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石库门

2018-11-21潘春华翟爱萍

神州民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厢房石库门民居

潘春华 翟爱萍

石库门是旧时上海传统弄堂最具代表性及民居特色的建筑,它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特点,逐步成了上海传统里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上海石库门建筑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了当时沪上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仍有不少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上海石库门建筑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清同治年间。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鎮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富商、地主、官绅以及难民纷纷举家拥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这批人急需住房,促使上海发生了自开埠以后第一次“房荒”。在租界里的外国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看到投资房地产比鸦片贸易赚钱还要快,就大量建起中西合璧的石库门联排房子供租售。上海有门牌号也是自那个时期开始。第一批石库门里弄诞生后,它作为上海民居的主流建筑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里弄和公寓出现,石库门建筑的建造才逐渐停止。

“石库门”的名称由来,至今说法不一。或认为其大门外形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显其坚固,内部结构又类似仓库,故称“石库门”;或认为古代帝王的宫殿有路门、应门、皋门、雉门和库门五门,诸侯的宫殿有路门、雉门和库门三门,两者都把最外面的大门称为“库门”;或认为以“库门”之“库”作为此类建筑的名称核心,有强调“储藏财物”的意义,表露出当时迁居上海的江南富户对于传统民居藏财的留恋心态。

上海旧弄堂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是多重的,既有来自西方的建筑手法,也有取自传统江南民居的造型。石库门弄口大体坐北朝南,外形为中国传统式牌楼,由门框、门楣和门扇组成,颇显高大气派。门框是石库门建筑中最精彩的部分,装饰最为丰富。早期多用石头砌成,后期则混用石头、砖头和水泥等。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大门门扇采用二扇实心厚木黑漆木门,足有三四米高,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铜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照江南普通民居。住宅单体平面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早期多由三开间二厢房或五开间二层楼的格局组成,基本上保存了传统江南民居左右对称、尊卑有序的空间秩序。

进门后为一个20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堂的两侧按方位分别为前厢房、后厢房、东厢房和西厢房,每间房面积在20平方米上下。在前厢房后面是一道一米左右见宽的楼梯,木质的,暗暗地,所以住在两楼以上的住户分别会在楼梯顶上安装一盏瓦数很小的电灯,控制开关一般都安装在家里操作,有客人来才会开启这盏电灯,自家人上下行走,自然熟门熟路不用开启。这也说明上海人是比较注重节俭的。石库门一般为两层,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三层只有部分建筑,加上一个晒台

此外,传统江南民居常采用可移动或者可装卸的板壁、屏门、屏风、格扇门窗等,这种灵活的屏隔方式是其一大特色。倘逢佳节或红白大事,全部拆卸,成为敞厅,与前后院连成一体,甚至可以作为临时的书场和戏院。在夏季,楼上隔扇可全部卸掉,敞若亭轩,四面透风,凉快爽人。这种利用灵活的屏隔来改变建筑的室内面积大小的方法,也被后来石库门建筑的设计者吸收,石库门厢房前后多采用板壁、屏门,极易前后移动来改变空间的大小。

上世纪初,随着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结构变化,居民的生活习惯发生明显变化,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和样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适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单进”(即无厢房)、“两进”(一客堂一厢房)。弄堂宽约为4米、楼层主要为2~3层;在楼梯平台处设亭子间,立面采用阳台;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20年代后,一般都安装了卫生设备。

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紧张,部分住户又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所以大多数石库门改变了设计的初衷,成为多户同住一门的住宅。旧时,石库门都是几家人合用厨房,以前以烧煤炉为主,后来逐步安装了管道煤气;石库门基本没有卫生间,家家户户用马桶,放在家里最隐秘的地方。所以在石库门集聚地方,一清早有两大人文景观:一是生炉子,烟雾袅绕,一是倒马桶,喊声一片。

石库门内基本没有个人隐私,两米多高的窗户一字排开,全景式地展现家庭的每一角落,犹如影视剧《七十二家房客》一般,这家今天烧什么菜,那家明天有啥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要看石库门内的居民是否和谐,只要看厨房内安装几个自来水龙头就可以了,有的一枝独秀,有的一排长龙,而且每家每户都会在龙头上加装水表和一把锁。

上海的石库门里弄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曾一度占上海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包括卢湾区成都南路正元里、淮海巷、美仁里;卢湾区长乐路庆福里、中和屯、高福里;卢湾区茂民北路兴庆里;静安区石门一路新华里;静安区威海路张园内的春阳里、祥云里。还有南京西路上的静安别墅、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北京路之间占地1.33公顷的兴仁里,中山南路新码头街的敦仁里、棉阳里、吉祥里等。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100多年来,在上海石库门里发生了诸多牵动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兴业路76号石库门内举行。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中国共产党就诞生在兴业路76号这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1920年3月,俞秀松等8名青年在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发起组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中央机关便设在此石库门内。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也是作于上海公共租界石库门的亭子间内。此外,著名的石库门有:周璇居住过的尚贤坊,淮海坊,和合坊,渔阳里,光明邨等等。

靠近外滩有一处石库门房子,被称为“广式石库门”。这家房子的业主是广州人,他入乡随俗,将门头做成了石库门,但他乡情难舍,里厢依然是按照广式里弄风格建造,所以上海的石库门通常只有一进,他家的房子却有三进。

闸北区慎余里是一片东临黄浦江、南抵苏州河、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石库门建筑群,内有7条弄堂,伫立着约50幢砖木结构的二层石库门建筑,规划严整,全部为双开间一厢房。每一幢房子清一色青砖到顶,楼顶有晒台,二楼都有钢筋水泥结构的阳台,整个建筑群保存得非常完好,里面还有两处石库门民宅保护价值较高。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石库门里弄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保护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的重更性。2010年6月,“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原汁原味的石库门仍散落在上海城区那些你容易忽略的弄堂里,石库门也作为上海一种特有的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上海近代文明。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了老一代上海人温馨的记忆。

猜你喜欢

厢房石库门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绝 句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寿星(外一首)
奇趣民居
“艺术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