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路径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的变化》一课为例

2018-11-22周丽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法目标活动

周丽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 问题的提出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增设的内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突破,也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定位不清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但教师常在备课上花很多功夫,力图完整呈现实践活动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把实践课上成了数学知识课。

2.实践活动缺位

多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是主角,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演示各种图片、提问,学生回答,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缺少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了热闹的演示课或表演课。

3.教学时间不足

数学综合实践课通常要求一课时完成,但是时间太短,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和探究。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进入期末检测和评价,所以教师不会再特地安排课时进行学习,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 微课程教学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创新

2013年,我开始实践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从最初的学习、思考、迷茫到后来的解惑、再认识、发现精妙所在,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过,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拓开思路及眼界的过程,特别是在综合实践领域尝试之后,我发现微课程教学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运动与身体的变化》一课为例,谈谈在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如何系统设计数学综合实践的活动,使整个教学立足于综合,着重发力在实践,致力于创新。

1.系统设计微课程教学法“三剑客”

微课程教学法的设计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目标管理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根据任务单制作的配套视频、既与课前学习衔接又注重内化拓展的课堂学习任务单,构成微课程教学法“三剑客”。系统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

(1)自主学习任务单,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微课程教学法的一大创新是设计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这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再无序,通过精准的目标、问题导向式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学习。

①达成目标——奠定学生学习的基调。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这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统计表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判断一组数据平均数的范围,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初步认识调查表,能根据需要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对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比较。

据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a.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b.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c.发展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我又思考课前应该让学生达成哪些目标,课堂应该让学生达成哪些目标。最后,提炼出课前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如图1)和课堂达成目标(如图2)。

对比达成目标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达成目标比教学目标具体精准。这是因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具体精准地达成目标,能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向着彼岸前行,达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内容。达成目标不仅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给教师提供了设计学习任务的依据。目标精准后,教师只需要根据达成目标,设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即可。

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不能达成目标,需要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来进行引导。刚开始实践微课程教学法时,我喜欢设计填空题等习题性质的题目,这样学生完成起来非常简单。可习题虽然具有练手、检测、复习等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只能发生在学习之后。如果在学习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给出习题,实际上就放弃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而对于问题来说,虽然问题也可以被看作习题的一种,但问题还具有让所有的孩子都会自主学习和举一反三的功能,能够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依据提炼的课前达成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如下页图3所示的学习任务。

设计之后与课前达成目标一一比对,任务1能100%检测目标1的达成程度,而任务2和3缺少对目标的完整检测。经过仔细推敲,我将学习任务修改为如下页图4所示。

经过修改后的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更加匹配,学生完成任务就能达成目标,获得学习成就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设计的关键所在。

(2)配套学习视频,保证学习质量的好帮手

学习任务确定之后,学生能否完成?以往因为学情存在差异,完成任务的质量差异也很大。微课程教学法创造了“需求导向”的资源开发路线,根据完成任务的需求开发配套学习资源。视频的主题立足于学生完成任务可能存在困难的地方,以便支持不同的学生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

图1 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

图2 课堂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

《运动与身体变化》的配套视频由许多小视频和图片组成,我采用小影软件来编辑制作微视频,视频中的很多片段都是学生自己出演,因此他们有很强的认同感。

视频主要解决三个问题:a.呈现运动引起身体的变化。根据“任务单”的任务一,在视频的开始环节,利用各种运动的视频集锦和图片,让学生感受运动会引起哪些身体变化。由于直观、清晰,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从而达成目标。b.介绍测量脉搏的方法。呈现一位学生示范测量脉搏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测量脉搏的方法。c.介绍实验的一般方法。呈现学生示范实验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对实验的一般步骤有基本了解,并收集与整理自己测试的实验数据,为课堂的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图3 第一次设计的学习任务

图4 第二次设计的学习任务

(3)创新课堂学习方式,延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如果说,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是学习知识,那么,课堂学习的任务就是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本节课我以微项目学习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亲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较好地体现了“综合与实践”课的核心价值。

在课始的检测环节,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本组同学在课前实验测得的数据,通过计算平均数,体验数据分析的价值。在微项目学习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算一算,既检测了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效,又明确了进一步开展活动的步骤和方法,有利于学生体会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程教学法借鉴项目学习,提出在课堂环节一定要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微项目学习(简称“微项目”)。“微项目”注重综合与实践,注重探究与应用,鼓励学生创新质疑。

本节综合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以“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讨论—反思引申”四个环节组成的“微项目”实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的广度与深度上得到拓展。

“微项目”实验的内容:小组合作,任选另一个(课前跳绳)运动项目进行实验,思考不同的运动项目与脉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各个小组分别选择广播体操、深蹲、仿绳跳、原地后踢腿跳、高抬腿等适合在室内进行的项目,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展示、交流等活动,探索与发现由运动而引起的脉搏变化的规律,体会不同运动强度与脉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感受有理有据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实验数据,启发学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初步体验平均数在描述和分析数据过程中的作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运动脉搏次数是衡量体育课上体能训练强度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学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学生脉搏次数的变化低于规定的要求,表明学生的运动量和活动强度不足。反之,则表明运动量和活动强度过度。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最后引申环节,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体育课形式,注意要健康科学。

孩子们每周都上体育课,但是从来没有设计过体育课,这样的设计过程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

● 微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地的保障

我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引领下,第一次尝试《运动与身体的变化》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获得了成功,除此以外我还尝试了许多其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实践,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微课程教学法确实能解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解决定位不清问题

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会定位不清,系统设计的“三剑客”是最好的指南针,指引教与学的方向。例如《数字与信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些教师会上成身份证号码编制规则的学习课。其实号码编制的规则已经存在,完全可以前置到课前学习。课堂应该让学生产生编码的需求,从而自主制订规则,进行编码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定位才符合课程标准。

2.弥补活动缺位问题

许多数学综合性实践活动,如《制订旅行计划》《树叶中的比》等,是需要学生参与的,但实际情况很难实现,而如果运用微课程教学法,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了解制订旅行计划的相关知识,或者收集树叶的情况等,那么课堂上的研究就会有理可依、有据可查,综合实践的活动才不会缺位。

3.解决时间不足问题

微课程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前移,课堂学习时间主要用在探索有价值的内容上。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探索的内容非常多,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现在,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可以自主学习把正方体的一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或5份后,正方体一面涂色、两面涂色、三面涂色的个数,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到课堂上参与活动,内化提升,梳理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加完整。

除了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微课程教学法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常态化的教学路径。有的教师认为,经过仔细打磨、精心设计的教学更加精彩,而且也能解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上述问题。但是,这样的成本是昂贵的,常态的教学又如何做到一遍一遍打磨。最关键的是,这些表面精致的课堂,教师仍然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他们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既定的任务,“白驹过隙”,未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回忆。而微课程教学法,以三大模块为教学模型,以“问题导向”开路,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教学视频的组合,在课前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到课堂上,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完成知识内化与提升。教师不会走偏,学生学得开心、扎实,有成就感,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总之,微课程教学法,立足综合,重在实践,志在创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自主地学,成就教与学最美丽的天空。

猜你喜欢

教学法目标活动
“六小”活动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活动随手拍”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