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度热词”讲评

2018-11-17张青云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8年7期
关键词:油腻

张青云

【作文题】(2018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各种版本的2017年度流行语、新词语、网络用语等纷纷公布。“怼”“油腻中年”“尬”“演技”“剁手族”“刷脸”“知识付费”“撸起袖子加油干”“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所谓“微言大义”,热词是感知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神经末梢。这些“年度热词”像一幅幅素描,直接展现出社会心理和情绪以及文化的多彩与进步,勾勒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

请在上述流行词语中选择和你关系最为密切或者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首先是对写作要求的理解。有两个要求必须做到:一是写作内容的确定,材料罗列了许多流行词语,题目要求“在上述流行词语中选择和你关系最为密切或者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因此不能同时写两个以上,更不能每段写一个;二是文体的明确,虽然本题没有要求只写某一种文体,但文体必须明确,即考生一旦下笔,必须是全篇自成某一文体,比如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当然也可以是抒情散文。除了这两个容易走偏的要求,还有三个基本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命题人没有给出标题,要考生自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考场作文题目首先要符合作文要求,要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没有写跑题,另外,题目要切合文章的文体和内容,最后才是有新意,考场作文题目不要太朦胧晦涩,以简洁明了略有文采为上。不能大段大段抄袭别人的文章,不能明显套用其他文章,引用文段如果与文章内容契合、贴切,则不是抄袭套作。最后,字数应该写足800字,写满卷面的作文比留一大段空白的更让阅卷老师悦目。

其次是对上述流行词语的理解,即立意的确定。上述热词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既有心灵的躁动、时代的反思,又有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在选择好某一个热词作为写作话题之后,要明确这一热词的字面义与引申义,放在充满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解剖,从中发现当下的困局、烦扰,指出问题的出路,解决的途径、方法。

“怼”原始义为“怨恨”,网络义为“表示用言语回应或行动反击等”。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勇于表达想法、敢于说出不满的人生态度,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和多元。

“油腻中年”为网络流行语,其中所谓“油腻”无非就是一些让人看着讨厌不招人喜欢的特质,该词多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遢不堪,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的中年人。在网络上有各种对“油腻中年”的理解。有人认为年轻人失败了大不了重头来过,但中年人在社会、家庭的重压之下,心理包袱较重,改变现状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件易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在不满足与向现实妥协之中不断挣扎,最终陷入深深的焦虑;有人认为“中年油腻男”的走红是时代的产物,或反映上层人士的阶层优越感以及社会对年轻人的追捧;有人认为这是对男性的歧视,还有人认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久经职场的中年人之间的矛盾。

“尬”是指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不易处理,或者行为、态度不正常。用来表现一些不合时宜不合场地抑或是不合自身观念的举止正在身边发生时的尴尬之感,有挪揄之味。

其余“演技”“剁手族”“刷脸”“知识付费”“撸起袖子加油干”“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等均有时下赋予的特定含义,写作时应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分析才会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另外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考场作文必须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章脉络要求一眼便能看出来。云山雾罩的文章,看似旁征博引、文辞华丽,但前后颠三倒四,或转移话题,或旁支斜出,不能给人清爽悦目之感,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最后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体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议论文或事实贴切,或雄辩有力,都离不开逻辑的力量。写记叙文则要注意细节的生动,叙事要素的呈现要明显。在满足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作文要呈现一定的文化积累,考生能够征引一些有品位的材料,有一定的哲理思辨能力,让文章表达流畅而又辞藻华丽,往往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作文示例】

刷脸不如刷内在

新词迭生的21世纪,或委婉含蓄或简洁晓畅,或幽默讽刺,或一针见血的“流行词”飞扬在表情达意的语句里。而在这浩瀚“词海”中,笔者想就“刷脸”一词谈说一二。

“刷脸”,意指外表或俊或美的人们通过悦人皮囊达到某种目的。然而,当皮相如韩国人造美女般千篇一律的“大眼高鼻梁薄嘴唇”,我们又该以何种面目超越皮相跃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笔者以为,答案应是——刷脸不如刷内在。

