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蔬菜科技

2018-11-22

今日农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枯萎病菜农豆角

大棚蔬菜种植十大技术要点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促使农业温室大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探索尝试蔬菜大棚种植,然而,对此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下面介绍几点大棚种植比较值得注意的方面:

1.确定合理种植时间。大棚蔬菜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时间的早晚,反季节蔬菜,春季前后是效益最高期,应把种植时间确定春季前后为产量最高期作为依据。由原来一年一茬发展到现在70%为一年两茬的地方,定植期大体为:一年一茬的定植期在10月上、中旬,而一年两茬的为:第一茬在7月上、中旬,第二茬在12月至翌年1月定植。这样的种植时间效益较高。

2.选用高产抗病良种。良种是增产的内因。高产的栽培技术首先离不开良种。利用温室这种设施种植反季节蔬菜依靠的是充足的光热资源,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豆类、洋香瓜等几大类蔬菜瓜果。选择好的品种一般增产10%~20%,效益增加10%以上。

3.合理棚型。大棚分为5个类型,在蔬菜的种植上要根据蔬菜对温度的不同要求选择建棚棚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蔬菜的理想产量。

4.配方施肥。施肥是增产的基础,蔬菜产量高带走的养分也多,因此,要增施底肥是重要的保障,一般亩产1~2万斤的,基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2万斤,并且还要与速效化肥搭配,做到长效、速效配伍。速效化肥以三元复合、磷酸二铵居多。另外,还要基施一定数量的铁、硼、钼微量元素和钙、硫等中量元素肥料。进入结瓜期,还要随水冲施一定的肥料。

5.棚膜选择。棚膜的选择对产量影响较大,进而影响种植的效益。大棚膜根据材料不同分聚氯乙烯、聚乙烯、EVA膜,根据功能分为长寿无滴膜、半滴膜、消雾膜等。应根据蔬菜不同种类合理选择,种植黄瓜应选用聚氯乙烯膜,用这种膜种出的黄瓜颜色正,种植西红柿应选择聚乙烯或EVA膜,因西红柿属喜温喜光类型但又较耐弱光、低温,这两种膜均可满足西红柿生长的要求。种植茄子应选用EVA膜,这种膜透光率高,抗老化、无滴性好且消雾,茄子上色好。

6.嫁接技术。蔬菜嫁接是增加产量的有效措施,依靠砧木的抗性,可以增加根系吸收,防止某些顽固性病害,在蔬菜老区更为实用。嫁接的种类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嫁接的方法有靠接法、插接法和劈接法。例如黄瓜用黑籽南瓜嫁接或白籽南瓜嫁接,不仅解决了黄瓜枯萎病,还增加了根系的吸收范围,抗旱、抗寒。托鲁巴姆嫁接茄子,对枯萎病、黄萎病防效达95%以上,还从根本上解决饿根结线虫病的为害。辣椒疫病是毁灭性病害,通过嫁接可以基本上得到控制。

7.起垅栽培。起垅栽培是蔬菜生产中一项重要措施,在反季节深冬栽培更具意义,它可以增大土地受光面积,提高地温,便于浇水施肥等操作,是多种蔬菜种植采用的好措施。辣椒起垅栽培能明显减少根腐病、疫病的发生。

8.全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大棚蔬菜栽培又一重大技术,可以有效地减低棚内湿度,降低发病的条件,增加地温,使果实着色好,减少打药的次数,地膜能够反光,增加了光照在叶面的强度。

9.两膜夹一苫。草帘上加层浮薄膜是最近五六年采取的又一项增产措施,特别是深冬雨雪天意义更大,比没有浮薄膜的晚上增加1~2℃,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的风险,延长草苫的使用寿命。

1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棚蔬菜生产,由于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各种病害发生较露地栽培严重。搞好病虫害防治是取得高产的关键,黄瓜病虫害有27种,西红柿43种,甜椒21种,豆类也若干种,及时、准确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病虫害十分重要。应根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据《湖北农业报》)

豆角多结荚的妙招

定植密度要合理

豆角幼苗心叶刚展开时为最佳定植苗龄。豆角合理的行距一般小行60厘米,大行80厘米,架高1.8~2米,架越高行距就应越大,株距45厘米左右,一般为双株定植。如果定植密度过大,会引起豆角植株徒长难坐荚。

昼夜温差要把关

豆角耐热性强,不耐藉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在豆角开花坐荚期应掌握好白天温度和夜间温度及昼夜温差,豆角开花期较适宜的生长温度白天不能超过30℃,夜间不能超过18℃。所以提醒各豆角种植户把好放棚时间这一关,要随气温的提升而延后放棚时间,豆角开花坐荚期放棚的标准为棚温达到17℃。

光照条件要适宜

适宜大棚种植的豆角品种虽然对光煦时数要求不严格,但对光照强度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开花坐荚期间,如果光线不足会引起豆角落花落荚。

土壤水分和养分要恰当

应当视当地土壤墒情,灵活掌握浇水时间和浇水量。豆角整个生长期最基本的应该浇三水:在定植后进行第一次浇水,一定要浇透,否则植株参差不齐;当蔓长到0.6米高的时候浇第二次水;豆角生产最关键的是浇豆不浇荚,在豆角的盛花期不适宜浇水,所以第三水应在初花期前浇,并结合浇水喷施促花保果剂,这样更利于豆角开花坐荚。坐荚后应再浇一次小水,促进豆角膨大伸长。另外,不能偏施氮肥,否则会引起豆角蔓叶徒长而引起开花坐荚延迟,应增施磷肥,以促进根瘤的生成,增强其固氮能力。

