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研究
——以嘉陵区新庙乡果桑产业发展为例

2018-11-19陈义安王晓芬张友洪刘刚黄盖群

四川蚕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果桑桑椹农户

陈义安 王晓芬 张友洪 刘刚 黄盖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户长效增收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具有长期增收效果、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产业是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产业扶贫的主体是贫困户,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贫困户自身有发展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而这恰好是产业扶贫最大的难处所在。之前很多产业扶贫项目效益不好甚至难以为继,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贫困户自身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不足无疑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贫困户脱贫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解决。而南充市嘉陵区新庙乡在果桑产业扶贫的实践就很有参考意义。

1 区域基本情况与脱贫进展

新庙乡位于南充市嘉陵区西部,东与大通镇、龙池乡接壤,西与蓬溪县交界,南与大兴乡相连,北与里坝镇毗邻。海拔477.8m,土质较好。传统粮食生产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和柑桔为主。 距嘉陵城区25km,位于秦巴山区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区)——南部县嘉陵区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科技支撑下,在新庙乡发展果桑产业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推动了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应用的步伐,推进了嘉陵区的脱贫进程。

表1 2017年嘉陵区新庙乡基本情况统计表

新庙乡共有果桑面积233.33hm2,其中合兴嘴村超过20hm2。品种主要有“大十”、“嘉陵30”,配置有少量的台湾红宝石、白玉王、长果桑等特色果桑品种。2014年投产果桑面积133.33hm2,盛产面积80hm2。生产桑椹150余t,桑椹鲜销产值达67.5余万元。

该乡依托果桑产业带动贫困户159户470人发展果叶兼用桑园20hm2,已帮助50户149人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该乡以合兴嘴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为龙头,辐射带动全乡10个村种植果桑。目前,该乡果桑挂果233.33hm2,产量从2014年的150t增至2016年的500余t,今年预计可收桑椹600t。种植大户的收入也从2014年的5万余元增加至2016年的10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

2 产业扶贫的主要举措与内生动力剖析

新庙乡之前在产业发展上与其他地方一样,依然走了不少弯路。交通设施落后、基地建设杂乱无章、技术保障不足、产品销路匮乏等问题制约了当地发展。而产业扶贫的最大难题在于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我们必须看到,贫困农户由于单一或者混合多种原因,对于产业的发展可能有心无力:有的缺技术、有的缺资金、有的缺销路,有的缺信心……。之前的农村产业发展中,项目选择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或者没有考虑技术保障问题,或者缺乏对发展资金的筹措思考,更有甚者连产品销路都没有过多的思考,农户自身的资源要素缺乏统筹等等,产业发展成了政府剃头担子一头热的事情,农户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新庙乡发展果桑产业的过程中,却契合了以上的发展要素,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2.1 依托当地资源、尊重群众发展意愿的产业发展项目是发展的基础条件

新庙乡之前有桑园面积超过266.67hm2(4000亩),来源于省“优质蚕茧项目”和南充市推行的蚕桑“双百万工程”。在传统蚕桑产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是另起炉灶还是依托现有资源转型升级,如何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邀请专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当地选择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考虑到原有农户舍不得已有的桑园基地,依托当地桑树资源,通过技术改造将叶桑改为果叶两用桑,就可以把果桑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不必大动干戈。在果桑产业起步阶段逐步示范引导果桑标准化生产,求同存异,而不是一蹴而就推行高标准果桑园建设,农户发展意愿得到充分尊重,产业发展顺利起步。实际上,现在当地农户坚持果桑产业发展的时候,很少再经营传统的栽桑养蚕,整个产业实现了平稳有序的转型。

在精准脱贫背景下,当地政府适时启动的考核奖惩机制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干部的内生动力,乡上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果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书记亲自抓。党委政府与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支部村委签订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做到干部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年终奖金的发放都与产业发展挂钩。年初经济工作会对先进村和种植大户进行重奖,做到不断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把产业发展思想迅速统一到果桑上来。还必须看到,当地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的选择上也煞费苦心,主要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区域集中发展而不是全面开花,有利于相关的扶持措施集中落地实施,有利于激励措施的全面兑现,也有利于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

事实上,农村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不可或缺,关键在于如何让群众认同政府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因势利导,依托当地资源,在尊重群众选择权利基础上,长期坚持发展,群众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2.2 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到位的技术培训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果桑产业发展的前期,在技术保障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地因为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的暴发损失惨重,极大地打击了农户的发展信心,但也使得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凸显出来。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组织专家团队,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让老百姓亲眼见到了果桑绿色防控技术的良好效果,不仅防住了病害,还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剪伐技术等提高了桑椹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年栽培管理技术得到农户认可后,专家团队亲自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示范,各种标准化技术措施逐步认真落实,农户采用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得到了极大增强。地方政府采用“党委成员包村,驻村干部、村干部包社,党员包户”的方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指导机制,技术管理措施能够统一时间、统一标准,技术贯彻得到了有效监督。农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技术上的保障,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因产出缺乏保障而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长期技术保障问题,蚕研所还在基地村——合兴嘴村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固定的办公地址、公示联系方法等让农户吃了定心丸,获得更为方便、及时的技术服务。技术专家还否决了一些不太适应当地发展的项目。如桑椹干项目时,专家团队从当地桑椹特性、气候条件、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等方面否决了这个项目,避免了盲目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