诚然,外表美丽确能愉悦心情,可内在涵养方为人际交往中所应看见之“陋石中的璞玉”。专栏集《民国风度》中收录了一代大师及其相片,可仔细观之,竟无一人可满足“刷脸”要求——马寅初与潘光旦皆是一圆脸广颐;金岳霖与冯友兰俱如其所写雄文清癯雄健;至于“真狂徒”刘文典,长衫破旧头发凌乱面容憔悴,但其双眼内射出凌厉骇人之光芒。置之今日,若非受过西方正统教育的留洋学者们,上述多位泰斗级人物恐怕凭面相只是“恒河沙”中一粒;但各位大师的内在学识与人格魅力让《南渡北归》的作者不得不慨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尚且不提此悲观论调是否失之偏颇,仅论此一叹,大师们超脱“刷脸”之外的内在修养便可见一斑。

谈及此,略有理智之人想必已明白内在之重要远超外表;却仍有人贪慕那艾玛·沃森、张曼玉、山口百惠之魅力脸颊,恐怕又是另一种下场了。

一味“刷脸”者与“被刷脸”者,除了“外貌协会”别无去处。“外貌协会”同样为时代新词之一,指“只看臉”的肤浅人群。同“刷脸”一样,他们盲目追求外表耀眼傲人,全然不顾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真正闪光的是人的本质。近年来风靡的“毕业整容潮”不就是这股歪风邪气催发的时代产物吗?而当韩国整容术与中国p图术合称为“世界奇观”,我们在笑出声来的同时难道没有在心中泛起浓重的悲哀吗?为什么人们只着眼于“所罗门王极盛之时穿戴的”而忽视耶稣所言“这花一朵”呢?“整容上百次”的女子最终心愿只是“做回原来的自己”,却为时晚矣!归根结底,还是追求虚假皮囊而忘了充实内在吧!

刷脸不如刷内在,明白此点的人们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娜塔莉·波特曼拿下哈佛心理学博士学位,安吉利娜·朱莉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韩雪从小品学兼优演技过人……这样的人,“刷脸”也刷得“有内在”,方为真正的美人。

居里夫人说:“20岁时你不美,可以怪你父母,30岁时你不美,便只能怪你自己了。”30岁的内在,比20岁的脸,想必更美。

[点评]

本文选择了以“刷脸”为题,无论从立意、结构,还是语言来看,都是一篇优秀的作文。立意鲜明,语言简洁明了,雄辩有力,旁征博引,积累丰厚,思路清晰。作者以一句“新词迭生的21世纪”引向“刷脸”的话题,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材料,由作文材料过渡到“刷脸”的题目,十分自然。接下来作者非常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刷脸不如刷内在”,随后的论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结尾重申这一论点。本文论证严密,层次清晰。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以民国大师们为论据反复从正面论证,再从“外貌协会”等反面材料人手对比论证,接着进一步重申论点,以世界知名品学兼优的演员为例说明何为“真正的美人”,最后以居里夫人的名言作结。本文语言干净简洁,表达流畅,反问句和感叹句交错运用,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力量。运用了大量有文化品位的经典材料,贴切可信,针对性强,极具说服力。

贫穷有界,思维无边

在坠花落溷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有的功成名就,生活无忧;有的超然物外,洒脱一世;而更多的人,却仍在为生计挣扎,在污泥中发出呼喊,却又湮灭于沸反盈天的靡靡声浪中……

于是,近日的一句“貧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成为年度流行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面对典论对“贫穷”的集中抨击,我们更应沉下心来思考:贫穷真的是限制想象力的罪魁祸首吗?

贫穷是限制不住“有趣的灵魂”的。芸芸众生面对困境无法跨越便对其深罪周纳,殊不知:你们的贫穷不是那么贫穷,你们的想象却是那么匮乏!千年前的一句“君子固穷”至今遗韵犹存;英国诗歌先锋布莱克困顿一生却在死后引领了整个欧洲文坛;玻德莱尔根植于贫瘠土壤,却开出了“恶之花”……千万个站在星河彼岸的背影告诉我们:贫穷是矗立的孤墙打下的厚重的阴影,但思想的光却能跨越这阻碍,去寻得“我愿划破闪电,长久如云漂泊”的境界。

究其根本,是社会的惰性限制了思想的发展。五十年前你可以说“先有物质再有精神”,但五十年后的今天却仍如此推脱难道不是惰性在作祟吗?艾略特曾言:“当人们没有什么可以抓住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自己不放。”想象力有限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纵容它,原谅它,默认它,让贫穷成为替罪羊,却让全社会成为懒惰的温床!所以,请别再用你的“念念生灭心”给自己画地为牢了;相反,秉持好“次第相续心”才能看穿贫穷的界限。踏破思维之无垠,摒弃惰性的牢笼。

