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2018-11-17大连社会主义学院侯天佐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理论互联网+

◇ 文/大连社会主义学院 侯天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创新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网络与统战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已经成为统战工作的新领域。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统战工作新格局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的内涵及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联络与沟通必备的媒介。新形势下,网络统战工作呈现出新内涵与新特征。

2005年,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全国统战宣传调研工作会”上,陈喜庆副部长首次提出了“网络统战”。他指出,广大统战干部要积极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能够善用新兴媒体开展工作。2011年,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在《统一战线使用工作方法》一书中提出了 “网络统战”的定义。网络统战即“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传统与现代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和立体交叉性等特点的统战工作” 。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新时期“要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入推进,“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所谓“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 。“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基本特征。2015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统一战线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三五新时期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试行,必将对网络统战工作乃至整个爱国统一战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具有三个定位:

首先,网络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适应网络时代的一项必然要求;其次,网络统战工作强调互联网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机融合。再次,网络统战工作需要互联网与统战工作双层面的理念、技术、方法等作为支撑。

网络统战工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整合、运用各种统战信息与资源,是统战工作的重大创新。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政治性。网络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衍伸与创新,是党的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党的重要法宝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事关党的统一战线的巩固壮大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的一项必需的政治工作,具有显著的政治性。

二是开放性。网络统战突破了传统统战的地域、界别、身份等限制性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跨越了时空界限,为各方面统战人士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拓展了交往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因而网络统战是民主的、透明的、公开的,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三是交互性。互联网的一项独特优势即在于它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技术,通过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维并存业态,将各种思想观点、意见看法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充分地分享、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增进共识、实现“大统战”。

四是迅捷性。互联网实现了随时分享、随时链接,网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及时、随时、随地发布和沟通网络信息,所有操作“一键搞定”,网络统战也随之具有了迅捷性特征。网络统战使很多传统统战工作的操作体验更加便利、快捷,极大提升了统战工作的效率与辐射面。

五是综合性。网络统战工作与现实中的统战工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网上网下的互补与互动,而非“空中楼阁”,孤立地开展工作。同时,网络统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运作需要有机把握其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整体工作来认知。

二、网络与统战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重塑了社会交往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统战工作应时而生。网络与统战工作的深度融合,在统战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可谓社会大势所趋,意义重大且关系重大。

1.是推进价值统战、凝聚统一战线凝聚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 ,网络正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虚拟空间。在网络中人们超越了地域、民族、身份、文化等诸多限制自由交往,各种思潮、观点交融汇聚、交锋交错。网络具有“去中心”的特征,人人都可以拥有“麦克风”,在网络中发表见解和沟通交流。同时,西方中心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不断进行思想渗透活动,大肆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种种迹象表明,社会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舆论场。党的统战工作若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工作触角延伸至互联网上。爱国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主题即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即争取人心和凝聚力量。统战工作要努力扩大阵地、积极传播正能量、正向教育引导,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与反动思想舆论作斗争,在多样性观点中塑造一致性,寻求爱国主义的表达空间和表达力量,团结引领广大统战人士认同主流价值观,不断维系并扩大“同心圆”。

2.是适应社会变革、推进统战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统战工作应运而生。传统的统战对象是“单向度的人”,而在互联网时代统战对象是“双向度的人”,同时具有线上身份和线下身份,是线上和线下有机统一的综合体。这种身份属性的变动使得传统的统战工作方式方法有所不及,亟需随之进行现代化变革。同时,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联盟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海外侨胞等分散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社会各行业中以及广阔的海外。这也需要网络统战工作发挥辐射面广、联系迅捷等优势提升工作效果。通过网络平台,统战工作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序透明公开,接受公众监督,通过阳光办公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可以借助网络的广阔天地做好政策宣传、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文字、图画、视频等综合手段,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力、辐射力;可以广开言路、交流对话,展开调研和咨询,使来自于社会各界的观点、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全面地反映上来,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评测舆情。可以借助外力,发挥各类团体、社会组织对同领域、同类别工作业务的指导能力和联络优势,在网络平台上构筑联系网格,衍伸统战工作手臂。

3.是提升履职能力、提升统战人士积极性的需要

进入 21世纪后,统战成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其主体性意识明显加强,倾向于依赖网络、运用网络主动选择、主动作为。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突破了身份、职业、界别等限制,同时网络中人们可以穿上“马甲”、身份具有隐匿性,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观点、互相交流,这为统战成员提供了便捷的政治参与渠道,极大地增强了统战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网络平台,统战成员与统战部门联系更为便捷,可以在网上快速了解相关信息、参与部分活动,这大大节省了其参与统战活动耗费的精力与时间,也有助于其真实迅速反应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可以更有效地汇集力量、展开行动;可以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充实到自己的提案、建议中来;可以通过了解舆论、掌握政策信息,提升自己的辨别力和学习力;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内部bbs等平台结识更多的统战人士,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搭建起政治参与和社会交往平台,培育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三、“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统战工作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给当前的统战工作带来系列挑战。

