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梅桩壶的艺术创作

2018-11-21张言堂

山东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壶把器型美感

张言堂

图1 心梅桩壶

在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梅花——始终占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历来都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梅者,集不畏严寒,俏也不争春,销魂彻骨的特质于一身,其高洁的气度广受大众喜爱,能有如斯般壮丽的人生堪称无愧于自己。画梅之风从何而起,历来无法定论,画梅之风盛于宋代,这一时期的画梅技法,从勾勒着色、偏重梅形态到以丹粉点染、没骨法、飞白枝干、颜色点花等,使梅有了更传神的水边林下风致。这种由绘画技法带来的革新,经过紫砂制作艺人的转化吸收,使紫砂艺术品的创作,增添传神底蕴。现代紫砂艺术作品中的梅,既继承了传统紫砂作品梅的题材,又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使现代紫砂艺术梅花题材更加多彩纷呈。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次第绽放,暗香浮动的场景在这句诗中唯美展现,这景致不禁想让人长久的留住。这种美景,看在紫砂匠人的眼中,落入匠人心中,在手下将这种景致化作一把把动人的梅花紫砂壶。正是这种对于梅花的喜爱,也使紫砂器中出现了许多让人称赞的作品。让我们在千变万化的紫砂造型中,感受梅花在紫砂世界的独特风姿。这款名为心梅桩壶的作品,就将梅的意境与紫砂相互融合的恰到好处。

紫砂作品的器型选择向来重要。圆器柔括、朴若润玉,曲折圆润,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方器线面平整,轮廓清晰、简明,更多展现出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这款心梅桩壶,选用多变的几何形态,可以更好的将自然形体展现。加之贴塑梅花的使用,更是巧妙的将形、色、工相互融合,壶把梅枝惟妙惟肖,形态逼真。生动形象的筋纹融入其中,更显线条精妙,生动流畅,使作品整体凸显出制作人的构思之精巧独到。

心梅桩壶全器的轮廓线条既清新出尘,又能体现出梅枝傲骨不屈的精神。壶身本体采用圆柱身形筒,这个形态的选择,恰恰可以凸显出作品的气度饱满、蕴蓄及神采奕奕,将韵性感悟和气度性美感、完美融合。

梅花壶的重点取决于如何运用好梅之奇、梅之疏、梅之曲。在心梅桩壶的壶嘴、壶把以及壶身处,这三点运用的颇为精妙。采用的平肩、嵌盖式、三弯梅枝流等造型,凸显出整体形态简练,不繁复。壶身一侧的梅花两三,更显清雅俊逸。紫砂壶艺术创作中,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再加之艺术抽象的形态展现,在紫砂器型中有相当多的使用,而心梅桩壶所表现出来的形态遒劲而有力,更显壶身体态的饱满。整器看来浑然天成,意境悠远。壶把处的枝干虬曲苍劲,富于变化,壶身的梅花或含苞或半开、或盛放,疏密有致。整体处理一气呵成,张弛有度,气势横生,富有生命的魄力。

梅花的美感在于花的雅洁,也在于其独特香气,壶把与壶身连接处的两三梅花,既为整器添增了清幽之气,雅韵之风,又呈秉自然,富含生动鲜活之感。正谓之“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心梅桩壶的装饰的手法也堪称出神入化,点到为止。既体现神韵,又不失雅致。梅桩壶其壶盖的设计颇为精妙,壶钮将捏塑和雕镂技法相结合,采用生肖壶钮,形态似躺卧细犬,既解决了壶钮在整体器型的突兀,也营造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创作者抓住其壶身、壶把、壶嘴三者之间的流畅动感,制作手法应对自如,技法纯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名博天下,既是茶的知己,也是茶人的知音。它承载茶人的情怀,也包含紫砂艺人的艺术匠心。在紫砂的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创作,并不拘泥于器物本身,且超脱于器物之外。

紫砂器的各种器型是在方器、圆器的原有基础上,多次创作演变而来。在造型中“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说法,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既不能拘泥于古法,又要留住器型的精华,这也是数百年来无数艺人创作经验探索的结论。

在陶瓷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紫砂文化作为中华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色彩。既承载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可谓是内见其心境,外见于物表。现在,紫砂工艺又继续在早期紫砂的基础上不断继承与发展,将紫砂艺术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这也是无数收藏爱好者、品茶人所喜闻乐见的。

猜你喜欢

壶把器型美感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小羊首圆炉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