所以,用双手去打破这牢笼。不论是贫困的外来束缚,还是思维的作茧自缚,有什么是这双手不能打破的呢?正如《西雅图夜未眠》中有言:“埋头苦干让你摆脱痛苦。”只要有足够顽强的意志,苦干的斗志将能降伏贫穷的猛虎。就算面对着《海上钢琴师》中那“阻碍我的不是我看得见的,而是我看不见的”思维囹圄,你也当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言那般,“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去追寻思维中无限的自由世界。

《吕氏春秋》有言:“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不论是贫穷,还是懒惰,抑或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想象力,都请面对它、挑战它、打破它,才能真正寻得那“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才明白:

贫穷确有界,思维永无边!

[点评]

这是一篇才华横溢的考场作文,立意、结构、语言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均属上乘之作。这篇文章立意显豁,观点鲜明。在开篇对时代背景概括描述之后,作者以一个设问句鲜明地亮出了观点,“贫穷真的是限制想象力的罪魁祸首吗?贫穷是限制不住‘有趣的灵魂的”。结尾以“贫穷确有界,思维永无边”重申论点。本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作者先以诗意的语言概述时代,然后亮明观点,接下来从正面列举典型材料论证了“贫穷是限制不住‘有趣的灵魂的”,然后从反面运用名人名言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了“究其根本,是社会的惰性限制了思想的发展”,随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双手去打破这牢笼”,结尾以《吕氏春秋》的观点为支撑,分析了突破限制,获得自由的不二途径,在结尾重申论点“贫穷确有界,思维永无边”显得水到渠成,铿锵有力!本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或叙述或议论,旁征博引,指向鲜明,大气磅礴,语言丰富,极具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如诗一般的语言使本文有极强的思维穿透力。

“油腻中年”背后的社会隐痛

“鲜花和史诗永远是属于年轻的生命,而非坐在格子间里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近日来,网上异军突起了一股声讨“油腻中年”的声浪。

相效之前的“吃瓜”和“宝宝”等幼龄十足又无伤大雅的热词玩笑,这次的“油腻中年”似乎并非一股简单的、带有黑色幽默的网络潮流,它触动了当下时代人对于时代的敏感神经末梢,显示了这个日新月异,波谲云诡世界的不确定性。

让我们解析拆分这个词语,既可看出人们对于“油腻”的鄙夷,也可察觉到对“中年”的不安:

“油腻”在于被时光的陈油覆盖了往昔的少年锐气。虽生活在高新信息时代,徘徊于家和公司两点一线,但许多人心中仍怀着一丝江湖梦想,一份快意恩仇的少年锐气。这无关年龄,只关乎心境。如此前美国社交网站上一位老奶奶在中国境内的迅速走红,她虽年逾古稀,鹤发枯颜,却不像平日里暮年老人的生活情状,她频繁出入各大时装秀场,身上穿的永远是最新款式的少妇时装。她之所以能走红,在于她给汲汲于生活的平凡大众以另一种老去的可能:不必腆着大肚满脸油光地讨生活,而是活出了鲜活的自我。众人对“油腻”的声讨,对“精致生活”的歌颂,也许正是他们于现实生活中残余的一点乌托邦梦想吧。

而“中年”则是一种双方的矛盾引发的担忧。矛盾的一方在于当今社会对年轻潜力的重视和开发,大龄青年的市场价值日益下滑;矛盾的另外一方则在于人恒将老去这一不可更改的悲凉主题。张爱玲曾言:“出名要趁早。”恰在于年轻是青眼有加的必要前提:俄罗斯著名男高音Vitas早在19岁就享誉国内;民国的一众学者也是于大学时期便创办报纸,引领先声的潮流;贞德的称号永远是“少女贞德”,一个饱含爱国热情的高尚少女……

而如今这种年龄的驾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论过度的同型人才膨胀导致的岗位空缺,单是赋闲在家的就有很大比重属于中年阶层。他们往往属于社会的“透明人”,没有年龄优势,也无一技之长,默默地穿梭于人群之中,没有归属,无处改变。等待他们的仅是小报上的临时工位,或是几天几夜的网吧酣战——这是新时代中年的悲哀。