1.思想认识转变滞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战工作人员和统战人士乃至社会公众对于网络统战工作深刻、到位的认知,关乎网络统战工作成败。当前,认知上尚有不足之处,存有“认知鸿沟”:一是理解不深刻。认为这种“虚拟工作”形同虚设。二是认知片面化。如认为网络统战工作只是将统战工作“上网”,或是简单理解为办公自动化。三是认知不科学。如认为党的统战工作是党内的事,其中大部分内容不宜公开。四是认知不准确。即受工作经验、思想认识等影响,对网络统战工作的本质、原则、任务、对象、目标、方针政策理解不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五是认识扭曲化。如部分人受网上各种社会思潮、认识的影响,对统战工作进行抨击、歪曲。

2.统战对象思想复杂化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海量信息可以穿越时空障碍,无成本、无节制的复制传播。多种政治思想在互联网上都拥有一席之地,激烈碰撞。大部分统战对象在获得与传统媒体一致的信息的同时,还获取海量非理性、非传统、非正式的信息。一方面,网络无国界、无地域、超时空的特质本身容易淡化网络成员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这些海量信息中夹杂着来自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通过诋毁、歪曲等多种形式不断混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阶级意识,侵蚀消解着社会主义统战文化。这势必造成人们的心理波动,思想多元化、复杂化趋势加剧,使得统一战线内部的相互关系和思想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形成一致性和默契配合,对网络统战工作带来难题和阻力。

3.相关理论支撑薄弱

网络统战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等外在力量推动,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当前,网络统战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但各地的网络统战水平参差不齐,依然存有一些漏洞与空白:一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网络统战知识的宣介及网络统战工作要想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仅仅照搬政策文件,最根本的是要有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对于网络统战的意义、原则、任务、机遇、挑战、对策等理论重点与难点的研究工作尚在起步阶段,需要根据网络统战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二是理论推介方式陈旧。即在理论宣介与推广上未能很好应用网络传播的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等优势,吸引力与感召力不足,网络统战的内容很难吸引统战对象。三是理论队伍亟待加强。各级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统战业务比较熟悉,但是相对缺乏网络建设、宣传与传播等网络统战亟需的专业技能,建立专业的理论队伍,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4.平台建设存在不足

网站、微博、微信、QQ等软件平台是网络统战对外发挥作用的重要窗口,这些平台建设的不足制约了网络统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不一,缺乏规划。各地各级统战网站、手机app等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统一标准,多网并存、重复建设,相关资源无法共享,网络无法互联,难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互联互通的大网络。这种不合理规划和运作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并致使网络统战工作效能低下。二是实用性差,吸引力弱。如网站等平台的主页设计粗糙;缺乏移动客户端,无法在手机上实现随时分享与互动;网络平台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不丰富、枯燥单一,缺乏吸引力;互动较少,难以吸引“粉丝”参与,等等。

5.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网络统战在创新发展进程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与信息、方式方法问题,机制保障与协调是其中一大瓶颈之一。首先,完善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传统的科层制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网络所需的扁平化管理存有矛盾。只有妥善解决好集权与分权、放权与授权的问题,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才能各司其职,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保障形成良好的网络统战氛围。二是保障性法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和强国战略的实施,关乎网络的法规制度建设日益完善,但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构架,指导网络统战的规章制度更是乏陈可列。三是管理方式方法尚不成熟。由于对于网络统战认知上的问题及相关技术、技巧的陌生,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不够行之有效,或是放任不管、或是管得过死、或是管理僵化,亟需进行改进。

6.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治理由“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转变,社会管理者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社会治理方式已经时过境迁。在“共景监狱”的社会模式下,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持上的优势不复存在,社会话语能量极大释放,这对网络统战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网络统战工作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的合理搭配,既需要网络统战工作的设计、管理、网站建设的专职网络人才;也需要精通统战理论、政策、实践的资深统战人才;还需要熟谙新媒体运作、宣传与沟通、大众心理的“发言人”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网络统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负责统战工作的管理者兼具统战知识、网络技术、沟通知识、传播能力等多项知识、技术与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的创新对策

网络统战的发展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要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当前的实效性对策主要有:

1.创新认识,培育网络统战理念。

开展网络统战工作首要的是要具备网络统战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即“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将之引入网络统战工作中来,需要我们做到:一是注重以人为本。即注重“用户体验”,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的工作原则,真正做到参与主体平等化,依靠广大网民的合力助推网络统战工作。二是注重公开透明。通过打造网络上的“阳光统战”,实现统战工作的去神秘化,这有利于增强了解沟通,化解困惑疑虑,树立良好的网络统战形象,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三是注重数据思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统战工作在海量、高速、易变的网络信息中拥有了更强的洞察力、决策力和处理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大数据这一“东风”,助力提升网络统战的科学化进程。四是注重互动交流。妥善应用网络的交互性特质,有效了解社情民意,激活统战对象的主体意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各领域参与的大统战格局。

