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次循环冷冻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

2018-11-20曾健滢施娟娟秦子淋何丽华徐克成牛立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冰球瘤体气胸

曾健滢, 施娟娟, 牛 涛, 秦子淋, 何丽华, 徐克成, 牛立志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后5年或以上生存率仅为18%。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E)占其中大多数。70%~80%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无手术指证[1]。经皮冷冻疗法具有侵入性低、降低荷瘤水平、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生存质量的优点,可作为肺癌[2-4]或转移性肺肿瘤[5]的治疗选择之一。 有基础研究证实,对含气肺组织的冷冻中,3次循环冷冻消融面积大于2次循环冷冻[6-8]。为探讨不同冷冻-复温循环次数对晚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回顾我院接受2/3次冷冻循环的晚期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2/3次循环冷冻消融治疗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

1.1.1 入组标准 ①病理分型为NSCLC;②肿瘤分期为Ⅲb期或Ⅳ期,肿瘤分期标准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 7 版 NSCLC TNM 标准;③EGFR、ALK、ROS1、c-Met基因检测为阴性,术前接受2~4个疗程的诱导化疗,全身无进展,原发灶稳定(SD)或原发病灶出现进展(PD)且直径≤5 cm的患者;④EGFR、ALK、ROS1、c-Met基因检测阳性,靶向药物治疗后全身无进展,原发灶稳定(SD)或原发病灶出现进展(PD)且直径≤5 cm患者;⑤血小板计数≥80×109/L,白细胞计数≥3×109/L,嗜中性粒细胞计数≥2×109/L,血红蛋白≥90 g/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

1.1.2 排除标准 ①肿块靠近纵隔大血管,预计穿刺途径不可避免地会伤及大血管者;②严重的肺功能低下;③有明显恶病质及出血倾向;④肿瘤弥漫性生长及脑肿瘤患者;④PS评分>2;⑤预期生存期<6个月;⑥3级或以上高血压;⑦严重心血管疾病;⑧活动性感染。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9例,其中男68例,女31例。 平均年龄(57.5±8.3)(24~82)岁。 其中接受 3 次冷冻-复温循环57例次(52例,接受2次冷冻者5例)接受2次冷冻-复温循环患者50例次(47例,接受2次冷冻者3例)。两组基线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表1)。本研究获医院学术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患者在冷冻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入组患者基线数据 n(%)

1.2 方法

1.2.1 经皮冷冻治疗NSCLC 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确定肿瘤病变区域、选择体位及穿刺点的体表定位、穿刺路径和制定消融参数。患者推入CT室后常规消毒铺巾,全身麻醉配合局部浸润麻醉。手术采用以色列Galil公司冷冻外科系统(型号Cryo-HitTM)和直径为1.47 mm的冷冻探针。术前增强CT扫描,再次确定肿瘤大小、形状、位置及其与邻近脏器、大血管和神经的关系,确定冷冻探针推进方向、角度及深度,在避开大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后进针。对直径<3 cm肿瘤,将2~3支冷冻探针置于肿瘤边缘,形成“夹击冷冻”。直径≥3 cm的肿瘤则采用“适形冷冻法”,冷冻探针针间距≤1.5 cm,冷冻探针距肿瘤边缘小于1 cm。

消融参数:3次循环冷冻治疗组3次组冷冻10 min,复温3 min为1次循环,合计3次冷冻-复温循环;2次循环冷冻治疗组(2次组)冷冻15 min,复温5 min为1次循环,合计2次冷冻-复温循环。每次循环结束时。CT扫描检测冰球范围是否达到预定消融范围,冰球与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距离,以及是否发生术中并发症,如气胸,出血等。术毕再次CT扫描评估技术成功情况,肿瘤周围因肺组织损伤出现的毛玻璃样影要大于肿瘤10 mm。术毕,推送重症监护室监护12 h。术后禁食6 h,予以止血、镇痛抗炎等对症治疗3~4 d。术后24~48 h摄X线胸片观察是否有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

1.2.2 术后观察指标

1.2.2.1 术后不良反应: 记录冷冻术中及术后30 d内所有不良反应并根据CTCAE4.0(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 version 4.0)进行评分。

1.2.2.2 影像学改变:冷冻术前、后 3、6、12 个月给予CT检查并应用mRECIST标准评价局部疗效[8]。结果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独立阅片评价,如果意见有分歧时,集体阅片并达成共识。计算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美国San Diego公司GraphPad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表示,两组连续数据比较采用非配对双尾t检验。两组离散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99例患者合计接受冷冻治疗NSCLC治疗107例次,完成率 100%。随访时间 7.2~21.8个月,平均13.4 个月。 根据 mRECST 标准,3 次组术后 3、6、12 个月获得的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8.8%、69.2%、60.0%和 98.1%、94.2%、86.0%。 2 次组术后3、6、12个月获得的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 70.0%、64.4%、52.3%和 93.6%、88.9%、72.7%。

