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氧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8-11-19冯永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冯永

一、为什么提出“有氧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忽视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越来越被边缘化。而由于地域及师资等因素,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的问题更为严重。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也没有更多时间阅读大量书籍,从先天上就呈现出“缺氧”的状态,学生作文难写、教师作文难讲,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由于受师资、地域、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障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根源,笔者对三所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这些问卷结果所呈现出的数据中可以找到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

1.基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面对三所学校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73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见下页表1)

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小学中,平时喜欢作文的学生仅占15.38%,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占一半多,为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我又进行了一次调查。(见表2)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小学生的家庭与班级的读书氛围不浓,但是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比例却很高,看似有些矛盾,经调查得知是由于教师留了此项作业。学生周末奔波于各种课外辅导班,而有的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外出游玩。学生生活简单枯燥,没有东西可写,而作文又是必做的作业,所以写作文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

2.基于教师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面对三所学校的82名语文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100%。(见表3)

表3 对小学生作文满意度调查

从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教师对学生作文满意的占29.27%,不满意的占70.73%,和前面对学生的调查相对应,不仅学生不喜欢作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也多不满意,可见作文问题很值得大家关注。同时,笔者对教师平日的作文教学方法也进行了调查。(见表4)

表4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情况调查

从这份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练笔非常重视,但是对学生写作知识的讲解不多,对学生的阅读积累要求也不多,班级写作氛围不浓,教师也很少写下水文,充分说明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的问题也

很多。

(二)原因分析

结合在三所学校所做的教师访谈,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

(1)不会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小学生大多为两点一线的生活,父母工作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在笔者与D小学T副校长的访谈中,T副校长说:“本小学的生源由本地农民子女和打工子女组成,这些学生的父母生活压力很大,许多父母连周末都要工作,甚至个别学生早晚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早上父母把饭做好,孩子起来自己吃,晚上孩子睡了父母才回到家,让父母陪他们度个周末简直是件非常奢侈的事。”

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简单、枯燥,几乎没有什么新奇的事物发生,不能为学生习作提供过多的素材积累。同时学生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周围的世界和身边的故事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临到作文时不是“肚里没货”就是“肚里就那么点货”,从而造成作文空洞无物。

(2)不爱阅读书籍。

学生不是天生就喜欢读书的。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家长对他们读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家里几乎没有书可读。笔者在与Y小学图书管理员Z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该学校距离区图书馆大约35千米,往返车费是八元钱,让学生借书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于是学校委派她去图书馆给学生办理借阅卡,由学校发车让她带领几个高年级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借一次书,想以此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状况。结果这项活动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结束了,因为一些学生丢书造成图书管理上的困难,还有往返路途的安全问题。更主要的是家长不理解,认为图书不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活动只是在走形式。

由此可见,家长的意识尤为重要,没有家长的支持读书活动就无从谈起,涉农学校大多地理位置距离城区较远,学生也不能到图书馆去借书,而校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无书可读便成为很多小学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学生每天面对的只有教科书上那几十篇课文,再加上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学生越来越不爱读书,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少,语言就越来越贫乏。

2.教师方面。

(1)教师对作文教学热情不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在语文试卷中比重达到20%~30%,但是语文教师却不重视甚至轻视作文教学,分值越高越不受重视,产生这样的现象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访谈。在笔者与G小学S老师的访谈中,S老师说:“每次语文考试结束,都是年组轮换阅卷,几乎没有哪个阅卷教师愿意批阅作文部分,大家更愿意批阅很麻烦的基础知识部分,原因就是作文部分争议较大,弄不好还会造成教师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师批阅作文时都不愿意让学生之间分数差别太大,只是在错别字上找一找扣分点,同时学校给予阅卷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导致很多教师只看看学生作文的开头结尾,再看看学生书写的字迹,就凭自己的感觉给出了分数。”

