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变化看安徽三农改革40年

2018-11-18汪建华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农民

◎汪建华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改革紧紧围绕探索和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产权制度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不断深化、不断突破、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新成绩。回顾40年改革历程,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农业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特点鲜明,示范创新,成效凸显。

夯实基础,农田变良田

农村改革源于农村,主体是农民,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搞活经营权,让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如何巩固制度成果,打破农田质量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瓶颈,重要的是建设农田,提升耕地质量。40年来,针对小农户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农田建设的短板,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农田基本建设提质量上台阶。据统计,截至2017年通过各项工程综合治理,安徽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多万亩,预计2020年将建成4600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达60%以上,占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面积的80%以上,为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保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务农有尊严,农民变“新人”

改革开放使传统农民成长为多种类型的新农人或新型职业农民。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国家加大对农民培训教育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已开展20多年,从科技、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转业、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经营方式、模式变革,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工业化进程等。经营模式和方式的改革,倒逼农民身份发生变化。截至2017年安徽省有各类外出务工农民1400多万人,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00多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9000多个,家庭农场77000多家,“凤还巢(指事业有成的‘能人’带着‘创业还是家乡好’的心愿举家回迁)”已达40多万人,创办企业16万多个。近年来,安徽全省新建了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100多家,园区内有50%以上的企业是“凤还巢”职业农民领办,80%以上的经营者是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可见,新型农民、新型主体引领了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新发展。

发展新业态,市场变“无线”

改革开放不仅使市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推动传统市场在发展中得到提升。40年来,农民适应市场,遵循市场规律,使农业市场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以及农民生活的需求等,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使市场在“互联网+”环境下,由小变大,由有形变无形,由有限变“无线”,农业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建设,在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谋篇布局,共同推进建设。安徽省先后开展了电商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县建设,电商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动能。据统计,截至2017年安徽已建设电子商务示范村79个,示范乡镇49个、示范县33个,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电商交易额达680多亿元。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电子商务正在改造农业、提升农民、改变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增加了新的发展动能。

树立新理念,发展变绿色

农业发展经历了由追求产品产量,到既要产量又讲质量,再到追求绿色生产、绿色田园、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品牌与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生态+”理念被融入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空间布局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及生产管理方式变革,推动农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如开展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污水减量、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鼓励并推行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及原料化应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综合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严格监测产地污染,推进分类管理,开展修复试点。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退化严重地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等。据农业部门统计,2017年底安徽全省完成禁养区内7654个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7234万亩。农药利用率、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分别达37.6%和3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3%。先后在黄山等5个市、30个县、1500个示范主体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生活讲质量,产品变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开始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先后打响了水土气的综合治理战役,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政府加强源头管控和过程中的监管,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化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强品牌制度建设,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动植物检疫防疫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落实质量安全属地管理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截至2017年全省有效获证农产品已达409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40个,绿色食品1700个,有机农产品4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5个,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的上市,让人们买得放心、吃得舒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城乡一体化,村庄变社区

城乡一体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0年来,改革开放使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央明确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在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统筹安排,同步推进,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抓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机遇,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分步建设的要求,一是把城市扩张区划调整中的乡村整建制变为城市社区。二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将城中村改造、市县郊区的村庄等优化为新的社区。三是将小村建设为农村乡镇所在地以及有条件的中心村等,这些区域不仅划为社区,重要的是推广社区管理方式,让农民群众优先市民化,以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共享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社区化管理促使农村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社区义务服务体系,提高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通过积极开展邻里互助、社区志愿及结对帮扶等活动,形成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现代友好精神,倡导和建立与时代同步的民风家风和社会新风,促进了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据统计,全省已设立涉农新社区 2000多个。

拓展新功能,田园变游园

当前,安徽正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攻关,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真正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质量农业、绿色农业构筑农业发展新高地。据统计,安徽全省已建设特色小镇80多个,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示范点20个、美丽休闲乡村16个、建设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42个、示范点140个,一大批农民转岗再就业,一大批农户成为“农游”专业户,旅游经济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活跃的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这既是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立新制度,“三变”见成效

40年来,推动农村改革,紧紧围绕维护农民利益和权益,建立和完善土地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精心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等改革。其中,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时以股份制对集体的资源和资产进行量化,股权量化到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增值增收。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安徽全省已完成178个村清产核资的试点任务,试点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80%的县。首批选择11个县、11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安徽省出台了补充实施意见,明确从2017年开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乡、村、组农民集体所有的三类资产都要进行清理核实,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及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以及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公益事业的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台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产权制度改革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

猜你喜欢

农产品绿色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民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