般5~10毫米厚)、颗粒极细的微团粒(作物在这种微团粒结构的土壤中无法生长或生长不良),易结块起皮,像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阻断了耕作层土壤与大气相通,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50%~100%,活性降低80%以上,严重影响了作物根系正常吸收养分,这部分土壤恢复起来较费时,难度较大,更值得引起注意。

二、洪涝农田的综合治理

对这种洪涝型农田的工程改造,包括全面开展排水设施建设、局部进行土壤整理、各种农艺改良措施等。

1. 排水设施建设

排水设施包括排涝沟、排渍机械设施等。

①排涝沟的建设。它主要起到及时将田面积水排除的作用。一般洪涝农田按每隔100米左右布设1条排水管(最好采用预制构件建成,经久耐用),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建好沥洪沟。沥洪沟建在农田主要来水方向或四周,起到沥开洪水,阻断洪水冲田的作用。沥洪沟防洪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沥洪沟沟道要与山塘水库或河流连接,确保洪水排泄通畅。

②排渍机械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做到既能排又能灌,确保农业生产的需要。所有的排水沟道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体系,最后将渍涝水排到承接的河沟或水库中。

因受长期浸泡的影响,土壤呈还原状态,通气性差,而灾后土壤地下水位通常较高。通过以上设施建设,可以排除明水,降低渍水,降低地下水位,从而改善土壤的通氣性。

2. 及时清除残留在土壤表面的漂浮物

①清除漂浮物。随洪水冲过来的漂浮物有很多种类型,有的是病原的携带者,有的本来就带有病菌,洪水退后即残留在原地,不仅给农作物带来病虫害,而且也可能是人畜产生传染病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予以及时清理,最好是集中起来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

②土壤消毒。土壤受洪水浸泡后,很可能带有各种各样的病原,清除漂浮物的同时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可用生石灰或多菌灵,以清除土壤中存在的多种病原菌,防止其蔓延。

3. 采用各种农艺改良措施

①坡地沟种技术。这是一项集生物、农艺、工程措施于一体,固土保墒、改土培肥的新农艺措施,是改良坡耕地的有效措施。具体做法是采取沿坡耕地水平线等高开沟,深翻底土,生土筑埂、表土回填,增加熟土层厚度,熟土沟内种植作物,生土埂防流失。

②高垄栽培技术。不论是水田(包括稻田和种植其他水生作物的地块)还是水浇地(种植需水较多作物的地块),在农田中起30厘米左右高的垄(垄宽视具体情况而定),垄沟宽40厘米以上,垄沟中的泥土用于加高垄厢。水田通过起高垄,未发生洪涝时,可增加田间蓄水量,改良土壤通透性,沟垄还具有边际增产效应;洪涝积水时,种在垄厢上的水稻抗淹能力提高,可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水浇地采用起高垄栽培同样也可提高作物抗淹能力,加快田间渍涝水的排除速度,减轻渍涝灾害损失。

③进行土壤深翻。由于洪水带来了一定量的泥沙,使土壤本身的层次被打破,加上外来泥沙一般不适合作物生长,因此必须进行一次深翻,使客土与本田土壤充分混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深翻还有利于改良土壤表层的通气性能,促进作物正常生长,一般土壤深翻的深度应在20厘米以上。深翻时每亩渍涝农田施用碳化稻壳(稻壳用火烧制而成,是一种很好的钾肥)300~400千克,可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的作用;增施有机肥和速效化肥1~2吨,可明显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增施速效氮、磷、钾肥,也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④实行水旱轮作。由于受到水淹,土壤颗粒比较分散,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因此,在田间排涝设施建成后,应适当进行水旱轮作,如种植蔬菜、绿肥等,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耕作性。

4. 推广“垄稻沟鱼”或“稻—鱼”模式

①垄稻沟鱼。即在低洼地方开沟,用开沟的泥土堆积成高垄,垄上种植水稻,垄沟用于养鱼。此技术是一项投资少、收益大、易推广的治理水害田的实用技术。其优势有4个:一是能降潜:垄作可使田面抬高10~20厘米,使潜育层(失去耕种性能的那一层土壤)下降。二是可排毒:可降低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50%。三是能实泥(沉实泥土):可改变低洼湖田、水打沙压田,由糊烂变墩实,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四是可增温:垄作土壤增温快,昼夜温差大,日均温度提高1~2℃。

②稻—鱼。水源条件好的渍涝农田,还可采用“稻—鱼”模式(与“垄稻沟鱼”不同,“稻—鱼”即在同一丘田里既种水稻,又套养鱼类,不必开沟起垄),即在稻田中部开深60厘米以上,面积30米2左右的矩形养殖池,在矩形养殖池四边中部分别向田边开1米左右的养殖沟,开挖的泥土可加厚本田耕作层。田中间开相互沟通的“十”字形沟,养殖鲤鱼、鲫鱼、草鱼等速生鱼类。“稻—鱼”模式既具有高垄栽培的防灾减灾优势,又能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

作者简介:曹涤环,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广播学校的培训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农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联系地址: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 邮编:413100。

猜你喜欢

漂浮物洪涝农田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神秘的海上漂浮物
衡阳暴雨洪涝特征及对后期农业干旱影响
三峡水库水面漂浮物对近坝段水体重金属的影响初探
一种新型带电导线漂浮物清除器研制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基于FloodArea 模型的龙须河流域暴雨洪涝淹没模拟研究
农田制作所
水电站漂浮物堆积形态模拟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