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荧光增白剂ER系列产品的质量控制

2018-11-17宋艳茹

塑料助剂 2018年5期
关键词:粉状色光增白剂

宋艳茹

(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杭州,311231)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能发出荧光的特殊染料,其品种很多,其中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因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涂料、洗涤剂等行业。荧光增白剂ER(C.I.199,ER-I)属于该类荧光增白剂,它具有耐高温、耐氯漂、耐光照、耐碱等优点,增白效率是传统的涤纶用荧光增白剂DT(属于双苯并噁唑型)的10倍左右,在荧光增白剂中占有重要地位[1-3]。以荧光增白剂ER(C.I.荧光增白剂 199)为主体结构存在多个同分异构体[4],目前主要有六个结构,见表1。

表1 荧光增白剂ER系列产品Tab.1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ER series

由于结构具有相似性,当混合使用时具有较好的复配增效作用和良好的色光,增白效果能得到明显改善[5]。

对于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对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制品具有很好的增白效果,能明显提高制品的档次,在涂料行业也广泛使用。近年来,这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产量也逐年增加。已成为荧光增白剂的重要品种之一。

本文结合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对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的质量控制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综述。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的质量控制分为应用和理化检验两个部分。

1 应用测定——增白强度和色光

增白强度和色光是控制荧光增白剂ER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其质量优劣的真实体现。由于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主要用于PVC、PET等塑料制品的增白。故评价其增白强度和色光,也是分别在PVC、PP、PET等塑料上表征其质量情况。下面以ER-I在PVC上的增白强度和色光实验为例,讲述其测定和评价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分析天平,精度0.0001 g;电子天平,精度0.01 g;注 塑 机,XL—300AI或性能相当的设备;测色仪,GretagMacbeth Color-EYE 3100或性能相当的设备;混料机,自制或性能相当的混料机;PVC粒子,工业级5型或合适的PVC粒子。

1.2 测试条件的选择确定

测试用160 g PVC粒子,增白剂与PVC粒子比为0.04%,对滚筒机的转速、旋转时间、注塑机的控制温度几个条件进行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当混料机调成30 r/min,10 min即能达到充分混匀;当注塑机温度控制在182~185℃时,增白效果最佳。

1.3 增白剂用量比的选择

由于荧光增白剂ER系列化合物用于PVC等塑料的增白,并不是荧光增白剂的用量越多越好,而是存在“泛黄点”的问题,所以为了选择合适的染色深度,在上述条件下对PVC塑料制品增白后的白度值与荧光增白剂ER-I染色深度的关系进行实验。结果见图1。

图1 增白强度与增白剂用量比的关系Fig.1 Whitening intensity vs.whitening agent amount(%)

从图1可以看出,用量比在0.04%以内,增白强度增加很快,接下来,随着配比的增加,增白强度增加缓慢,一般在实验室评价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强度,配比建议在0.04%~0.06%之间,即增白剂用量比占体系的0.04%~0.06%,这样白度值稳定,且用量最经济。

1.4 增白强度方法的确定

根据上述试验,确定荧光增白剂ER-I的增白强度测试的方法如下:增白剂用量比选择0.04%,测试用塑料PVC粒子150 g。准确称取荧光增白剂试样和标样各0.0640 g(准确至0.0001 g)放入配料瓶中,称取塑料粒子160 g(准确至0.01克)也放入配料瓶中,摇动瓶中的物料,盖严盖子后放至混料机中以30 r/min的转速旋转10 min后,转移至注塑机中打板,注塑机的温度控制在182~185℃,打出的板经冷却至室温后,在测色仪上打出WCIE值和Lab值。

1.5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评定

增白强度按式(1)计算:

式(1)中:Wg1试样品的白度数值;

Wg0标准样的白度数值。

F的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2,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定结果。

色光的测定选择色调系数 (比较样品与标样的Lab值),再结合目视评定给出适宜的色光值。一般地,样品的L a b值与标样的L0a0b0之间的差值在0.5以内,可视为近似(即两者的色差较为接近);样品的L a b值与标样的L0a0b0之间的差值在1.0以内,可视为微差(即两者的色差有一定的差异)。

2 理化测试

2.1 紫外吸收的测定

2.1.1 溶剂的选择和确定

由于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产品不溶于水,所以选择乙醇、丙酮、三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溶剂进行溶剂选择试验。

首先把样品用各种溶剂配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取一定量的饱和溶液用同种溶剂稀释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值。再计算出各单位饱和溶液的吸收值或换算成溶解度,通过比较该值来确定溶剂对样品的溶解效果。

从表2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乙醇的溶解性能很差,丙酮和N,N-二甲基甲酰胺有一定溶解性,而三氯甲烷的溶解效果最好。本方法拟选择三氯甲烷作为溶剂。

表2 不同溶剂溶解性能测定结果Tab.2 Measured solubility data of different solvents

2.1.2 测定溶液浓度的选择确定

称取荧光增白剂MP 17021501批样品0.0201 g,用三氯甲烷溶解并定容到100 mL容量瓶中,分别吸取 0.5、1、2、3、4、5 mL 溶液于 100 mL 容量瓶中,用三氯甲烷稀释到刻度。在最大吸收波长(λ=365 nm)处分别测定各不同浓度待测溶液吸光度值(表3)。并绘制浓度—吸光度曲线(图2)。

