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上

2018-11-19冯永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校语文课堂教学

冯永

去西藏,去宁夏,去青海,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信徒,一步一叩首,用一个一个长头走向心中的圣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虔诚。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心生敬畏,也常常想到自己,从教21年来,在通往语文教育这一圣殿的路上,我一路前行,虽苦,虽累,但无悔无憾。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

我的教师生涯非常幸运,刚工作时就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刚当班主任又遇到了好学生、好家长。

我刚毕业时并不是教语文,而是数学。1997年师范毕业,本来要分配到锦州市古塔区一所偏僻的小学,因为报到前一晚另一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教师突然摔成粉碎性骨折,于是学校打报告要一个数学教师,还特别提出最好是男教师。而那年古塔区所有的应届毕业生中只有我这一个男生,所以我在周一报到时就被改派到了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这所小学。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了我的性别在小学教师这个行业中还有这么大的优势。

更为幸运的是,在我正想在数学教师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我又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她就是刚刚上完国优课来到我们学校做教导主任的赵雪莲老师。她听了我的课之后,和校长讲了一句影响我一生的话:“这个小伙素质这么好,给他一个班当语文老师吧!”就这样,我从一个数学教师转型为语文教师。

人生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努力了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无论是什么样的领导,无论是什么样的单位,他都不会拒绝一个努力的人、向上的人。

刚当语文教师不知道怎么上课,我就阅读了许多名师的教案,观看了许多名师的录像,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师,然后潜心琢磨、模仿。靳家彦老师的《田忌赛马》、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看,一遍遍背,把他们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在班级中再实践。我的语文课很快就引起了区教研员的重视,工作第二年就获得了区“攀登杯”赛课一等奖,并代表区参加市“小荷杯”教学比赛。可以说,那近一个学期的准备让我的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周一次随机抽课然后独立备课并上课,课后还要反思,听团队评课,练就了自己随时可以借班上课的本事。最后,我不负众望,在市里执教《草原》一课获得了一等奖。由于刚刚走出校门,還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我把这段时间的自己定位为“模仿型”教师。

2003年3月,《中国教育报》上的一则招聘启事让我只身一人来到大连开发区,我的语文课还成为了学校全天候的公开课,每天都有很多年轻教师去听课,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历练。当时国家正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度盛行“画一画、演一演、练一练”等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也不例外,上了许多有着明显表演痕迹的课。2008年,我经过层层选拔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代表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实现了所在区域在这一项目上零的突破。我那个时候正担任多场校内外活动的主持人,在课堂上也不知不觉地将“主持范儿”融入进去,字正腔圆,动作规范,再加上这一课融入了很多专家的智慧,我自然地成为了“表演型”教师。我总觉得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直到一天我看到首届《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的一次演讲,让我醍醐灌顶。他在演讲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最好的自己”,但是最后才发现我们都去追求前几个字了,什么都做“最好的”,而放弃了后面的两个字——“自己”,这让我一下子理解了他在获得冠军后拒绝很多商演,坚持去考研,去美国做音乐,因为他只想做自己。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现在上的课是我自己的吗?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于是我的课堂教学实现了重大转型,由“表演型”转为“本真型”,课如其人,课即其人,这样的课堂效果也非常好。广州的黄莉莉教研员听过我的课后还送我一个“秘诀”,那就是“站得稳,打得开,盯得住,不谦虚”,为我的课堂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2015年,我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2016年7月,我被评为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是东北地区唯一的获奖者,这一切源于我对课堂的热爱。正是这份爱,让我在参加国赛实现了个人业务发展的巅峰后,仍然没有停止对课堂教学的探索,多年来先后应邀到杭州、上海、贵阳等30余个城市作示范课和讲座。

我没有任何背景,放眼望去只有背影,只是我比其他人多些努力,多些认真。我相信背影长了也就是背景,我的背景就是我一直努力的身影。

二、教育科研的探索

2009年,我来到一所学校做主管业务的副校长,不仅负责学校的教学还要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科研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从何入手?于是我对学校的三个教学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知道了如何通过课题来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空话、套话成篇,开头、结尾同质化,毫无个性可言。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即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和阅读材料的积累,呈现出一种“缺氧”现状。针对这些弊病,我提出了“有氧作文教学”的主张,让作文真切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并引导他们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呼吁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到生活本源。主张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让生活变成素材,让素材贴近生活。我号召学生积极参与“七彩童年生活”系列活动,让踩气球、养金鱼、生豆芽、给妈妈洗脚等富有童年气息的活动流淌于学生的笔下。我号召开展“持续默读”活动,让学生带着书本的余香回家,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最自然的习惯;我的“冯老师细讲《弟子规》”成为了家长和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我发起的“真人图书馆”借阅活动,让香港著名碳粉画家罗一宸等一个个拥有故事的人走进学生中间,这些 “真人图书”的阅读成为学生心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我开展的“魅力中国节”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真切的体验,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与地区知名企业合作,创建了多个实践基地,在与这些知名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体验中丰富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理解;我推出的“树洞微博”活动,用一个公共账号来述说学生的心事,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放下秘密……心有所思,笔有所书。这样一来,解放了学生的束缚,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写作,在网上发博客、写日志成了学生新的生活方式。

为了让我的课堂研究更加深入,我学习了很多心理学、脑科学的理论。随着我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米哈里的“畅流理论”走进了我的视野,我在每节课上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去探索、去学习,使学生觉得“有点挑战,但不难”。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完成,课堂学习呈现出“畅流状态”。

几年来,我先后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8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1部,出版的《“有氧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这部专著在2015年先后获得大连市和辽宁省“十二五”科研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我的研究成果在市区五所学校推广使用。正是基于对我学术研究的认可,我先后受聘担任了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大连大学研究生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三、专业成长的省思

回首21年的从教之路,从小城锦州到一线城市深圳来发展,从一名课堂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实现了我个人在专业成长之路上的华丽转身。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有两点一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

首先是对课堂教学的坚守。虽然岗位几经变换,虽然历经多所学校,但我知道,我的根在课堂,我的心在讲台,不忘初心。2017年我来到深圳,虽然工作更多了,节奏更快了,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课堂教学的研究,多次应邀在教师论坛及多所学校执教公开课,每节课都用心上、认真上,对得起老师,更对得起自己。我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里,不是上课就是听课,在课堂研究中我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热情,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荣誉,还有人生的练达。

其次是对教学团队的依靠。个人的成长,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我到深圳之后迅速组建了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川归海”。百花齐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老师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学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组建课题研究小团队。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思维导图、经典吟诵、微课程、教育戏剧、小古文、儿童诗等多种类型语文研究小团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百家争鸣,一個学校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要鼓励老师敢于石破天惊,敢于鹤立鸡群。老师们经常围绕一个语文教育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语文教育的思维火花就这样碰撞出来了。百川归海,涓涓细流终归大海,在归航的途中一定高昂起一面旗帜即“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我们通过同课异构的不同形式的集体研课,通过课后练习题的集体商议,让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区域前列。

21年来,我凭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的热爱,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带领一个团队去打拼,行走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上,我梦想着用浓厚的母语情结和崇高的文化责任感来绘就孩子们的人生底色。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莲南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校推介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