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的无助感和追求感失衡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2018-11-17苏长青

新课程·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自卑感中学生

苏长青

摘 要:一两个学生逃课如果没有发现或者教师予以忽视的话,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一群人的集体逃课。其实当有一两个学生逃课现象发生后,往往会带动班级里其他一些学生的逃课,因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学生会像其他学生寻求心理安慰,这会让他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中的个人会因为自己身边有着许多的人,因此认为自己掌握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群体感情就会占据主要地位。而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就会失去这种力量,失去安全感,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以逃课为例,来分析群体性现象。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失衡;优越感;自卑感

一、研究背景

“追求心理优越和感到自卑,在心理现象中是一体两面的。”这是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其所著的《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中的表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这两个特征更加明显,由于孩子生理上还不能和成人相比,以及心智上的不健全,他们往往会对大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产生一种无助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无助的心理感觉又是产生追求优越感的源泉,一般而言,中学生适度的表现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无助感和追求感很可能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的行为是逃课、不诚实等问题,表现的内在问题是抑郁、自闭等。下面将对此心理失衡问题予以分析。

二、现象分析

过度的无助感会使中学生在学校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常常会表现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表现得很迷茫,这个阶段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拉他们一把,比如说些鼓励的话或者做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使其不至于过度地产生自卑感。使孩子们能够正视自己,迎难而上。而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其予以责难、惩罚,就会导致孩子无力直接反抗父母和教师的责难(如果正面反抗,往往会迎来更大的责难,终究还是会转向内心的异化),开始以另外的方式反抗老师和家长。

他们会把它糅合在对父母和老师的反抗心理中,期望强化自我的认同感,例如,逃课打游戏中的学生会极力追求游戏中的胜利。父母和老师的惩罚越压迫,他们的自我性格越明显,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不爱说话,性格孤僻等,而父母和老师由于可能经过许多次劝导,仍然不能使这部分学生的状况得到改善,最后往往会出现放任这部分学生的情况,而学生由于老师和家长的忽视,他们内心最后的一根稻草也无法抓住,造成恶性循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况中不乏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老师、家长对其的期望以及自我期望都比较高,学生在追求优越感的過程中,压力大,一旦不能保持最佳的状态,又得不到老师、家长的及时疏导,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问题。

三、方法措施

一位好的医生应具备两种能力:治病治在早期和发现病源以切断病源。一名优秀的教师防止中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同样需要具备两种能力:及早发现中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和找到心理失衡的原因。

在许多时候,教师往往把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中学生不良行为当做心理失衡、内心异化的原因,其实不然,这些行为往往是心理失衡所造成的结果。当他们表现出以上行动或者状态时,就代表了他们内心异化的完成。他们内心已经打破了无助感和追求感的心理平衡。因此,学生逃课的此类现象应及早发现,早发现治疗才更加容易些,切记,一定要对症下药。

因此,当一位学生出现逃课现象时,就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当逃课的行为变成一种群体性现象时,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共鸣力量,因为,这时教师的说教会淹没在逃课群体的非理智心潮中,这种群体很容易吞没教师的单方面意志,这时教师就很难再管理学生了。当逃课的学生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一个主体,当他提出主张,其他成员很快就会认同这个主张,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共识,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也会导致逃课行为的发生。教师应该重视这种现象,通过对每个成员单独情况的分析,逐一耐心梳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摆正态度,不忽视每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异样行为,不放弃每个学生,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引导整个学生群体,积极乐观地度过整个学习生涯,为今后步入社会仍然能够保持正确的心态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引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话用作结束语:“一个医生如果一开头就接受了‘无法治愈这个概念,他就抛弃了自己的使命,当了逃兵。”同样地,作为一名教师,负责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种使命。

参考文献:

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台海出版社,2018-02:19.

编辑 李烨艳

猜你喜欢

自卑感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你的自卑感,从何而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