(宁之月)

十一月大棚黄瓜管理有讲究

进入11月份,秋茬黄瓜多已经进入采摘期,而种植较晚的黄瓜刚开始吊蔓。随着棚内湿度增大,黄瓜上的问题也多了起来。提醒菜农,黄瓜生长期不同,管理重点也不完全相同。

吊蔓期黄瓜重在培育壮棵

黄瓜是一种高产蔬菜,结瓜期长,要想夺得后期的优质高产,首先要培育出健壮的植株。当前,定植较晚的黄瓜刚刚开始吊蔓,从现在到开花前的这段时间,管理的关键点就在于“下促根,上控旺”。

控水控肥控夜温 当前菜农应适当减少浇水,以促根系深扎。浇水时无需追肥,以培育出良好的根系为重点,可配合促根的功能性肥料,如甲壳素、氨基酸、腐殖酸等物质。蔬菜长势过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夜温过高。管理中应保持适当的昼夜温差,可有效控制植株徒长。

不要留瓜过早 很多菜农甚至在5-6片叶出现第一朵雌花时就开始留瓜,此时植株较小,一旦留瓜严重影响植株长势,容易造成弱棵。而且第一支瓜往往贴地,弯瓜多,着色不好,商品性差,根本卖不上价。菜农可根据植株长势选择合适的留瓜时间。

注意养护叶片 可叶面喷施几丁聚糖500倍、全营养叶面肥300倍、葡萄糖200倍、氨基酸或核苷酸叶面肥1000倍,补充养分,提高叶片抗逆性,增加营养积累,以叶养根。

结瓜期黄瓜平衡营养流向

当前,定植较早的黄瓜已经进入采摘期,正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有的菜农一味留瓜,导致植株长势弱,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留瓜要合理 建议菜农根据天气条件,合理调整留瓜数量,一般每隔三片叶留一支瓜比较正常。尤其是一些强雌性品种,切忌节节留瓜,很容易因为留瓜过多造成弱棵。

落蔓不要过低 一般来说,黄瓜正常生长需要保留12片叶以上,植株高度应在1.5米以上。不要为了省工落蔓过低,尤其是低温季节。落蔓时一定要配合摘叶。若菜农确实忙不过来,可以改为落蔓两次摘叶一次,避免大量叶片堆叠在一起,引起病害发生。

(乌马河)

蔬菜防寒技术措施

1.中耕培土结冻前结合中耕将土培于根旁,既可疏松土壤,又可保护根系,增强根系活力。中耕深度以7~10厘米为宜。

2.清沟排渍,抬厢增温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再加上光照不足,对蔬菜的生长发育很不利。这时的管理重点是防冻保暖,清沟排渍,疏通厢沟、围沟、腰沟和抬离厢面,增强厢面透气性和提高地温,不但有利于冬季的防冻防寒,还有利于来年春季的防涝防湿。

3.多施有机肥,少施氮肥低温前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1~2次,可增强蔬菜抗寒能力。每亩喷施稀薄人畜粪水400~500公斤,可减少土壤冻结,提高蔬菜根系抗寒能力。

4.熏烟或设风障霜冻来临之前,在上风头用杂草、秸秆、枯枝落叶等堆积点火熏烟,能有效地驱散寒流,使蔬菜免受冻害。还要在菜地北面用作物秸秆等编成1~1.5米高的挡风屏障,以防寒风直接侵袭蔬菜,减轻冻害。

(据《农民日报》)

番茄挂果严防枯萎病

当前秋茬番茄正值大量挂果期,不少菜农反映番茄出现死棵现象,表现为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多是因枯萎病导致的。

枯萎病病程长,定植开始侵染,多从根尖开始,到开花前后才开始表现出症状,表现出症状后仍可存活很长时间。番茄挂果后,植株长势变弱,营养消耗大,植株透支严重,枯萎病症状开始显现出来。

对于发生枯萎病的棚室,建议菜农在使用恶霉灵、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配合生根剂灌根的同时,叶面喷洒氨基酸类、甲壳素类叶面肥混加全营养叶面肥,叶面补充营养,满足果实膨果与转色所需的养分。

枯萎病病菌属土传病害,重茬地块易导致连年发病。枯萎病发生严重的棚室,在这茬番茄拔园后一定要做好土壤处理,避免贻害下茬。也可在清园后全棚撒施敌克松或高锰酸钾,翻入地中防治土传病害。

(邵子文)

小白菜根肿病如何防治

种植小白菜最好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5年左右的轮作,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病菌残留。并选择抗病品种用消毒剂进行处理后再行种植,以减少田间根肿病病菌侵染源。

加强小白菜生长期管理,适时浇水追肥,喷施蔬菜壮茎灵以提高植株吸水吸肥能力,促使植株叶片肥厚、植株茂盛、抗病性增强。并撒施适量石灰以改变土壤酸碱度,减少根肿病发生几率。

发现染病植株及时拔除,并全园喷施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控,配合光合营养膜肥混合使用,以助力植株吸收光能,光合作用增强,尽快恢复元气。

(据《农业科技报》)

猜你喜欢

枯萎病菜农豆角
青脆李枯萎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词语对对碰
氤氲豆角香
2014―2017年长江流域及江苏省区试棉花品种枯萎病抗性评价
菜农和学问家
露水露馅
83增抗剂防治西甜瓜两种病害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