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院校“双创”类治未病保健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8-11-17蔡嘉洛朱贻霖易刚强谢舒平张志国杨磊李晓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双创保健人才

蔡嘉洛朱贻霖易刚强谢舒平张志国杨 磊李晓屏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湖南 长 沙 4 10000;2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志国传承工作室,湖南 长 沙 4 10000;3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湖南 长 沙 4 10000;4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湖南 长 沙 4 10000;5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系,江苏 南 京 2 10000)

为落实对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我们在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加强“治未病”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变形式以培养更高素质的中医治未病临床人才。

本文提出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双创”型保健人才是解决中医治未病临床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由于预防保健双创型人才培养是经济体质增效提高的内涵所在,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素质发展的新方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构建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教育体系,我们认为改革需要从教育机制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开始,同时要兼顾社会、医院、企业的多方参与,从而搭建学生双创实践平台,建立多方实践操作教育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教育体系,以增加高等中医院校竞争力[1]。

1 研究内容

1.1 转变教育理念 实现“治未病”产业的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总的来说,所谓创新“治未病”教育和创业教育其实是一个统一体,两者成辩证统一关系,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因此,要想做好治未病预防保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就必须加强对教育方面的建设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1.2 优化培养目标 明确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七懂”复合型人才。最终结果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深远的作用,“双创型”人才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治未病预防保健学生在个人道路规划上的正确方向。为广大学生划定了个人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起跑线。如果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学习动因等进行一个良好的引导,对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受到指导的学生个体便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走向成功。

“双创型”人才稀缺,须对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培养,达成两方面的目标。第一种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品格特性。治未病预防保健“双创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特点,还应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框架。要具有独具特色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加强“双创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能很好地处理各类事件,很快地适应环境并且融入集体。第二种是专业的知识储备能力。“治未病”预防保健类人才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环境一群体一社会”模式,将生物学原理和环境卫生学、医疗学、社会学等相结合起来,联想讨论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类疾病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多途径的干预等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类专业人才。所以,“治未病”预防保健类人才“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在“懂医学、懂药理”的基础上具备懂制度创新、懂管理创新、懂组织创新、懂服务创新,并能懂得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的一类“七懂”复合型人才。1.3优化培养模式 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主要基于特殊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实现以服务健康为目的的培养方式。因此,治未病预防保健“双创型人才”不仅需要专业对口的知识,还要有自己的特定爱好和习惯。要熟悉人情世故、洞悉一切知识框架,有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和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生活中不会轻易被发现。基于以上我们提出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强化自主学习、通识与个性结合教育的三位一体培养方式。见图1。

一个月后,秀容月明投军去了。他上了战场,脑子里从没有“怕”字,拿起笔,家书、文书、奏章,什么都能写,还能给长官出谋划策,有了功劳,也不自居。十五年间,他先从步兵做起,然后是小队长、统领、统制、招讨使,直至枢密副使,战功赫赫,威震天下,百姓提起他,都叫他秀容元帅。

图1 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

第一点是人才培养机制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由于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多元化及多样性,人才培养必须是通识及个性培养,探索出一类多边协调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学生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踏踏实实地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课下实践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采用国际学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使得社会、国家、学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第二点是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跟随内心走,发展自我学习机制。以学生主观意念为中心,以此发散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选择他们喜欢的学科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使得学生完善自我建设体系。学校也应该完善学分制、教学模式、教学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专业、课程和老师,这样比强迫学生选择事前商量好的老师积极作用大,推动教学制度改革。

第三点是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适用个人的最优方案。第一仍然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适应范围;第三则需要鼓励、引导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的开设,构建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第四是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案,开阔同学们的眼界,多从国外角度考虑;第五是追求高科技技术的融入,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第六是多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活跃同学们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思维逻辑能力;第七是改革教学制度,重视实践的开展[2]。

1.4 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治未病预防保健“四横三纵”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和创新是我国当前采取的国家政策,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政策都需要改革。总的来说,我们不仅要改革学校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带动老师、学生、行政机构创新学习方法。形成以老师为中心展开的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创新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师生协调教学、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局面。因此,现归纳预防保健教育教学模式为“四横三纵”,同时需贯穿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具体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完整的创新实践教学系统。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继承那些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大学本科学习不应该只注重课堂学习,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在首位,充实学生大学生活,从小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而现在学生们不具备实践能力,课堂应加入实践报告、项目训练,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学体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方案包含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开展实践教学课程。

第二,关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加设以论文为主导的健康课题。毕业论文考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体现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毕业论文内容不能陈旧,选题与立意必须紧密结合预防保健前沿状态与研究热点运用治未病理论进行理论指导与设计,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第三,加强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多开展实践活动。同时增设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科技设备。在校内设立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膏方制作中心、药膳炮制中心、传统技能理疗中心等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以膏方制作类技术实训中心为例,“学做合一”平台由实训室和生产车间组成,前者以学生实训为主,采取“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的方法,多媒体课件、现场操作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后者以生产为主,车间的技术工人负责生产的同时也负责指导学生的工艺技术,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任务,生产出达标产品并领取一定报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顶岗能力[4-5]。