由此看出,这种阅卷方法不仅有失公允,而且让平时在作文教学上花费很大工夫的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试卷上看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相反,套用“八股作文”模式写出的作文往往成绩会很高。久而久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熱情越来越低,平日的作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说、写写、批批、讲讲的模式上,作文教学就此成为教师最不愿意研究的领域。

(2)教师对自身写作重视不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是因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能写一手好文章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目前教师写作的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在与Y小学G老师的访谈中,G老师说:“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兼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琐碎的事很多,压力也很大,不能静下心来写文章。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上级经常让教师上交一些材料,教师大多上网搜索一下就可以对付过去,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写东西了。”

笔者了解到与G老师心态一样的老师很多,他们都不愿意写文章,不少工作多年的教师竟然也写不出比较像样的文章,个别教师在写论文时竟然大段大段地抄写别人的文章,甚至有的还雇佣枪手写作。教师写作能力薄弱,实际上体现了其综合能力不强,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理性思辨的能力等均有欠缺。这样的教师只能完全依赖教学参考书讲课,对学生的作文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予以恰当的批改。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写作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相反,若一个教师经常写作,在教学时他就可以把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经验、范例融入文章的经验、整体构思的经验、斟酌字句的经验……一五一十地交代给学生,学生就好像跟着进行了一篇文章的整体构思和写作,既有理性认识,又有形象示范,效果当然要好得多。

3.教材方面。

(1)作文编排多重视个性发展,忽视层级目标。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这套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安排习作内容的,也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准绳进行了编排。为了能清晰地看出编者意图,笔者对习作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见下页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共安排了58次习作练习,只有3处是应用文练习,其余55处都是叙事性习作,习作内容有想象、状物、写景、写人、写事等类型,这种编排考虑了学生认知、心理、智力等能力的发展,注重了知识面的扩展,将写作知识编织成一个网状结构,但是忽视了知识的螺旋上升序列。

(2)作文内容多偏重城市生活,弱化了农村生活。

如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内容仅是六年级下册的“民风民俗”和四年级下册的“乡村生活”与农村生活有关,其余的习作内容大多以城市生活为基础,对于这些习作所反映的生活,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直接体验,也会造成作文无话可说的窘境。

二、什么是“有氧作文教学”

“有氧作文教学”这个教学主张系笔者首次提出,源于“有氧运动”的概念。“有氧运动”指在运动时体内代谢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大体与需要的氧气相等。其特点是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有一定的节奏、方便易行、易于坚持。

供需平衡是“有氧运动”的重要理念,它对解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明显的借鉴作用。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和阅读材料的积累,呈现出一种“缺氧”的状态。鉴于此,笔者对“有氧作文教学”作出如下定义:“有氧作文教学”是指学生在大量阅读及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自主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个性发展的作文教学。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借助学生课内外阅读及校内外学习生活,最后以作文为落脚点来让学生表达独特的感受,进而获得身心和谐。

三、“有氧作文教学”如何实施

(一)以学生材料积累为基础

有氧运动注重吸入与吐纳之间的平衡,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样,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吸入充足的“氧气”,他们才能自如地进行思维运动,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有氧作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大作文观,它提倡一个观点,即写作、阅读和生活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充分的生活材料储备,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材料积累,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而写作又让生活充满趣味,让阅读有了品味,三者是互为一体的一个系统。现实中很多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孤立地写作,学生在作文中空话、大话、套话自然也就产生。著名作家莫言曾说,自己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得益于长期的阅读和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深刻体验。溯本求源,作文应该回归本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儿童阅读中找到一条适合小学作文教学的路径。

1.注重学生生活材料积累。

言为心声,作文是小学生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作文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写出真实的语言,才能打动读者。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教学是不会赢得学生的喜欢的,也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书写真实的自己。