由此观之,人们对待“油腻中年”的态度-或鄙夷,或无奈地自嘲——皆是对当下生活态度的影射,人们怀揣着永远锐气的乌托邦梦想,又害怕直面年龄流逝带来的现实灾难。

所谓“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光鲜亮丽,幽默自嘲的网友身后是不可抵达的隐痛和心酸。虽然鲁迅先生也悲凉地指出过“人类的情感无法相通”,但我们却不能只看到“油腻中年”表面的搞笑色彩,忽略背后人们的矛盾和社会的隐痛,而如何调适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健全针对中老年人这一空白领域的就业政策,则是有关部门A须解决的难题。

我衷心地祝愿所有人正如《水仙赋》中那样找到自己“闪耀着的终点”,而非在现实网络上用“油腻中年”掩盖小丑面具后的泪水。

[点评]

本文是一篇说理透彻、颇具才情的考场议论文。作者开篇提出观点,認为“油腻中年”与其他网络流行语不同,“它触动了当下时代人对于时代的敏感神经末梢,显示了这个日新月异,波谲云诡世界的不确定性。”“既可看出人们对于‘油腻的鄙夷,也可察觉到对‘中年的不安。”

本文的行文结构非常有智慧,作者把“油腻”和“中年”拆开来解析,并以此为行文脉络。作者先分析了“油腻”一词,重点以一位在中国走红的美国社交网站上老奶奶为例,分析了“众人对“油腻”的声讨,对“精致生活”的歌颂,也许正是他们于现实生活中残余的一点乌托邦梦想吧。”接着分析“中年”一词,认为“‘中年则是一种双方的矛盾引发的担忧”,这位考生从年轻的成就与“人恒老去”的悲哀分析了这种矛盾和隐忧,并进一步探讨了解决之道。

本文语言优美,材料典型,积累丰厚,有思想深度。

当然,可能由于本文作者的社会阅历等原因,对中年的理解可能有局限性,比如“他们……也无一技之长,默默地穿梭于人群之中……等待他们的仅是小报上的临时工位,或是几天几夜的网吧酣战”,这种描述应该是大学毕业生或打工仔,而非全部中年人。

表演是刀锋上的独舞

席慕蓉在《戏子》中说: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有着相同的悲哀。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无论有过何种经历,“表演”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表演,也即演技,实际上是伪饰的一种娱乐性说法,而文明就是通过伪饰打压动物性,并将动物性催眠的目的与手段。在这一层面上,演技似乎是文明的必然产然,无所谓是非对错,更不必对此口诛笔伐。

“演技”一词的风行,是因为一档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的流行,最初用于调侃明星令人尴尬的表演,后来就变成了对惯于伪饰,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人的嘲讽。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或对他人或对自己的嘲弄始终带有一丝可笑的意味,可笑在不知人、不知己。在自媒体时代,尽管人们试图证明个体性的崇高地位,社会性的日益加强与隐私的无以遁形却让个体日益成为群体的附庸,对个体性的粗浅认识以及自我存在感的徒劳追求无异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自我存在感概念对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生存意义的被肯定,而这种肯定的来源又是群体,因而人们在寻求存在感的同时会无可避免地滑向群体。完全独立的个体和自我证明是无法平衡的天平的两端,而后者由于人的社会性远比前者易于达成,人们总是会抱持假的自我倾向群体,为了适应群体,就必须拥有群体的特质,满足群体的准入标准。这种标准又常常无法为个人所与生俱来,人们由此不得不开始自己的表演。

人们总认为真小人要比伪君子要可爱得多,可伪君子同样比真小人多得多,况且“伪君子”作伪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融入“君子”的框架,被群体认可,这也是一种对社会性的肯定。在日本这个过分强调仪式感的国家,形式上的君子是为大众广泛认同的。那么表演也是如此;或者说伪君子的“伪”就是一种表演。演技的施展是对秩序的顺应,真小人们明争明斗会无可避免地解构社会伦理观念,伪君子们的暗争暗斗像汹涌的暗流,即使潜藏危机也能通过表面上的和平争取暗流四散的时间,正如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危害与破坏远小于“一战川二战”的后果。

不可否认的是,“表演”的作用也是十分强烈的,倘若人人都是影帝,人人无时无刻不在表演,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面具生长在皮肤上,摘不下也撕不毁,人们不再信任表面的真实,而是时刻揣度面具下的真实皮相,到那时表演就会丧失原有的属性,成为毫无用处的虚妄仪式,不仅如此,群体中的人将会在周身罩上隐藏的玻璃盖子,即使身处群体也会如同独自沉睡的孩子,然后盖上千篇一律的被子,营造出虚假的和乐融融。

演技本身确实无所谓对错,它的使用者也是如此,一方面,表演维持社会性,另一方面,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我”,两者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正如一场刀锋上的独舞。