第四,除开各类实践平台外,需要融合校院、校企、校社区合作,让学生进行社会真实环境实践。在各大社会医疗、保健服务实体内让学生进行见习与服务操作,亲身体验行业的内容与服务人群,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因此,还需制定与各类服务机构的战略协议与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机会。见图2。

图2 治未病预防保健类人才“四横三纵”教育教学模式

1.5 改革考验方案 建立科学的、严谨的健康“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增设人才评估标准。创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其考核目标与评价体系是检测教学模式的重要步骤。由此可见,只有“双创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毕业考核内容和目标趋于一致时,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计划才能进行到底,并且没有阻碍地进行评测。相反,则会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人才类型,人才培养计划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趋势。由此可见,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测评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既需要严谨的科学制度,人才培养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考核标准严谨的、科学的制定。

第一,端正评价态度,以正确的评价目的指导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需注重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需要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能活学活用,能在实践中发挥掌握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利用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体系中“双创”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发展及与社会的适应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考核,而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的革新首先重视的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第二,对于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从以往测评学生预防保健治未病相关考核标准改革完善为对综合素养、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创新思维的评估。考核内容要尽量能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独立实践、独立学习、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试卷考试,而是个人考核、分级考核、不重视结果只看重过程的考核方法。

第三,改革评价体系中综合测评内容,需要在考评中包含对于“双创”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考评。把考评目标融入教育体系中的学生日常行为与习惯,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保健意识、保健技能、保健理论、保健研发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注重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并重的测评[6]。

1.6 优化师资结构 通过内培外引、“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师资队伍。培养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及评价体系固然重要,但对于培养的师资力量也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出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也是关键。因此,我们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教师首先要培养有高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人格品质、教育理念要极具创新、创业思维;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知识革新速度快;有包容的师格态度,对于一切敢于挑战传统、创新传统的思维积极鼓励与发掘;注重实践教育,不以课堂为教育的主战线,高效地融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且能敏锐地捕捉科研关键点。同时大胆引进实践、创业人才,不拘泥于高职院校,将范围拓宽至社会企业、服务机构。因此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队伍创建机制是十分有利的,具体措施如下[7]。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创建“双创”教师培养目标,以原有教师队伍为基础逐渐引导转变为重创新与创业的教师队伍。同时,拓展教师培育及培训通道,特别注重国外访问学习的通道打通,让教师更多、更便利地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及创业模式,从而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治未病保健教学科研团队;积极邀请国内外治未病或预防保健类相关专家进行短、中、长期的教师培训,让教师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技巧,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各单位及企业带牌训练,尤其是一些有实践项目课程的老师,激励他们和企业、社会、医院、防疫站等机构的合作。把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项目与教学任务上的项目相结合,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多鼓励教师社会兼职锻炼。

二是完善外部人才聘用引进制度,丰富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引进人员可以分布各不同层次。第一:利用政策优势或资源招募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治未病专业或预防保健类专家或团队进行学院的学科及专业建设,发展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创”教师队伍。第二:针对一线实践的预防保健类专业人才招募,以其丰富的实践技能与创业思维带动本专业授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比如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理疗技师、养生学专家、连锁保健机构负责人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

1.7 建立保障机制 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各种制度的完善,其中保障后勤机制是建立完善体系的根基。因此新的教育体系特别需要学校各级领导、职能机构的支持与配合,尽可能地保障“双创”教育体系特色的发挥,以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精神,建立健全的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8]。

2 模式创新点

2.1 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 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理清楚创新创业的关系。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体安排[9]。

2.2 预防保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 培养目标必须具有实际客观性,与培养方式近期目标相符。作为医药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不仅比较难确定,主要是怎样创新,如何创业的难题。“双创”,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创业之路,符合当初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依据,使他们确立未来发展方向。预防保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七懂”复合型人才[10]。

2.3 “双创型”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虽然仍有其一定的存在意义但是已经逐渐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脱轨,所以继承的同时,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刀阔斧的创新。创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拼盘式改进,二是颠覆式调整。通过研究,分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探索出“双创型”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位一体”模式。

2.4 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教育模式创新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干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本文试在探讨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上设计创新了预防保健类“双创型”人才的“四横三纵”教育模式。

2.5 治未病预防保健类“双创型”师资队伍机制创新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研究和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现状,学校大多具备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强,但在实践操作方面不太擅长,这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情况可以改善和解决。本篇文章针对“双创型”保健给出依据,建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大大加大了高校教师的社会适应性及创业实践能力[11]。

3 预期应用前景

(1)对探索如何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中医药高等医学院校在全民创业中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为促进全民健康及“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普及话提供人才保障,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向基层、社区推进提供新思路;(3)从预防保健类人才“双创”教育的各层次同时着手,重新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创新体制改革,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部门加强合作,比如医院、社区、卫生院等平台。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家合作的健康教育平台,以教育改革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提高我国高文化人才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双创保健人才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人才云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