2.3 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市场销路激发了农户的内生潜力

产业发展起来后解决不了农产品销路的教训比比皆是。幸运的是,新庙乡果桑逐渐投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地销售渠道逐渐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加工企业早期介入引导农户发展、解决销售难题至关重要,省农科院蚕研所的另一大贡献就在于此。依托所企合作形成的相互信任,嘉陵千年绸都酒业有限公司(嘉陵)、四川外交家酒业有限公司(乐至)、四川铂缔酒业有限公司(威远)、成都远香逸酒业有限公司等果桑加工企业被引荐到新庙乡,相继把新庙乡作为桑椹原料基地,农户生产的桑椹,先就地鲜销。鲜销不了的,由几家企业兜底收购,或者通过合作加工、农家餐饮等方式多渠道消化解决。农户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产业发展热情得到尽情释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内联社员创建果桑高产高效基地,示范带动群众开展果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外联市场,主动联姻果桑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现在,桑椹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竞争性的销售价格让农户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产业不断发展也招引了一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如合兴嘴村几年前就建立了一个名叫“新庙桑椹采摘基地”的微信群,并借助电商平台在淘宝上销售桑椹产品。当地农户除了通过桑椹销售获得收入外,还通过桑椹采摘、整理、包装等获得务工收入。网络销售不仅促进了桑椹的销售,相应地提高了销售价格,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了适应电商销售平台的发展,当地还研发了桑椹膏、桑椹酱、桑叶茶、桑叶面等新的产品业态,丰富了当地产品的种类,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呈现。

不得不提到当地依托果桑产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顺应现代人越来越浓厚的养生保健理念,当地通过发掘蚕桑特色资源的生态涵养、养生保健等功能,在果桑采摘体验、生态旅游、特色餐饮等方面开发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比如依托“农家乐”,利用桑枝、桑叶、桑椹烹饪出了油炸桑尖、凉拌桑尖、火爆桑尖、脆炸桑叶伴桑椹、桑末面皮腊肉、桑椹营养粥、桑叶面、桑叶滑肉、桑枝炖鸡、桑粉蒸蛋等。林下种养、合理间套作生产的农产品,更满足客人的就餐需求,吸引更多的客人来农家乐消费。农家乐也开始发展壮大,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吃点蚕桑菜、带点桑椹酒”成为一些客人消费的标准配置。蚕桑特色餐饮食品的开发,不仅仅是丰富了游客的餐桌,而是推动新庙在周围的农业旅游中脱颖而出,体现了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影响逐渐扩大,逐步吸引了相邻的重庆、遂宁等地客人。声名在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当地的农家乐达到8家,营业面积5000m2以上,全年营业额预计超过200万元。

2.4 资金统筹、设施统建、农旅结合是产业发展的硬件保障

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也是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要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水利设施,需要大笔投入,农业发展项目存在投资大、回报期长等缺点。对于贫困农户而言,发展资金这只拦路虎曾经阻断了多少发展之路。借助精准脱贫的历史性机遇,每个贫困村都设立了5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 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养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贫困户借款额度每户可达1万元,集体经济组织使用额度由村基金管理小组和村“两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嘉陵区还设立了2600万元规模的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金融机构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有良好信用、有就业创业潜质的“四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授信标准放大8倍发放5万元以下、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贷款。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限制有了解决渠道,产业发展积极性得到保证。

3 产业扶贫中的内生动力思考

要发展成功一个长久的支柱产业是不容易的。我们认为:农村发展长效支柱产业,必须要坚持“栽得下、守得住、管得好、卖得出”的原则,所有的措施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努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经济思维、特色思维、科技思维、互联网思维、资源利用思维等,从而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无疑是产业扶贫与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3.1 增强市场经济思维,树立产业融合发展思路,解决发展观念

果桑采摘发展的最初目标仅仅是桑椹的销售收入,这也是发展之初在大力气联系多家企业的动因。随着农业旅游项目的逐渐展开,多元化的产品研发已经足够消化当地的桑椹生产能力,桑椹直接销售给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户最后的兜底选择。在产业基地已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发展农业旅游水到渠成。连片发展的产业使得农业产业项目很快的走上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地农旅结合的发展样板。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得产业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还为农业旅游锦上添花,路水田园配套,环境优美充分展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魅力。

我们反思一些农业旅游项目难以持久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业基地支撑不足。没有产业基地支持的农业旅游项目有如空中楼阁,没有农业旅游的产业基地就是抱着金碗要饭的乞丐。这是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我省有一些连片建设的蚕桑基地,之前主要是做产业发展基地,要搞产业融合特别是农业旅游、服务的融合发展很有基础,各地应该多做探索。

