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协同创新常见模式的路径探析

2018-11-19李轲王世红

中国市场 2018年36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企业

李轲 王世红

[摘 要]企业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一定模式做支撑。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和企业实践状况的考察,企业协同创新的常见模式主要有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产学研联盟三种,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依据协同层次与水平不同,三种模式依次递进,协同程度渐次提升,实施路径也各有侧重。

[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075

企业协同创新能否成功实现,需要依赖一定的模式做载体。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路径自然也会各有不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系未来的演进发展路径是“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一个系统或者一个组织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它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相类似,系统或组织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这个路径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施路径的选择,同样需要注意路径依赖的问题。路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模式实施的成败,选准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实施路径至关重要。

通过对现有大量文献的检索和对现实企业实践的观察与考察,企业协同创新常见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产学研联盟三种。技术联盟是相对单一的联盟模式,产业联盟模式则是技术联盟模式的升华和拓展,是较为综合和全面的联盟模式,而产学研联盟是最为常见和成熟的模式,其合作也最为全面和深入,也是学者们关注与研究最多的一种模式。三种常见联盟模式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依据协同层次与水平不同,三种模式依次递进,协同程度渐次提升。根据这一脉络,下文将各有侧重地简要介绍其实施路径。

1 技术联盟协同创新模式实施路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先进的技术引导与技术突破,就难以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长此以往,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地位就难以维系和保持。技术因素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企业要不断地谋求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企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是以技术创新为协同的纽带和核心内容,其实施路径与技术的研发、使用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在实践中该模式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转让形式、委托研发形式、联合攻关形式、内部一体化形式、共建基地与共建实体等形式。从技术转让形式逐渐演进到共建实体形式,说明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水平和层次均得到大幅提升,是协同模式不断升级、协同程度不断深化的突出表现。

技术转让形式是企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的低级层次。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只是根据自身对技术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市场上“随机地”选择技术的供给者,与技术供应者之间关系松散、不稳定,随意性大。在供给技术不理想的情况下,技术转让交易就是“一锤子买卖”,甚至谈不上是“合作”,更不用说“协同”发展了。即使有相对稳定的技术供应者,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脆弱。稍有问题出现,合作关系随时有可能中止。

委托研发形式是技术转让形式的深化,其所呈现出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而言更加稳定一些,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常态化一些。企业经过仔细筛选与沟通,确定技术委托对象,一般而言大多为高校科研院所,委托方承担企业急需技术的研发工作,根据委托—代理合同,明确和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这种形式开始出现“协同”的影子。

联合攻关形式企业与协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是“协同”思想的真正体现。通过联合攻克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双方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甚至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通力合作,共赢发展。

共建基地与共建实体则是企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的高级层次。通过技术的联合攻关与开发,协同双方可以更加深入地整合资源,共建基地和共建实体就是协同创新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合作与协同,不仅打通了产—学—研有序循环的通道,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更加密切了协同各方的关系,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模式实施路径

谈到产业联盟,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相关概念——产业集群,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来看,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從空间经济角度阐释整个行业、产业的集聚与分布问题,而产业联盟则主要是指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或者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企业间联合组织,是联盟企业间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主要模式。

2.1 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

产业集群概念的正式提出应始于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该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随后掀起了对其研究的热潮。时至今日,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说来,由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技术的淘汰频率大大加快,一个企业仅仅靠自身技术力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新需求或者去独立攻克现实中的种种技术难题,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在此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市场企业组织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波特认为,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产业竞争的实践经验来看,大凡那些具有很强区域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其所涉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开来的。正是由于在同一产业内部相关的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产业的竞争力才会显著提升。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内部相关企业协同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2.2 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发展产业联盟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在空间布局与分工上越科学,产业联盟形成的空间和概率就越大。企业应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发展产业联盟,通过产业之间的协作来贯彻和落实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实践中常见的产业联盟类型主要有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產业联盟、创意合作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产业联盟五大类型。发展产业联盟有利于企业降低技术研发的成本与风险,有利于企业开发共同市场,有利于企业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一种类型,有侧重地进行产业联盟。无论采用哪种模式,路径虽有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其目标却是一样的,都是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双方的合作与共赢,提升各自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 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模式实施路径

产学研联盟是一个协同水平高、协作主体多元、协作过程复杂、协作方式各异的创新联盟。在实践中,产学研联盟也相对地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类型居于亚层次级别的协同方式。例如,学者谢开勇(2003)认为,产学研联盟按照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按照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和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等。学者张振海、陈红喜(2010)认为,比较适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科研院所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建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共建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学者张曼平(2009)认为,产学研联盟按照结合的组织领导、主体、层次的不同,可以细分出以下八种主要模式: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省与名校合作模式、高校校企合作委员会推动模式、共建研究开发实体模式、共建研究院模式、课题组或项目组合作模式、建立大学科技园模式和校办科技企业模式。

文献众多,聊举几例以作管窥,不难发现,产学研的具体实施模式丰富多样。企业在进行协同创新时需要知己知彼,科学合理地选择某一单一模式或者某几种混合模式。但无论最后具体选择哪种模式,产学研联盟实施的思路却大致相差无异。

第一,思想认识的协同。协同双方应对协同创新理念有着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对协同活动的开展应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认识到协同创新的紧迫性与必然趋势,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第二,管理制度的协同。为了顺利推进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就必须扫清实施过程中的制度障碍。为此,就必须破除一些旧制度,建立健全系列新制度,摒弃老体制机制的弊端,激活新体制机制,释放出制度活力。只有提高协同管理的水平,才会有比较理想的结果。

第三,文化的协同。文化就像无形的纽带有机地联系着协同各方。建立相互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可以大大减少协同过程中摩擦出现的频率,它就像润滑剂一般,降低了协同创新的交易成本。尤其当协同双方在远大愿景重叠一致的情况下,文化的无形激励功能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四,利益的协同。协同利益的多寡与分配公平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协同关系的存亡状态。利益协同乃是最为内核和本质的诉求与驱动。利益协同不合理,利益关系难以理顺,产学研联盟就易名存实亡直至销声匿迹。

第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企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协同模式,均离不开政府政策和社会大气候的支持,这是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甄红线,贾俊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2):35-41.

[2]谢开勇.高校产学研相互关系及其模式选择[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3(2):81-84.

[3]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教,2010(4):48-50.

[4]张曼平.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动因、障碍、模式与动力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6):203-205.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模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