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

2018-11-17岳小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医学模块化教学内容

赵 颖 岳小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03)

模块化教学(简称MES)是受积木游戏、建筑搭建、家具组合和计算机组装等启发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动手操作及技能培训能力[1]。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尝试将其用于中医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以弥补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中医学基础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丰富临床诊疗技术,以更好地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但从教材内容来看,现行教材大都采用了广角式、全景式的编写体例,也就是将中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压缩、删减,以与教学学时相匹配,其特点是内容多,涉及面广,涵盖中医基础理论,技能以及临床各科;从教学实施来看,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临床部分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记不住、学不会;从教学效果上看,由于中西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天然差别,西医院校的学生对前半部分的中医理论难于理解,对课程后面的临床技能难以掌握,普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的窘境。无论从教材编写还是授课过程,系统面面俱到给学生带来的是大量的知识记忆,没有让他们真正理解中医的思维,更没有真正学到中医的实际操作。对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教学无所适从,对于学生课程则犹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学基础的教学,使学生能从内心认可中医药的理论与疗效,甚至将一定中医技能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实现与现代医学无缝衔接,或相互补充,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医疗健康需求是当务之急。

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针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要重视学以致用、强调兴趣牵引的教学策略,提出在教学中减少理论灌输,突出简、便、廉、验的中医技能实训,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适合基层或社区全科需求的,一学就会、会了能用、用了有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提升其对中医的兴趣和用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切实提高本课程教与学的效果。针对这一目标,我们编写了创新教材,在新教材中压缩理论学时,以中医优势病种来架构和设计中医临床教学,并将理论贯穿其中。在教学中,我们引入模块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盲目参与者,而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的主体,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中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化的具体实施

模块化的教学是一种以技能培训为优势的教学模式,可以与中医学基础大量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把知识结构重新整合,梳理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立一个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组成元素,内容设置遵循知识的阶梯性和连贯性,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设计模块,模块间灵活搭配,层层递进,相互支撑[2]。不仅能减少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精简学时,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有针对性[3],减轻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盲目参与者,而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中医兴趣和信心。

2.1 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创新教材中,我们首先将其所涵盖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浓缩,通过中西医对比方式进行撰写,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与要点,然后根据中医临床常用实用技术,结合优势病种进行撰写临床教学内容及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10个模块:模块1~4为中医基础理论模块,5~10为临床实践技能模块。见表1。

2.2 教学途径模块化 根据上述教学模块,重新设置新的教学体系。根据模块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再梳理、再拆分、再建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授课顺序,构建各个子模块,课程围绕教、学、练、考四个环节进行授课。在整合设置十个主模块后,依据教材特点和教材内容,将每一个模块按照学习层次设置成识记和运用两个层次。识记层次又可以再细分成教学课堂、自我学习、理论练习、理论考核四个子模块,运用层次可以分成:视频观摩、实际操练、病例考核三个子模块来实现(见图1)。在模块构建时,努力做到模块与模块之间、子模块与子模块之间既互相关联,又保持相对独立,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学生自我操作的能力。教学途径由传统的教师主导的“传递——接受”“教师——课本”的单向传授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互动、观摩网络视频教学及反复操练等,最终达到理解一定的中医理论及掌握特定实用技能的目的,实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表1 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模块表

图1 模块结构图

2.3 考核体系评价模块化 考试是大学每一门课程教学必备环节,考核的模块化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学业水平,更能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帮助。但惯用的纸质笔试考试重简单知识点的背诵,往往学生重“记忆”等内容的简单背诵,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临床运用中医思维的分析无法做评价。

若在中医内容模块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考试内容模块化,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的简单背诵模式,既能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又能体现对学生中医综合素质的考核能力和水平的考核,改变原来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从以知识考核为核心向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转变,实现从静态结果考核为核心向过程、结果考核为核心转变[4]。这样的考核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又可以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同伴等多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的活动,共同促进中医学基础的提高。

在模块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考试内容模块化,将考试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平时成绩:自主学习内容模块包括对老师课程视频的学习及实际操作的练习,占考试成绩的30%;(2)考试成绩——理论部分:可以多次进行考试,直到考试合格,因可以多次进行考试,则将合格定位90分,以促进学生内容的掌握扎实,以强调真正学习到知识为主,占考试成绩的30%;(3)考试成绩——实际操作:学生在前面设计的10个模块中,1~4理论模块任意选2个自己感兴趣的模块,5~10技能模块任意选3个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考试。占考试成绩的40%。

2.4 教学团队组建模块化 我们在组建中医学基础的教师团队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擅长理论知识传授,有的则擅长实际操作,有的对针灸感兴趣,有的则对中药的炮制有经验。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按任务、按课时、一刀切的师资配置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模块的内容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组建教学团队,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块,自主把握教学组织形式及进程,将教学利益最大化。担任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可以形成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从事课程模块设计并开展教学[5]。这样有利于主攻不同专业的教员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临床经验发挥教学特长,灵活按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充分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3 结语

我们在中医学基础中采取模块化教学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的思考。通过设置模块,优化课程结构,不仅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能使得学生通过模块化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和学习的基本技能,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得原来枯燥的理论,变得有实践性,趣味化,对于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中医素养及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当前综合性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也为培养中医药社区基层人才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中医学模块化教学内容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