表3 不同浓度荧光增白剂MP的紫外吸收Tab.3 Absorbance and ultraviolet absorption values of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MP series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olution concentrations

图2 浓度-吸光度关系曲线Fig.2 Solution concentration vs.absorbance

试验结果表明,在选择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很好,适合紫外吸收的测定。测定溶液浓度在2~4 mg/L为宜。

2.1.3 测定方法确定

称取荧光增白剂MP试样0.0150~0.0200 g(精确至0.0001 g),置于烧杯中,用三氯甲烷溶解,并转移至250 mL棕色容量瓶中,然后用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用移液管吸取该溶液5.00 mL置于10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5±5℃下,立即用10 mm石英比色皿以三氯甲烷为参比溶液,于(300~400)nm处进行扫描检测,记录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该波长下的吸光值A。

在测定过程中,从称样、溶解、稀释至测定吸光度,必须连续操作,不应放置时间过长,以避免试样受光照而影响测定结果。

在称样、配制、测定时,房间应适当避光,避免阳光照射。

式(2)和式(3)中:

A——测试溶液浓度为C时的吸光度值;

C——测试溶液浓度,单位为克每升(g/L);

m——样品的质量数值,单位为克(g)。

精密度试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高,测定稳定性很好。

表4 精密度试验结果Tab.4 Precision test results

2.2 纯度、有效成分含量和其他荧光增白剂ER含量的测定

2.2.1 方法概述

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用正己烷、二氧六环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在正相色谱柱上分离荧光增白剂MP、有效成分和荧光增白剂ER-Ⅲ,在360 nm波长下检测,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的主含量、有效成分含量和其他ER的含量。

有效成分指荧光增白剂ER系列的总称,包括荧光增白剂ER-I、荧光增白剂ER-II、荧光增白剂ER-III、荧光增白剂ER-IV、荧光增白剂ERV、荧光增白剂ER-VI六种异构体结构的荧光增白剂的含量。

2.2.2 仪器设备

液相色谱仪:输液泵-流量范围 (0.1~5.0)mL/min,在此范围内其流量稳定性为±1%;检测器-多波长紫外分光检测器或具有同等性能的紫外分光检测器;色谱柱:长为250 mm,内径为4.6 mm的硅胶色谱柱 ,粒径5 μm;色谱工作站或积分仪;超声波发生器;微量注射器或自动进样器。

2.2.3 试剂材料

正己烷;1,4-二氧六环(二氧六环)。

2.2.4 色谱分析条件

a)流动相:正己烷与二氧六环的体积比=85∶15。

b)流量:2.0 mL/min。

c)检测波长:360 nm。

d)进样量:5 μL。

e)柱温:30 ℃。

可根据仪器设备不同,选择最佳分析条件,流动相应用超声波发生器进行脱气。

2.2.5 试样溶液的配制

称取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产品试样约0.0200 g(精确至0.0001 g)置于10 mL容量瓶中,加入二氧六环溶解。待充分溶解后,再用二氧六环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2.2.6 测定步骤

待仪器运行稳定后,注入定量的试样溶液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待组分流出完毕,用色谱工作站或积分仪进行结果处理。

荧光增白剂纯度、有效成分含量、荧光增白剂ER-Ⅲ含量以 wi计,按式(4)计算:

式(4)中:

Ai——试样溶液中荧光增白剂MP、荧光增白剂ER-Ⅲ及各有效成分的峰面积数值;

∑Ai─试样溶液中MP及其各有机杂质的峰面积数值之和。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两位。

荧光增白剂MP纯度、有效成分含量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应不大于0.50%,荧光增白剂ER-Ⅲ含量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应不大于0.20%,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在本试验条件下,荧光增白剂MP纯度、有效成分含量、ER-Ⅲ含量的精密度较高,表5的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能够达到纯度检测和杂质检测的要求。

2.3 挥发分的测定

按GB/T 2386-2014中烘干法的规定进行。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烘干温度定为(105±2)℃。

2.4 灰分的测定

按GB/T 21876-2008的规定进行。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灼烧温度定为(650±25)℃。

表5 精密度数据Tab.5 Precision data from the measurement

表6 ER系列粉状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Tab.6 Quality control requirement of ER series powder products

3 结论

根据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产品生产工艺的难度及目前的实际生产情况,特制定如下表的质量控制要求。

另外,由于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用于PP PVC PET等塑料的增白,所以对于细度、粒径的质量要求也是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但由于质量要求具体不一,生产单位通过气流粉碎等方式已满足塑料制品行业的需求。故该指标不再一一列出。一般地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的细度是能达到200目。

再有,由于下游制品环保化的要求,也需对荧光增白剂ER系列粉状化合物做相应的RoHS REACH苯酚 双酚A、壬基酚、邻苯二甲酸酯及其盐、多环芳香烃 、重金属 、芳香胺 、甲醛等环保检测项目,这已在2017年第06期 (总第126期)中《荧光增白剂的环保检测》中详细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对比表中的质量指标,可以明显看出ER-I、ER-II、ER-III的质量已达标,但ER-IV、ER-V的质量还需加强,特别是单一组份纯度指标还有待于提升。

猜你喜欢

粉状色光增白剂
粉状复合肥防结剂研究进展及应用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硫酸铵价格走势上扬
巴基斯坦制定粉状染发剂等6项化妆品技术法规
三嗪型二苯乙烯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
江西六国实现磷酸一铵自给自足
洗涤剂中荧光增白剂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