(1)走进自然,培养观察

品质。

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之师,大自然对学生来说永远都充满了好奇心。一只小鱼儿、一朵小花儿,在学生的眼中,都是那么神奇,都能引起学生无尽的遐想,充满无限的期待。不少小学处于美丽的乡村之中,無限的四季风光就是最好的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山乡村野中去郊游,引导学生观察花儿绽放、虫儿爬行,感受风儿吹拂、鱼儿欢腾,倾听雨落的声音、小河的流淌声,让学生置身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对话,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会下笔自如,不会出现词穷句枯的窘状。

笔者曾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了一次“发现春天”的活动,带领学生来到童牛岭观察山上的树木与花草的颜色,观察人们的衣着和活动,观察鸽子的羽毛和小鹿身上的毛,学生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了春天的讯息,回到学校后再进行习作,就显得非常自然。

(2)融入校园,积累直观

素材。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师生趣事、校园故事等这些直观的素材构成了学生美好的校园生活,同时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童年最宝贵的经历就是“玩”,如今在学校中学生“玩”的时间被严重压榨。“寓教于乐”一词“祸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我们中国人过分强调教育的意义,把学生的“玩”也赋予了教育的意义,其实,玩的意义就是玩本身。学校应该是让学生感到放松和快乐的地方,找不到快乐,一切皆为负担。学校要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撒欢地玩,无负担地玩,没心没肺地玩,还要让他们有时间发呆,有时间胡思乱想。

校园生活也是学生们情感爆发的磁场,在与教师和小伙伴们的相处中有误解、有感动、有开心、有忧伤时,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天都会生出无数个“为什么”,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不做过多的限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以宽容的心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笔者就曾在班级中开展“逗笑”比赛、病中快车、生日会、护蛋行动、每日新闻播报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直观素材。

(3)接触社会,增加感性

体验。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成了许多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只是一味让学生死读教科书,很多农村学生也不参与农村的生产劳动,更不用说社会实践活动了,学生与社会严重分离。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工作很忙,往往让老人看管孩子,而老人明显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再加上思想保守,把孩子圈养在家中,造成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隔裂。“生活是写作之源”,源头无水,学生怎么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教师应该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然地融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人情百态中体察生活的冷暖。如我们学校曾开展让学生陪同家长到农村市场赶集或者到城市逛街的活动,了解地方民风民俗;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自去和商家讲价以积累生活经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查家乡社会的变迁,采访当地的老人,让家乡在学生心中生动起来;可以和父母一起上班、种地,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还可以尝试到社区中通过交流寻找游戏伙伴,到文具店、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和日用品;等等。学生有了这些接地气的活动,何愁作文没有自己的风格。

(4)融入家庭,增强亲情

感受。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港湾,学生只有在家中才会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故事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打开视野,合理引导,把生活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不断拓宽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在家中,教师要与家长形成共识,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回家之后把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告诉给家里的每个成员,让学生放胆去说自己在校内最感兴趣的事或者是印象最深刻的事,鼓励学生们在家庭成员内分享,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回应学生的讲述,并给予鼓励,让学生说得酣畅淋漓。同时学校还要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来促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如笔者学校曾开展给父母洗脚、到爸爸或妈妈的单位工作一天、给父母一个生日惊喜、和父母学做菜等活动,让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成为学生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记。

2.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积累。

古人写作强调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阅读大量的文章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基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传统写作教学经验证明,阅读会为学生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写作,阅读是打开学生作文的一把金钥匙,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阅读都应成为小学中最普遍、最简单、最便宜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学校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课内积累。

鲁迅、茅盾等文学家都曾说过他们儿时在私塾背诵的那些儒家经典为他们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学重要的是记性,初中重要的是灵性,高中重要的是悟性。小学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多背诵经典。传统作文教学多背多诵、积少成多的经验是符合学生习作训练规律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和作文讲评时,遇到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及时地抄写在积累本上并且背下来,给他们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动用多种鼓励措施来展现学生课内积累成果,这些“童子功”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会成为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笔者曾在课堂上每天拿出五分钟进行经典诵读训练,每学期还开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诵读比赛,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积累本,用来积累课内学习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拓展课外阅读。