2.以点带面,团结新媒体代表人士

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新媒体代表人士主要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人士,其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举足轻重,无疑将成为网络统战的重点工作对象。新媒体代表人士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要推动他们成为唱响网络空间主旋律、管控和净化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就需要对之积极团结、有效引导。新媒体代表人士的网络统战工作一直存有摸底把握不清、沟通联系不畅、思想引导难等问题,当前的着力点为:一是注重线上互动、异中求同。通过碎片交流、重点交流、主动交流等方式开辟互动渠道,逐步统一认识。二是注重线下沟通、正向引导。通过开展约请、访谈、邀请监督等正式联系以及生活上关心、排忧解难等非正式联系,最大限度将其团结在党周围。三是德法并用,统筹兼顾。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宣介、情感催化、文化认同等方式激活其爱国热情、乡土情怀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受认可;另一方面,要不断制定完善关于新媒体代表性人士统战工作的配套政策法规,规范新媒体的运行秩序,做好新媒体安全的预警、处置和规范工作。

3.深化理论,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要不断增强网络统战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加强网络舆论导向,必须深化网络统战理论研究。一是要注重理论探索与研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网络统战作为新兴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要做好理论创新工作,以实践探索提炼网络统战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思路,在传统统战工作既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统战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研究;要做好理论借鉴工作,以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借鉴国外、各地的特色统战理论,借鉴网络党建、网络社会治理等比较成型的理论,汲取精华,积累网络统战的理论积淀。二是要注重理论的传播与推介。要大力宣传统战理论,通过设计“党的统一战线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板块,大力进行主流价值观、统战理论等主流理论与文化的宣传推广;要灵活生动宣传主流理论,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等网络载体包装,通过讲故事、树典型、网上课堂等多重方式,赋予其更鲜活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认同力;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性知识性理论的宣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激发网络统战对象对于网络统战工作的关注,激发其爱国热情,最大限度凝聚共识。

4.打造平台,塑造统战主流阵地

网络统战要用足用好网络平台,全面搭建与重点组建相结合,提高网络统战的关注率、参与率与好评率。一是要增强完善网络统战门户网站的“主阵地”功能。主题突出、信息丰富、功能完善、条块清晰、内容生动、互动性强的统战工作网站能够获得更多统战成员的关注和参与。在内容编排上,要可读性与实用性兼备、以短小精干的文风和生动形象的包装取胜;在网页设计上,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将门户网站打造成展示统战形象与风采的名片;在栏目设置上,要从统战工作、统战成员的特点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多吸纳社情民意和各方面意见,打造特色栏目、精品栏目,多出精品。二是要着力打造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网络平台。紧随统战成员的上网习惯和主流趋势,抢占新型网络平台,并根据其特点进行特色设计。如要贴合当前“微传播”语境,考虑网民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少采用宏大叙事主题,多做“微课堂”,小动画等,使统战对象喜闻乐见;多研究网络语言风格,力争做到网络统战语言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用接地气的言语进行宣传与沟通,拉近与网上群众的距离,助推网络统战的生动化、生活化、大众化。

5.统筹管理,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网络统战工作综合性强、系统性强,需要进行妥善统筹安排,完善监管机制。一是要加强立法执法,规范网络统战环境。作为新生事物,网络统战亟需相应的法规制度予以保障。要完善网络权利体系。加强对网络权利的界定和保护,推动包括网络信息安全权利、网络隐私权利、网络虚拟财产权等在内的网络权利体系建设,这是网络统战工作良性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要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在线评估、在线调节、在线仲裁、在线裁决等“e调节”方式,线上线下调节结合,及时有效地排除网络犯罪对公民的侵害,妥善调节和补偿遭受侵害的网民,确保公民网络权的切实享有和行使。要根据网路统战特点探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规章制度,并根据各地的实际予以细化。二是要完善管理,规范网络统战秩序。要建立网络统战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党和政府主导、法律规范、技术保障、行业自律、网络社群自治的网络社会多元治理模式,各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治理、良性互动。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建设,充分尊重网络统战对象的知情权,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打通网上维权渠道,切实发挥网络统战协调各方、凝聚共识的优势。要加强网络管理保障机制建设,通过提升网络技术水平、配齐网络软硬件设施、健全网络统战各级职能机构、制定应急方案等方式提升网络统战管理水平。

6.汇聚英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培育高素质的网络统战人才队伍,是网络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是做好“选人”工作。通过组织选派、民主选举、公开选聘等方式,大力选拔在统战知识、网络技术、沟通能力、传播技巧等方面的复合型或是专门型网络统战人才;要组建网络统战后备人选库,进行岗位、职务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形成人才链。二是做好“用人”工作。秉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用人原则,严格用人标准、规范用人程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让合适的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做好“育人”工作。通过分级、分批培训,将网络统战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纳入总体培训计划和专门培训计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予以培训;通过依托先锋模范、业务骨干的自身优势,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带动网络统战人才队伍的提升。三是做好“管人”工作。制定灵活的人员进出制度、更新机制,以制度管人、以绩效激励人,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①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使用工作方法C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60.

②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年第6期,第33页。

③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张晓,《纸媒发展亟需互联网思维》[J].《青年记者》,2015年第6期,79页。

⑤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05-21(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

猜你喜欢

理论互联网+
理论学习中心组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让磨扇绕着磨心——理论学习要往心里走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