瘤体直径<3 cm者,冷冻结束时,冰球覆盖率为100%。病灶周围可见毛玻璃样影。术后1个月CT扫描可见病灶片状低密度影提示病灶坏死。邻近肺组织无强化;3个月复查可见纤维条索影;6个月扫描示病灶体积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术后12个月时,3次组和2次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1%和 17.1%(P=0.038 4),疾病缓解率分别为 65.4%和 59.4%。

瘤体直径在3~5 cm者,冷冻结束时,冰球覆盖率为100%。术后1个月CT扫描可见大片病灶密度降低。3、6个月复查示部分病灶出现空洞、体积逐渐缩小(图1)。术后12个月,3次组和2次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25.0%和 28.6%(P=0.995 7),疾病缓解率分别为 54.2%和 43.5%。

2.2 术后不良反应

99例患者接受冷冻治疗术后30 d内合计发生不良反应198例次。无术中死亡。根据CTCAE4.0版分级,所发生的术后不良反应均为1级或2级。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P>0.05)。

3次组因中重度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13例次(25.0%),2次组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 9例次(19.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冷冻循环次数与气胸或胸腔积液发生率无关(P>0.05,图 2)。

3 讨论

对肺肿瘤消融,为获得治愈性消融,在安全的前提下,覆盖范围应包括靶肿瘤及瘤体周边0.5~1.0 cm 肺组织,即“消融区”[9]。传统肝、肾等实质性器官标准采用2次循环冷冻疗法。然而,由于肺组织含有气体,第1次冷冻通常难以获得满意的“消融区”。本组和国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3次循环冷冻肺组织能获得比2次循环冷冻更大的消融范围[7,10],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将 3 次循环冷冻应用于临床中肺癌的冷冻消融,如de Baere等[5]采用3次循环冷冻治疗转移性肺肿瘤,获得94.2%的1年肿瘤局部控制率。Lyons等[11]采用3次循环冷冻治疗原发性肺肿瘤及转移性肺肿瘤,局部复发率控制在9.0%。根据本研究结果,3次循环冷冻与2次循环冷冻均有效消融直径≤5 cm的NSCLC,且3次循环冷冻可获得较2次更高的疾病控制率和疾病缓解率。对瘤体直径<3 cm肿瘤,3次循环冷冻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2次循环冷冻治疗组(P<0.05)。

图1 3次循环冷冻治疗瘤体直径范围3~5 cm肺腺癌

表2 不同循环冷冻次数治疗晚期NSCLC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n(%)

究其原因可能是:①3次或2次循环冷冻所产生冰球均能充分覆盖瘤体。但在冷冻总时长相同的情况下,3次循环冷冻产生的冰球更大[6-7],可能有效灭活或促凋亡周边残存肿瘤组织;②3次冷冻-复温循环因为增加1次冷冻复温过程,即增加反复冻融的次数,可能进一步促进胞内冰晶的形成,使肿瘤细胞破裂并彻底坏死;③可能与解冻过程中传导冰和液体/出血的形成有关,使导热系数提高了约20倍[6];④对范围相同的坏死消融区,3次循环冷冻用时更短[10],而冷冻速率与细胞杀伤力成正相关[12];⑤本研究亦证实,在相同冰球范围内,3次循环冷冻可获得比2次循环冷冻更大的中心坏死区[13]。因此,对瘤体直径<3 cm的NSCLC,与2次循环冷冻相比,3次循环冷冻消融疗法获得疗效更佳。

图2 不同冷冻-复温循环次数治疗晚期NSCLC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的比较

对直径在3~5 cm、邻近纵隔、大血管等重要脏器的 NSCLC,术前评估难以获得瘤体周边 0.5~1.0 cm肺组织的“消融区”,考虑术后残留复发风险。对此类肿瘤,可计划2次冷冻或其它治疗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气胸及胸腔积液是冷冻术后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14-15],因此,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气胸及胸腔积液发生率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虽然插入的冷冻探针数量是引起术后气胸风险因素[16],2、3次循环冷冻治疗组术后气胸发生率、因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产生单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冷冻循环次数与气胸或胸腔积液发生率无关。由此证实,经皮冷冻消融NSCLC的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冷冻-复温次数无关。

因此,认为通过增加循环冷冻次数,可有效提高对直径<3 cm的肺肿瘤的治疗效果,且术后不良反应不显著增加,该法可向临床推广。然而,本研究入组人数较少,继续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将进一步验证结果。

猜你喜欢

冰球瘤体气胸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冰球
冰与火的运动——冰球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