[点评]

本文个性鲜明,分析有深度。作者从“演技”一词的本义和网络义产生背景等方面分析,认为演技是文明的必然产然,维持着社会性,无所谓是非对错,更不必对此口诛笔伐。认为“人们在寻求存在感的同时会无可避免地滑向群体”,“伪君子的‘伪就是一种表演。演技的施展是对秩序的顺应”“伪君子们的暗争暗斗像汹涌的暗流,即使潜藏危机也能通过表面上的和平争取暗流四散的时间,正如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危害与破坏远小于‘一战‘二战的后果”。这些极具个性思想的观点,有惊醒世俗令人顿悟的效果,同时作者又能够辩证地分析,表演不能过度,“倘若人人都是影帝,人人无时无刻不在表演,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最后作者以表演的正反作用作结,认为“两者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正如一场刀锋上的独舞”。

本文语言精练,富于理性色彩。

可能是因为考场匆忙,有不少句段表述不够准确,比如“人们总认为真小人要比伪君子要可爱得多”可改为“人们总认为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可爱得多”,去掉后一个“要”字;“‘表演的作用也是十分强烈的”应改为‘“表演的负面作用也是十分强烈的”,增加“负面”两个字。

“剁手”的玄機

“剁手族”是指一群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具有较大消费意愿的新兴消费者群体。笔者对该词感触最深,因为其产生标志着旧消费观念的衰亡。因此除了看到眼前这场消费盛宴,其背后的本质因素似乎更耐人寻味。

“剁手”是一个当前现象,其背后却是整个时代变迁的动态过程。我们先回头看看以前人的生活,从新中国到“文革”,这几代人花在生产上的时间远远高于消费。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矛盾,可有的是普通贫穷,人们在温饱线上挣扎,贫穷限制了他们。毫无疑问,如今日益旺盛的消费欲望是建立在日益壮大的消费能力上的。归根结底,“剁手”消费的产生是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的结果。

“剁手”是一个消费者的行为,其背后却是厂家、商家纹尽脑汁的结果。实体店与电子商铺交相辉映,再加上似有似无的折扣与之相得益彰,消费者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包围。最重要的产品本身,从款式质量到服务水平,无一不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精益求精。消费者被商家全方位无死角地包围,由此“剁手族”应运而生。

新事物的产生在未经时间考验以前,其正当性与否常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在此笔者认为,对于“剁手”现象应理性辩证看待,一味赞成或反对都是有失偏颇的。老辈人倾向积累财富因而消费意愿低,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观念是狭隘短视的。消费是整个生产环节的一环,如果只转到生产不带动消费,整个生产环节都会崩溃。我们肯定消费,但不代表肯定过度、极端的消费。适度消费可以满足自身需求,适时地“剁手”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其正面影响不言而明。可凡事要讲求“过犹不及”,一些不理性的年轻人盲目消费以致欠下巨债,这就已经不是“剁手”,而近乎是自杀了。

“剁手”族普遍集中于单身、青年群体,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步入此行列。如果理性又轻奢地消费已不是遥远的事而应登上日程。因而消费是一种本能,但理性消费则是一种需要自觉培养和保持的后天习惯。

由上可见,“剁手族”作为一个时代热词,除了是热象的投影,其玄机和深意都是时代反馈的值得揣摩的信息。

思考让我们雄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点评]

本文思维富于层次感,思考深入。作者在第一段首先对“剁手族”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思考到背后的本质因素,然后分析了“剁手”背后整个时代变迁的动态过程,认为消费的产生是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的结果。紧接着分析了“剁手”是生产商家绞尽脑汁的结果,随后对这一消费现象的正当性进行了辩证理性的分析,并对年轻一代正确的消费观进行了指导。

本文语言总体流畅准确,有思辨性,但是也有一些有缺憾的句子,比如“‘剁手是一个当前现象,其背后却是整个时代变迁的动态过程”这一句“背后”一词后面似乎应该加一个词,比如“展现的”,这样表意会更完整些;“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矛盾,可有的是普通贫穷”一句“普通”应改为“普遍”。

猜你喜欢

油腻
就这样吧
油腻中年
中年男人不油腻准则少说,多笑,勤买单
苏轼是第一个使用“油腻”这个词的人
小编絮语
“油腻”的流行及其他
油腻没有解药
去你的油腻
油腻中年
油腻痘大清扫就是要拥有100%滑蛋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