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8-11-21毛海军郑世林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校企体系专业

毛海军,郑世林,梁 强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创新具有历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性强、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要掌握管理与经济理论知识,更要拥有管理的实践能力,工商管理学科[1]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是各个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一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基于模拟仿真系统开展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运营有一定差距,很难模拟真实环境。与企业紧密协作,将企业的运营环境搬到课堂,或是让学生进入企业,为学生创造最佳实践环境,是培养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既不能脱离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也不能脱离开企业实际运营环境的熏陶[2]。

民族高等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民族高等院校的学生中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比例较高,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较高,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源相比较,这些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机会更少。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先进的、科学合理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实践教学是属于“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在实践教学中,难免要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甚至具体从事企业某一个环节的经营活动,比如基层具体业务,如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客户接待、物流、包装、质检等工作。有些同学或家长认为这些工作比较辛苦,需要较多“体力”,更愿意从事工作场所在办公室的“脑力”劳动。

认为通过系统模拟仿真就能获得足够的实践能力。不可否认,系统模拟仿真是一类很好的实践方式,对于模拟复杂、不方便进入的实际企业运营环境,或是企业实际运营时间跨度较长无法组织教学的环境具有独特优势。但模拟环境很难再现真实场景中的每一个状态,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影响因素会随时发生变化。

认为在校学好理论知识就行,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可以锻炼。不少同学不重视实践,对实践工作没有兴趣,态度不端正。

认为实践能力培养就是去企业兼职。当前有不少教师和同学认为培养实践能力就是去企业找一份兼职工作。到企业兼职,肯定能学到很多在学校理论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实践技能,但也存在片面化和单一化,兼职工作是以完成工作为目标,而不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导致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锻炼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能力。

1.2 缺乏科学的实践培养体系

培养方案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碎片化。一般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都是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设置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而这些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之间往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很多培养方案受限于总学分和总学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连续性。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3]。虽然理论知识传授教师都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会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展开,但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往往缺乏专业相关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难以无隙融合。

1.3 缺乏高效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实践教学师资缺乏。首先高校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而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大多在企业中身居要职,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创造的社会财富,高校对他们都缺乏吸引力,导致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缺乏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民族高校也不例外。校内实践教学往往还是由理论教学的教师来授课,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校外实践教学往往“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多数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以参观访问、讲座的形式开展,深入企业或是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比较少。

2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需要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知识,也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管理实际的实践能力,如果仅有理论知识,不应用于实践,那么理论知识就不能“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4]。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消化理论知识,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更科学、规范。

以大连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例,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网络,构建贯穿大学四年全学习周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1 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网络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全社会参与,特别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应该参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网络如图1。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网络中各参与方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图1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网络

(1)大学生本人。大学生本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要有主观能动性,要充分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家庭。学生家庭应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能力提升的各个环节,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班级。在国内,大学学习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单元,班风学风对大学生学习状态具有很大影响。班级纪律好、学风正,班级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班风建设,要注意发挥班委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4)专业。专业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需要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规划和设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

(5)辅导员。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包括班级活动、住宿、思想动态和教学活动秩序等。

(6)班导师。班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提升规划,指导班级教学活动开展,跟踪班级实践教学进程和效果。

(7)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面向各种类企业事业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企业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提供岗位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内容,并指导学生校外实践。

(8)教师。教师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理论课程的讲授、实践课程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理论和实践素养也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质量。

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社会网络中的校内外各参与方积极互动,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高效互通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网络,及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层次包括基本素养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周期从大学生入学即开始,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不间断连续开展,培养体系如图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包括五大体系:以理论课程设置课内实验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为主的校内集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的校内外合作完成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假期社会实践为主的校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实践等为主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五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涵盖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

图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理论课程设置课内实验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布于大学四年各学期学习过程中,每学期均开设不同培养层次的理论课程,并在理论课程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统计学”“基础会计学”“组织行为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沟通”“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礼仪”“广告学”等28门,共300学时。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2)校内集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集中于大一下学期到大四阶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程。这类实践能力培养在集中时间段内开展。目前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上机实训”“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训”“管理沟通模拟训练”“生产营运模拟训练”“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训练”“ERP沙盘模拟训练”“VBSE模拟训练”“财会实验模拟训练”等。这些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分布于不同学期,按所学理论知识顺序依次开展。

(3)校内外协同合作完成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集中于大一下学期到大四阶段。主要开设了企业认知实习、市场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这类实践能力培养课程需要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协同合作。

(4)假期校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每个假期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体系,分专题为学生布置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实习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在大一假期阶段,主要是以学生家庭所在地社会经济中某一专题为主开展社会调查,如某个行业的就业情况调查,某类企业发展情况调查,主要了解宏观社会经济情况。大二假期阶段,主要以较微观的社会经济调查为主,如某个企业发展概况调查,包括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品牌形象等。大三假期阶段,主要以深入企业开展岗位实习为主,结合实习岗位就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的某些方面深入调查,如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生产管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发展战略等。大四假期阶段,深入企业岗位实习,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并能够通过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5)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实践活动为主。主要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余时间开展,以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应变、沟通、组织协调、分析和决策能力。

3 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校是主体,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并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5]。大连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松散合作、紧密协作和深度合作三种模式。

3.1 松散校企合作模式

松散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过程中,只就某一次或某些环节配合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市场调查、企业认知实习环节往往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不需要校企双方深度配合,不用进行大量的前期合作沟通与交流。由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大学前两年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企业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初步的了解,从感观上对企业进行认识。

3.2 紧密协作合作模式

紧密协作合作模式是指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开展较深层次的合作,比如学生深入企业某一生产运营环节,或是企业参与某一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结果考核方法的确定。如组织学生对企业产品在本地进行品牌推广,对企业产品开展网上营销等。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过程中,与校外知名企业开展紧密协作合作模式,前期对专业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沟通,包括实习面试、实习前培训、实习过程中的专题培训、实习考核方式、特殊情况应对处理措施等。企业派专人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指导教师、辅导员全程跟踪校外实践过程,及时协调处理突发情况,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深度合作模式

深度合作模式是指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培养过程。第一种情况是从企业认知实习开始就与专业对接,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或大多数实践环节中参与进来;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设计企业需要的定制课程,培养企业定制人才。第一种情况下,企业向学校开放部分不涉及企业经营机密的运营数据,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实际经营作为案例,结合企业运营各个环节,与企业一起设计各个专题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每一个实践环节都能在真实而详细的运营环境中开展。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真实,使用数据真实,分析实际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措施。这种情况由于企业需要向学校开放经营数据,受实际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实际开展得比较少。第二种情况下,企业定制课程由企业工作人员来授课,或是把课堂搬到企业,或是企业人员与校内人员共同开发授课资料。这种情况由于为企业培养定制人才,企业有动力;学生就业有保证,学生有积极性;校内教师可以与企业深度协同,可以获得很多实践教学素材,教师也有积极性。目前可以见到以不同形式的企业定制班开展教学。

4 结 语

针对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了全社会参与的实践教学社会网络,建立了贯穿大学四年全学习周期的五大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并对校企协作的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在大连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部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