①资源满足。不少在农村出生的孩子家里没钱买书,学校藏书又有限,学校应该主动担当起为学生“寻书”的责任。如让图书室的所有图书来到班级、走廊、大厅,让书籍随处可见、随手可拿,让图书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自由地取阅心仪的书。学校还可以动员家长义工为学生去图书馆借书,以此解决学校距离图书馆路程远、学生借书不便的难题。

②短板续接。最有可能把学生带入书的世界的人是谁?是他们的父母。一个教室里学生读书的多少和谁有关?是站在他们面前的人——教师。但令人心痛的现实是,农村的家长几乎不读书,学历偏低的教师也不经常读书。为续接这一“短板”,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家长和教师参与进来。

亲子阅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提出“每天陪孩子读书15分钟”的建议,在这期间关掉电视,放弃娱乐活动,听孩子读书。我相信,这个孩子和他的妈妈晚上一起阅读的时光一定是他童年最美的回忆。

师生共读:学校要拿书说事,用书树人,开会时提书,工作中用书。学校为此成立了读书论坛,校长、专家和普通教师都有机会走上讲坛,共享读书乐趣,让教師慢慢地带些书生气,更像个教书先生。开展晨诵暮读师生共读活动。早晨,师生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大声诵读我们为师生精心准备的《日有所诵》,每天放学前全校师生持续默读十分钟,不限内容,读自己喜欢的书,铃声一响,让学生带着意犹未尽回家,从学校读到自己的家中。慢慢地,读书便不再是师生共同的任务,而是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活动激励:不是每个学生生下来就喜欢读书的。只有把读书活动真正作用到心底,触动到心灵,才有可能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力量。我们不是教学生如何读书,而是教学生渴望读书。学校可以通过征集读书活动吉祥物、快乐书市、读书嘉年华、日有所诵等一些简易操作的小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书的渴望,让其童年和更多的好书相遇。

阅读目标指引: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学校的阅读活动开展要以课标为指引,本着以学生审美功能为出发点,注重教育、认知、娱乐功能并重的原则。笔者所在学校就分年级制定了学生阅读目标与具体内容。(见表6)

表6 小学阅读目标及内容比例表

如表所示,各年级学生阅读量均超过课标中规定的阅读量,低年级以“绘本阅读”为主,中年级以“桥梁书”为主,高年级以“文字书”为主,循序渐进。从中年级开始,笔者尝试将自己多年整理的课外阅读文集《有氧作文阅读文选》让学生阅读,注重学生自读自悟,不做过多技术指导,学生在这些优秀文章的熏陶下,自然萌发出对文字的独特感悟并琢磨出道理来,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表达风格。教育要远视未来。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慢慢地读书,慢慢地成长,读书也会慢慢地成为他们最自然的习惯,有了丰富的书籍来滋养,写作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二)以学生成果展示为平台

有氧运动中运动个体需要得到同伴或家人不断的鼓励,给予其动力,来促进个体体能不断的提升。同样写作也是一件辛苦的事,它需要意志的支撑。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脆弱,写作意志更是如此。要通过一个成果展示平台来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来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但是如何进一步维持这种写作欲,如何将这种写作欲的维持辐射到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這就需要一套动力系统,需要一整套的措施和方法。笔者以课标为依托,通过在班级内办作文报,引导学生积极投稿来激发其习作欲望。我们的作文报在低年级名为《好句子》,在中年级名为《好段落》,在高年级名为《好文章》,同时在学生毕业前再“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集,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一套有序列的展示活动平台。

1.好句子。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写话时留下的精彩语句,并利用评奖方式来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写话乐趣。如笔者在指导二年级学生写冬天的景色时,一位学生就写出了“雪花和天空爷爷说再见了”“松树哥哥一年四季都不换衣服”的佳句。我把他写的话收入到班级作文报《好句子》里。现在这名学生已上了大学,在和他交流时他告诉笔者,当时这个不经意的举动使他这个作文基础并不好的学生找到了自信并喜欢上了写作。