迅速投产是产业扶贫的有利保障,经济林木良种化通过嫁接苗、组培苗等快速丰产技术建园投产,农业效益迅速凸显,真金白银的产业收益更容易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要切实改变之前农村产业发展,种苗经营者收益更大的现状,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旅融合的产业扶贫模式。

3.2 增强特色思维,引导农户发挥地理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发展

项目选择必须要适应当地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要通过示范引领逐步规范技术管理和经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个成熟的产业基地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做多大规模都要有通盘考虑。之前的新庙受制于交通条件,整个蚕桑产业规模只发展了233.33hm2,占当地耕地面积的37.01%。盲目扩大规模不是发展的首选,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劳动力供给,也必须要考虑产品特性带来的巨大加工压力。技术保障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规范全区新建茶桑园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促进全省扶贫攻坚和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嘉陵区建设成为我国首个“桑茶之乡”。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甚明显与各地重抓结构调整、轻视少有产业提档升级也有关系。产业结构频繁调整,耗费了大量发展资金,也挫伤了农户发展的积极性。规模过大、迅速产出的农产品给销售和后加工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加工产能的逐渐扩大需要一个过程,销售市场的稳定扩大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技术支持、市场保障体系等也需要逐步完善。一哄而上的产业扶贫效果自然难以保证。今后的农村产业发展,必须要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产业特色。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首先要体现在提供丰富的产品供给、有特色的产品供给上,而不是一味地提供大量农产品上。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有这样前瞻性的思考。

3.3 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支撑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当地农户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是当地产业发展的定心丸。之前已经设立了专家工作站,技术培训实现了常态化、实用化,分季节按时令按期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会不仅仅是课堂讲座,更多的是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现场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家团队,不仅可以系统考量当地的各种生产条件,熟悉当地的生产特性,提出完整的技术体系,还可以为当地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式研究成果。一些产业发展项目因为机制模式原因而失败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以在建立技术服务的专家团队时,还必须要考虑产业经济专家的配置,毕竟不同生产规模的技术要求不同,生产模式与机制也不一样。

标准化技术的实用化是产业发展技术保障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贫困地区的土地条件和生产条件一般都不好,标准化的技术应用效果也参差不齐。标准化技术要结合当地田间进行相应的改良,这样才利于农户迅速接受。在新庙的果桑改造过程中,各家各户栽植的密度有差异,技术专家并没有一刀切,而是要求各种植户根据自家桑园种植密度,适当调整。政府专人负责做好技术培训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制定培训方案,引导现代蚕业装备使用和标准化生产。重要的还是当地农户有应用科学技术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依托高水平的科研院校解决产业基地技术服务问题,只能作为一时之选,根本之计还是要建设当地的技术服务社会化体系,打造带不走的专家队伍。基地建设成熟以后,科研院所支持的重点是产业提档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常规生产技术服务主要还要由当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科技支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机械化的研发推广。劳动力制约对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越来越明显,蚕桑产业尤其明显。果桑管理机械可以通过合作社购置以后统筹使用的方式来解决,还要适当配备一些农产品初级加工设施设备,便于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种类。研究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激发机制,使其在此有所突破,这也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4 增强互联网思维,依托旅游和电商,稳定产品销售渠道

新庙的果桑产业发展,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解决功不可没。鲜果采摘、企业收购、合作加工、农家餐饮等渠道特别是电商平台,在解决销售渠道的同时还持续不断的扩大新庙果桑的影响。这个工作主要依靠当地返乡创业人士,这是当地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表现之一。推而广之,其他地方在产业发展中也要有这样的人才招引思路,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产业,有很多时候要挖掘产品特色,需要具备现代销售思维的、具备互联网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发展农村产业的孵化器有这样的功能就很好了。

3.5 强化资源意识,拓展产业多元化发展与基地建设

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土地资源,贫困地区往往也是资源匮乏的地区。农户要有发展动力,提高土地产出是最根本的方向。换言之,在一定的时间内,土地生产率约高,农户的收益越大,农户发展的动力可能就越大。一条线的产业发展,市场风险是很大的。对于老百姓而言,依托产业基地发展农业旅游是最希望的产业发展方向。现在,新庙乡乡村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设施配套,但是挖掘还远远不够。对于周边特色农产品的配套等还远远不足,而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更多需求的满足,限制了消费能力。当地政府可以充分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生产和展示更多有特色农产品,逐步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要通过产业发展与农户内生动力的良好互动,形成产业旅游的良性发展局面。省内一些以果桑为主题的产业旅游活动还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相结合,这样的方式值得借鉴。在延伸的产业链中,打造产业旅游的精品工程,无疑是新庙今后产业扶贫旅游的重点方向。产业基地的管理要依靠农户的内生动力,按照“统一育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原则进行高标准管理,打造标准化的产业基地,也成为产业化的旅游基地,具体的运营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嘉陵区新庙乡的果桑产业从无到有,到现在初具规模和声誉,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等外在措施的激励必不可少,但不能否认的是,农户的内生动力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猜你喜欢

果桑桑椹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桑椹(外一首)
桑椹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