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差异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2018-11-20于亚梅余云华韩贺东胡海鹰鲍礼智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高龄冠心病

于亚梅, 余云华, 韩贺东, 李 然, 胡海鹰, 沈 明, 鲍礼智, 郑 兴

随着近年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1]。既往较多研究显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女性冠心病患者较男性有更高病死率,并发症更常见[2-4];也有一些研究提示接受PCI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并无性别差异或性别差异正逐渐减小[5-7]。我国鲜有研究报道高龄冠心病患者PCI临床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接受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住院期及随访期临床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治疗的≥75岁高龄患者共计451例(男259例,女192例),排除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感染、严重肝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后1、6、12、18个月随访。术后18个月失访率2.9%。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临床特征、入院时实验室检验及辅助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以及PCI情况、住院和随访期间不适症状、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相关概念定义:MACCE,指各种原因所致死亡事件、再发Q波性心肌梗死、须行急症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脑血管意外事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 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以中位数(4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率或百分构成比描述;Kaplan-Meier曲线描述不同性别间生存曲线,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与专业知识筛选变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男性组与女性组患者临床特征

入选高龄冠心病患者451例,其中男259例(57.4%,男性组),女 192 例(42.6%,女性组),两组间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吸烟史(44.8%对3.6%)、慢性肾功能不全(11.2%对4.7%)比例高于女性组(P<0.05);糖尿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高血压比例(84.4%)高于男性组(71.0%)(P<0.05);两组间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功能≥Ⅲ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应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血肌酐值高于女性组,分别为(104.10±58.27) μmol/L、(78.28±27.09) μmol/L(P<0.001);两组间脑钠肽(BNP)、肌钙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

2.2 PCI治疗特点

男性组三支血管(43.2%对33.9%)、C型冠状动脉病变(47.5%对33.9%)、左主干病变比例(11.2%对5.7%)比例均高于女性组(P<0.05);两组间手术持续时间、闭塞病变、钙化病变、急症PCI、植入支架≥3枚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Syntax 评分(18.94±12.94)高于女性组(15.88±9.99)(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特点

2.3 术后MACCE发生情况及Logistic回归分析

两组间住院期与术后1、6、12个月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术后18个月MACCE发生率(22.7%)显著高于女性组(12.6%)(P<0.01)(表3)。

表3 两组术后MACCE发生情况 n(%)

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临床专业知识筛选出性别、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出血、β受体阻滞剂、尿素氮、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病变血管数、Syntax评分、钙化病变、闭塞病变等共13个变量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Ⅲ级(OR=2.016,95%CI=1.069~3.803,P=0.030)、β 受体阻滞剂(OR=1.504,95%CI=1.071~2.110,P=0.018)、尿素氮(OR=1.102,95%CI=1.007~1.206,P=0.035)、 急性心肌梗死(OR=2.095,95%CI=1.080~4.066,P=0.029)是PCI术后18个月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是保护性因素(OR=0.463,95%CI=0.248~0.866,P=0.016)。

2.4 住院期及随访期死亡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死亡共9例,其中多脏器衰竭1例,心血管死亡8例(心脏破裂1例,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跳骤停1例);术后1个月新增死亡3例,其中心力衰竭、肺炎、多脏器衰竭各1例;术后6个月新增死亡15例,其中心血管死亡6例(心力衰竭5例,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衰竭2例,多脏器衰竭1例,1例呼吸衰竭,具体死因不详3例;术后12个月新增死亡15例,其中心力衰竭2例,肾衰竭2例,多脏器衰竭2例,消化道肿瘤3例,肺部疾病2例,脑出血1例,死因不详3例;术后18个月新增死亡11例,其中心血管死亡6例(心力衰竭5例,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出血2例,消化道肿瘤、肾衰竭、急性阑尾炎伴穿孔各1例。两组间住院期与术后1、6、12个月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男性组全因死亡率(15.6%)显著高于女性组(7.1%)(P<0.01);术后 1、6、12、18 个月心血管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两组间术后18个月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组死亡率高于女性组(P<0.05)(图 1)。

表4 住院期及随访期死亡情况 n(%)

图1 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生存曲线

3 讨论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8]。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升高,病变加重,致残致死率明显提高。高龄患者血管病变多为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复杂性病变、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且复杂,临床处理较棘手[9]。关于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证据较少。

既往研究多显示男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优于女性[10-11],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8个月全因病死率及MACCE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史比例低,慢性肾病史比例高,可使抑制心肌重构、改善预后的ACEI/ARB类药物应用较少于女性患者。本组高龄男性患者C型病变、3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于女性患者,Syntax评分高于女性,可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增加了PCI风险、术后并发症可能,不利于预后。刘海伟等[12]报道分析10 399例冠心病患者临床及造影结果,>60岁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比伴发临床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病变重,绝经5~10年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开始明显增加,绝经10年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加重。有研究显示内源性雌激素变化对女性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何培源等[14]研究分析≥75岁冠心病患者PCI预后,结果显示术后1年男性与女性患者MACCE、死亡、靶血管重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术后1年两组间MACCE、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8个月MACCE、全因病死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也显示性别是术后18个月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样本量与随访时间有限。期待通过延长随访时间、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探讨高龄男性与女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差异性。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高龄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警惕冠心病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