学生的“作品”可能不尽完美,但是正是由于它不完美才代表着童年。我们要对学生的写话作品多一些尊重,其实也是在保护童心。笔者的学生在春游后,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去发现王国游玩,我从滑梯上滑了下来,屁股摔得很疼。今天的春游真没意思!”虽然他写的内容与我心中对学生的期望相差甚远,但这就是他当天的真实感受,这是他的真话。如果按照固有思维去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就会导致他们说假话、空话,从而渐渐失去对写话的兴趣。

2.好段落。

前几年,“冰心文学奖”被授予了一篇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不像样的作文,全文只有107个字。一名叫郦思哲的三年级学生在全国5万多篇作文中胜出,原因就是这篇作文充满童真、童趣,一句“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打动了所有评委。中年级是学生习作的关键阶段,这阶段可以借助班级作文报《好段落》等活动来展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阶段的习作就像儿童画一样,不能用“像不像”来评价,要看学生的习作是否是生命的表达和真情的流露。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验班学生夏悦曾写过一篇自我介绍就被刊登在《好段落》上。全文如下:

我叫夏悦,今年九岁。我活泼开朗,是世界一流的“开心果”,老偷着笑,做操笑,吃饭笑,写作业也笑,我的小嘴可好用着呢!在家里,去问问我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怎么样?大家有点了解我了吧!我——幽默!

凡是入选《好段落》的一定是充满童趣的“真”习作,让学生觉得习作就是自己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文如其人”,作文就这么简单。

3.好文章。

从《好句子》《好段落》到《好文章》,伴随着学生的作文学习,它们已经成为学生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记。班级作文报《好文章》一直刺激着学生的敏感区,让学生尽快摆脱习作带来的烦恼,提高学生习作的信心。由于高年级学生习作篇幅越来越长,而《好文章》版面有限,所以入选机会越来越难。笔者提出学生之间要把自我修改和互评互改相结合,让自己的文章更富有文采,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还在学生的好文章后稍加点评,对学生能入选《好文章》予以肯定。

4.作品集。

作品集收藏着学生童年的美好,展示着学生美好的童心,也是学生习作成果的一个总结。学生非常喜欢制作作品集。作品集分为个人作品集和班级作品集。个人作品集是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习作及日记整理成册,而班级作品集则是把教师和同学集体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从笔者个人的经验看,学生们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的个人作品集,他们给自己的作品集起了名字,设计了非常漂亮的封面,在前面还有序言。一些学生还给自己的作品集仿照正式出版物写上了“出版社”“定价”等,极富童趣。

(三)以师生互动参与为保障

有氧运动不可忽视教练与学员互动的作用。一方面,教练可以指导学员发挥个体的优势并指出其不足,对个别不规范的动作还要亲身示范;另一方面,教练对学员的鼓励也是对学员很好的激励。

“有氧作文教学”提倡教师勤写“下水文”。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和学生一样写作文,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氧作文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参与,不仅教师对学生可以有习作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互动,在高年级还可以尝试借助网络开展“博客写作”,让师生互相到对方的空间里“踩一踩”,点个“赞”,留个言,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学生对于写作上的问题也可以请教教师,笔者就在《好文章》上开辟专栏用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当然,教师解答要显示出教师阅读的丰厚、语言的精到,这本身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示范。例如:

徒弟于春洋问我:“怎样看一篇文章的特色?”

答: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体位,二观置词,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官商。斯述既形,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有学生问我:“您怎么总也不给我们讲‘作文法?”

答: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王若虚《文辨》

有学生问我,×××这样的聪明人,怎么作品没有入选《好文章》?

答: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彭端淑《白鹤堂集》

笔者这样尝试用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回答学生的疑问,本身就是对学生如何对待阅读与写作关系的一种有力述说。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莲南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